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情?先有悅意的愛,然後承擔照顧!

什麼是情?先有悅意的愛,然後承擔照顧!

十世班禪大師與夫人、孩子

《入行論》裡面把「菩提心的重要」放在第八品。

第八品講「靜慮」,即「奢摩他」,靜慮主要講令心「安住」的修行方法,但是寂天菩薩並沒有特別講奢摩他,卻講菩提心,這是為什麼?

因為,對菩薩來說,安住的就是「利他的心」與菩提心,二十四個小時都能夠安住,完全不會生起自利的念頭,這就是奢摩他!奢摩他不是一定要安住在某一個對境,去除散亂才是奢摩他。

對一個菩薩來說,自利的念頭就是散亂。

菩薩去除散亂的要求很高。對一般的小乘或是世間的修行者來說,自利的念頭是可以有的,並不算散亂。但是對於菩薩來說,就算一點點自利的念頭出來,就變成散亂心了。

所以,「如何去除自利的念頭」的方法,就是菩薩修的奢摩他、菩薩的靜慮定。

大悲心的所緣是最親愛的眾生,這種感覺,並不是非理智性的 ; 它是最理智的看法。

我們看《入行論 ? 第八品》或是《修心八偈》裡面的內容,推理是那麼嚴謹、那麼有道理,確實不可思議!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對待眾生,就能生起最悅意的心──慈心。

也就是說,「把眾生看成最親愛的」就是菩薩的修行方法,菩薩看到的是非常透徹的道理。

我們一般人的想法不是理智性的,我們以為「我對他是好意」、「我的心意是善的」,實際上我們不是!

《修心八偈》講眾生就像如意寶,這是最圓滿、最有智慧的邏輯推理。當我們認同這個道理時,我們會全心全意、勇敢、歡喜地為眾生付出;否則,我即使對你心懷善意,但仍然會有所保留,我們沒有辦法把整個心思都撲在眾生身上。

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地認識到「眾生才是最寶貴的」。

所以我們要把最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修知母、念恩、報恩,自他相換的思惟上,當我們整個心都認同這樣的道理,完完全全這樣來考量,完完全全朝這個方向實行的時候,會認同「眾生是最親愛的」這個結論。

我們清楚地看見這個道理的時候,就不會再猶豫,而是將自己的整個心都奉獻給眾生!

然後思惟「自他相換」之理所需要的時間還更長,因為它的邏輯推理更加深廣。

《入行論》雖然為我們指引了方向,但是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有各種各樣面對眾生的境,我們從《入行論》學習推理思考的方法,拿來用在我們的實踐中,可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練習才能有效果。

這樣生起了對眾生悅意的慈心之後,我們需要連接出離心的道理,繼續思惟:眾生在輪迴當中受著什麼樣的苦?這樣子想的時候,感受就不一樣了!

因為眾生是最寶貴的,我們心裡就會有忍受不了的感受 ; 這個感受生起達到某一個量的時候,就變成大悲心。

一方面「我不能忍受」,但是這種苦的感覺不是沒有目標、沒有希望的。沒有希望的苦讓我們絕望,因為沒有一個好結果 。

有希望的苦則是一種策勵,讓我們振作精神,它會增加我們的精進和鬥志,於是生起「增上意樂」。

「見已負荷救度眾生擔」就是講增上意樂。看到對我幫助最大、我最珍愛的眾生現在承受這樣的苦,所以勇敢的我要站出來,要承擔他們離苦得樂的責任。

增上意樂是「我自己必須要承擔這個責任!」的決心。

此外,我們修念恩的時候,不只要想當過我母親的眾生對我有恩,連敵人仇人也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所以也要念他們的恩。

眾生對我有幫助這部分,我們要從很寬很廣的角度來思惟,內心生起的感恩才真實。然後心裡就會想:我一定要承擔!一定要照顧他們!這就是增上意樂。

有「親自承擔」的增上意樂,但是後面能不能做到,則是另外一件事,我們先要有承諾:我要承擔!

以「能不能」來說,即使我現在不能,但將來一定能,因為我將來會成佛。

關於「我將來一定能夠承擔」這部分,需要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的話,我們無法確信自己將來能成佛。

雖然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努力,但是我們心裡勇敢地發願,同時歡喜地發誓「我一定要走這條路」,這就是菩提心。

這麼勇敢的誓願是依於大悲心而生起的。眾生無量無邊,所以我們成佛之後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心裡能夠發這個勇敢的誓願,前面一定要有大悲心。先視眾生如母,然後看到他們受苦,心裡就不能忍受,這種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關鍵。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歌仁寶齊 的精彩文章:

終於認清了,你就是我唯一生生世世不想和睦相處的

TAG:雪歌仁寶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