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那以後,我轉入了漢石經《魯詩》的研究……

從那以後,我轉入了漢石經《魯詩》的研究……

《二十世紀七朝石經專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和《七朝石經研究新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二書是石經課題的階段性成果,但它離我接觸石經、藉助石經文本研究經學已有近二十年歷史。最早瀏覽石經著作,是1978年在上圖自習時所見屈萬里的漢石經《周易》《尚書》殘字集證,讀後隨即煙消雲散,不復記憶。後因文字考訂之需,複印馬衡《漢石經集存》,亦不常用。本世紀初緣於考證新出上博簡《緇衣》,取校唐石經文本,才開始關注石經,留意漢魏殘石文字,開始收集相關資料。《緇衣》課題完成,我轉入了漢石經《魯詩》文字的專題研究。

原文 :《石經研究的回顧與斷想》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 虞萬里

圖片 |網路

之所以對漢石經殘字抱有濃厚興趣,厥亦有因。自南宋洪适集錄北宋出土之熹平石經殘字於《隸釋》,自後數百年竟乏人問津。清代經史小學勃興,乾嘉學人始取殘石文字印證經學,無奈只能局限於《隸釋》所錄範圍。上世紀二十年代洛陽出土大量漢魏石經殘石,字數倍蓰於《隸釋》。

漢熹平石經《春秋·僖公》

請看一組《隸釋》與出土殘石的對比數據:《尚書》547字/200字;《魯詩》173字/1430字;《儀禮》45字/696字;《公羊》375字/493字;《論語》971字/283字。《隸釋》所無而出土所有的《周易》1365字,《春秋經》1291字,這僅是截止到六十年代以前的字數。八十年代洛陽考古又發掘一批殘石,字數尚未統計在內。總量超過八千字的珍貴殘石,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大陸學術界基本將它擱置一旁,視而不見。即使有個別學者取《魯詩》殘石文字研究,也僅從異文的聲韻上作比較,將原本內涵豐富的石經殘石局限於文字層面,可謂買櫝還珠。回溯乾嘉經學,段玉裁著《古文尚書撰異》,陳壽祺、陳喬樅撰《三家詩遺說考》和《四家詩異文考》,王先謙纂《詩三家義集疏》,用《尚書》殘石印證今古文,借《魯詩》殘石區分毛、韓、齊三家詩。但因取證材料有限,只能更從兩《漢志》師法家法上梳理區別。而我就《魯詩》殘石1430字中的一百多個異文分析考證,發現兩陳和王先謙在考定《魯詩》的結論上僅對一半,另一半與殘石文字不符。段玉裁研究《尚書》古文,由於沒有親見魏石經殘字,漢石經《尚書》殘字又不多,也留下不少遺憾。這使我對漢魏石經殘字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石經殘字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語言文字層面,更應深入到師法家法的文本中去。即憑藉漢魏石經殘字,我們雖然不能走進漢代經學,至少可以走近漢代經學,較清人更真切地看清漢代經學的實際樣貌。

更新了自己的學術理念,我開始全面關注、搜集七朝石經資料,自2013年國家課題立項後,更是全面排摸大陸和港台、日本圖書館和公私收藏的石經拓本和著作稿本,有序地推進石經研究。隨著課題深化,有效地總結前人成果,揭示出熹平石經《周易》即《漢志》所記分為上下經十二篇,《文言》為第三第四篇,《象傳》為第五第六篇,與傳世將《文言》散入《乾》《坤》二卦,《彖》《象》散入六十四卦的文本不同。《尚書》用伏生所傳二十八篇的歐陽本,與傳世梅頤所獻五十八篇《古文尚書》也不同。《魯詩》與今傳《毛詩》差異更大,不僅三百零五篇的篇次錯舛差忒,大小雅每一什的組合也不一樣,更有甚者,《式微》一二章前後顛倒,《都人士》只有四章少第一章,完全證實班固所說西漢初年傳詩是或以風或以雅,靠諷誦流傳的記載。《儀禮》用大戴文本,其《鄉飲酒》篇末記文較今傳鄭玄注劉向本少二百多字,顯示西漢《儀禮》文本之樣貌,逮及武威漢簡《儀禮》出土,其記文與傳世本亦有多寡,可覘十三篇所附記文系秦漢經師逐漸附加,讓我們看到了今本《儀禮》的形成過程。

魏正始三體石經《尚書·召誥》

宋代出土熹平殘石《尚書·無逸》,其敘述殷商帝王是太甲、中宗、高宗;民國出土三體石經《無逸》巨碑,所述三王是中宗、高宗、太甲。筆者梳理西漢《尚書》傳授源流,借簡牘形制來複原《無逸》文字,得出漢魏石經三宗的互異,是簡牘錯亂所造成,其年代在戰國與秦漢之際。

唐開成石經是據太和文本校勘後上石,代表了唐代歷朝正字最標準的文本,後唐長興刊本即取以校勘翻刻。但孟蜀廣政石經兼刻經與注,其經文可參據唐石經拓本,而注文則不得不依據太和寫本。今以蜀石經注文取校在長興本基礎上校勘的宋本,發覺蜀石經注文訛誤較多,但亦有可正宋本經文者,使得我們對唐以後、五代北宋經書從寫本到石經再到刻本的細節有了清晰的了解。

以上所舉,如果沒有石經文本,我們就無從窺探漢魏和唐宋經典文本內在的傳承與發展脈絡。即此數端,足以使我們認識到石經對於傳世古籍尤其是經典文本整理校勘之重要作用。但以往半個多世紀,即自馬衡《漢石經集存》出版之後,石經研究逐漸消沉幾至偃息。即使在近數十年儒家簡牘不斷出土,經典因之而熱之時,與儒家經籍關係最為密切的石經之學仍然門前冷落。究其原因,除了複雜的歷史錯位和人為趨新外,珂羅版、石印書籍難覓,舊雜誌論文少見,台灣學者論著希覯也是一個客觀因素。有鑒於此,我決心編纂一部《二十世紀七朝石經專論》,將少見、希覯的論著彙集一處,提供學界參考,推動石經利用與研究。同時將近年課題組的部分成果,編為《七朝石經研究新論》,作為輔助參考。並撰文表明:一、石經異文不僅僅是語言文字學上的聲韻異同,更有它所蘊含的豐富的文本學信息,藉此可以窺見儒家經典在二千年中的流變;二、石經學是一門集文獻、文字、文本、碑刻、經學史、歷史於一身的學科,七朝石經還有很大的研究和利用空間;三、在當今文化自信的歷史進程中,在儒家簡牘層出不窮的今天,如何深入研究,恰當利用與經典最密切的石經文本,是值得經學、歷史學、語言學、文獻學、碑刻學、書學諸多學科共同深思的問題。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44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知識勞動:請尊重!
立法禁止16歲一下學生玩手機,合適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