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三次升級,燕京成為帝都的漫長之路

文史宴:三次升級,燕京成為帝都的漫長之路

文/劉路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北京在古代就是重鎮,其建都之路卻一波三折,原本是偏霸政權的首都、北朝遼國的陪都,再到北朝金國的首都,最後成為全國性的元朝的大都。這個過程波瀾壯闊,有如史詩。

帝都

晉永和八年(352),前燕主、鮮卑人慕容儁遷都薊縣,正式稱帝,建元元璽。這是帝制時代,北京成為首都的開始。這也意味著,北京成為國都,從一開始,就與北方的少數民族息息相關。

天寶十五載(756),叛亂的胡人安祿山稱帝,國號燕,以范陽為東都。

七年後,安史之亂被唐朝平定,但盧龍節度使(即范陽節度使)依舊割據一方。五代初年,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稱帝,建立燕國,以幽州為都,僅僅兩年後就被晉王李存勖(後唐庄宗)所滅。

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割讓幽薊十六州,以此換來了後晉的江山。此後的400多年裡,幽州城再沒有被漢人真正掌控過,這也成為中原人民心裡一道永遠的疤。

幽州為十六州首鎮,因而在會同元年(938),遼太宗耶律德光甫一得到幽州,便升之為南京幽都府。此後,幽都府又改名析津府。遼南京是遼朝在漢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遼朝號稱有五京,而真正繁榮者惟析津一京而已。

今日北京為大遼五京之南京

遼南京仍以今廣安門一帶為中心,現在廣安門內港中旅大廈西側,南線閣街路口,有一座遼燕角樓故址碑。此地曾建有南京子城(皇城,位於遼南京城西南)東北隅角樓。燕角諧音為煙閣、線閣,南線閣街、北線閣街之名就是因此而得。

遼朝末年,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起兵建立金朝。在金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遼天祚帝一度逃到南京避難,不久又從居庸關出逃。南京的遼人遂擁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旋即滅亡。

到了金天會三年(1125),遼朝被金朝所滅,北宋從金人手裡買回來的燕京也再度被金朝搶奪而去。貞元元年(1153),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改稱中都大興府,金朝加速漢化。

金中都在遼南京的基礎上,向東、南、西三個方向繼續擴建。雖然中都早已不見蹤跡,但現在的北京城裡,到處可見它的影子。

如今,北京正在麗澤橋附近興建的麗澤商務區,便得名於金中都西南的麗澤門。北海公園的瓊華島(白塔山)、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均始建於金代。名揚四海的「燕京八景」,更是最早於金代著稱。

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蒙古攻克中都,改名燕京,不久又設立燕京行省。和當年的契丹人、女真人一樣,因為燕京是陰山南北的交通樞紐,經濟文化繁榮,蒙古人也將這裡作為經略漢地的大本營。

常年經營漢地的忽必烈在稱汗後,於中統五年(1264)恢復中都大興府的名號。然而,金中都荒廢已久,格局已亂,再難復舊。忽必烈遂醞釀修建新城。在劉秉忠的設計規划下,一座以瓊華島為中心的新城,在至元九年(1272)橫空出世。忽必烈將之命名為「大都」。

今日北京城的格局,在元大都時就已形成。著名的中軸線,由劉秉忠和他的學生郭守敬主持修建。這條中軸線貫穿京城南北,是北京城的重要標誌。不過,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略向西北偏移,遙指蒙古人在草原上的都城——元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

元大都最高點——白塔寺

元大都的城牆由土夯成,至今仍有多處遺址。城四隅有高大的角樓,現在建國門附近的古觀象台,就是元大都東南角樓所在地。

大都城中有兩片水域,南邊的稱為「太液池」,就是如今的北海和中南海。皇城宮殿環繞太液池而建,湖泊東岸為「大內」,是明清紫禁城、今天故宮的前身。宮城東面為太廟,西面為社稷壇;皇城之外,北面鐘樓、鼓樓地區是城中最繁華的商業區,完全符合《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要求。這一布局,至明清亦未改變。

鐘鼓樓地區之所以繁華,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緊挨著大都城內的另一片水域——海子。海子就是現在的前海、後海和西海(積水潭),但面積要大得多。元代開通京杭大運河,北邊通惠河段的終點就是大都城內的海子,江南的物資可直入大都鐘鼓樓的集市,也就難怪這裡會商旅不絕了。

大都城內的居民區被分為50坊,地下有發達的排水系統,地上的街道經過嚴格規劃,標準統一,排列整齊。當時的巷道稱作「火巷」「衖同」,大約相當於今天的衚衕。北京的衚衕文化、四合院文化,都是從此發揚光大的。一般認為,「衚衕」是蒙古語「gudum」的音譯,本意為水井。

元大都氣勢雄偉,規模宏大,人口約四五十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裡,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穆斯林同登廟堂,在大汗面前自由辯論;高麗商人挑剔地尋找著歐洲商品,波斯商人則在跟中國的絲綢老闆討價還價;阿拉伯人乘船自海上而來,中國人已經帶上自己的馬隊沿官道西向。

在中國帝制時代,曾經有兩次引領全球化的機會。一次由兼任「天可汗」的唐朝皇帝完成,另一次則由兼任元朝皇帝的蒙古大汗主導。

13-14世紀,蒙古人控制了歐亞大陸的絕大部分,依靠發達的驛站網路和海洋航路,首次將傳統世界連為一體。西方人仰慕地把大都稱為「汗八里」。一個以大都為國際中心的全球視野的帝國,正在呼之欲出。

可惜的是,蒙古人並沒有把握住機會。蒙古人懂得開放,卻缺乏尊重,固執偏見。在元朝境內,民族壓迫並未停止。粗獷式的管理,將帝國推向崩潰。

一個不懂得尊重文化和民眾的王朝,必然不會持久。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順帝被明軍趕出北京城。

皇極

明軍大將徐達攻佔大都後,將其改名為北平府。元大都北城牆向南縮了約2.5公里,後來南城牆又向南推了約1公里。嘉靖年間,為了增強防禦,在嚴嵩的建議下,北京加築外城,後因經費緊張,只修了部分。北京城便形成後來的「凸」型,大體與今日二環路重合。

明成祖朱棣篡位後,將北平改名北京,並於永樂十九年(1421)正式遷都於此,徹底甩開了南京的遺臣,回到了自己的老巢。

明清紫禁城

朱棣算是不錯的軍事統帥,他坐鎮北京,防範蒙古,並不是什麼問題。但是他的後代卻因此壓力山大。土木之變、庚戌之變、己巳之變,蒙古人和滿洲人一次次打到家門口,政治中心被推上戰火前線,帝國越發岌岌可危。

唯一能讓皇帝安心的,就只有拚命攬權。皇帝只想放飛自我,大臣卻想讓皇帝成為道德標本。皇帝只想放縱人性,大臣卻要皇帝抹殺人性。於是,司禮監與內閣大打出手,用完太監就直接廢掉,不爽士大夫就扒褲子打屁股。皇帝躲在深宮裡看熱鬧,卻發現深宮大院,擋住了極目遠眺。

廷杖是明朝最可恥的惡政

我想住在故宮裡的皇帝們,大抵也不會太痛快,不然明武宗何必整天往外跑?皇帝為了得到更加肆無忌憚的皇權,被皇權逼進了死胡同;被逼瘋的皇帝,又帶著整個帝國走向瘋狂。

嘉靖四十一年(1562),紫禁城主殿奉天殿改名皇極殿。皇極,皇權至極。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同年清軍入關,北京城再度易主,成為清朝首都。第二年,皇極殿便改名太和殿。

但是,清朝執政者多爾袞並不懂「和而不同」的道理。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後,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後,萬馬齊喑,倒真是一團和氣!

至此,再沒人能夠阻止皇權泛濫,清朝皇帝成功放飛自我。廢黜宰相後的秘書機構內閣,已經不能滿足皇帝的需求。由內閣而南書房,而軍機處,國家的大臣,淪為了皇帝的奴才。

紫禁城的紅宮牆,再也關不住皇帝了。順治帝住西苑和南苑,康熙帝住暢春園,雍正帝以後的皇帝,更是全年幾乎3/4的時間裡泡在圓明園。

雍、乾、嘉、道、咸,每位皇帝在任內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花巨資修圓明園。乃至於同治時期,圓明園已被燒毀,也依然嚷著要重修;甲午戰爭在即,慈禧太后也依然要修頤和園。「正大光明」取代了太和殿,「九州清晏」取代了乾清宮,香山、玉泉山、萬壽山,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取代了紫禁城。

客觀來說,三山五園的藝術水平已經登峰造極,尤其是「萬園之園」圓明園,平地起園,水網漣漪,借西山成景,詩意盎然。

時至今日,無論是翻開清代的《圓明園四十景圖》,還是去觀看紀錄片《圓明園》或清規院復原的圓明園3D效果圖,哪怕只是去圓明園遺址公園看一下復原沙盤,都會被那雄偉壯麗與詩情畫意震撼。

1861年11月25日,雨果曾寫道: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

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今日的圓明園遺址只有三座園子,而圓明園全盛時期卻有五座。沒有人知道,清朝皇帝修建和維護這些園子,一共花了多少銀子,用了多少人力物力。

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從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畫冊中,看到了西方的噴泉(水法),大為喜愛,於是命法國傳教士蔣友仁在圓明園中仿建,這就是現在以「大水法」聞名的西洋樓景區。

西洋樓里規模最大的是海晏堂,樓前建有一座精巧的「水鍾」。水鍾由十二生肖動物組成,代表12個時辰。著名的十二獸首銅像其實就是水鐘的12個噴嘴。每個時辰,相對應的動物都會自動噴水。正午時分,12隻動物則會同時噴水。

這些噴泉有一套複雜的水動力系統。其實早在明末,這套機械技術就經義大利傳教士熊三拔口述,由徐光啟記錄在《泰西水法》一書中,其中大部分又被徐光啟收入了《農政全書》,乾隆時期又被收入了《四庫全書》。可惜,這些內容鮮有人問津。乾隆三十九年(1774),蔣友仁去世。大清朝再無人會操作龍尾車。每逢皇帝遊園開放噴泉時,只能靠人工提水向蓄水池內注水。

圓明園海晏堂

皇帝並不排斥享受西方文化,只排斥其對皇權的威脅

與宮牆高築的圓明園不同,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三面不設圍牆。這並不是什麼與民同樂的舉措,而只是為了帝王欣賞美景。拆牆拆掉的並不是皇權,而是阻擋皇權肆虐的最後屏障。據《清宮頤和園檔案》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有個叫侯義公的老百姓喝高了,誤闖清漪園。乾隆皇帝大發雷霆,勒令有關部門嚴加審訊。侯義公被嚴刑拷打,最後發配黑龍江為奴。

估計乾隆皇帝刻意忘記了,建清漪園的銀子是從哪兒來的。

這也就難怪,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一幫麻木的老百姓會當帶路黨;也難怪清末民初的圓明園廢墟,會遭到上至官員、下至百姓的哄搶。

他們不過是拿回他們應得的。

1914年,頤和園開始對社會開放。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並對社會開放。

1976年,圓明園管理處成立,遺址保護工作走上正軌。

北京城,翻開了新的一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此城被視為水國里的孤舟,保存著大量中古時代的華夏元素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