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讀到博士的人,全都後悔了?

讀到博士的人,全都後悔了?

關愛博士,

人人有責

近期,關於某明星「學術不端」事件的討論持續發酵升溫,兩天前,中科大博士失聯案也宣布了打撈結果:主人公劉春楊疑似因博士論文延期一年半導致壓力過大自殺......

層出不窮的事件將「博士」、「學術圈」這些平日里和普通人生活鮮有交集的話題推至公眾面前。

博士們真實的求學生涯是怎樣的?他們會遇到哪些瓶頸?又會如何看待這次風波呢?ELLEMEN DIGITAL採訪了七位不同學科背景的博士,一起聽聽他們怎麼說:

豬 仔 包

國內某高校服裝系博士在讀

我是服飾史論專業博士一年級的學生,研究方向是時裝史和男裝。很多人聽到我的專業第一反應都是大吃一驚:什麼?研究服裝也要讀博士的嗎?

還真得讀。就拿我目前在做的研究來說:如果我想對比民國時期的中山裝和日本男學生裝的異同,首先需要找到當時兩種衣服的實際物料,這其實非常困難,普通人去博物館多少有點走馬觀花的性質,我們則是帶著研究目的去的,去檔案館也是一樣,就我目前的程度來說,光自己閱讀文獻資料有時候還理解不透,必須通過請教更多行業內的人才能有點進展。兩種服飾之間是互相借鑒還是單方面改良的關係也並不是憑眼睛看出來的,需要實物和相關檔案的共同支撐。

沒入行前我以為自己只要研究服裝就好了,但你們能想像嗎?我為了看一篇中日紡織品研究的文獻不得不學起了日語,做彼得大帝軍旗研究時為了看明白上面寫了什麼還自學了一些瑞典語……emmm,大概博士讀出來我也能靈活運用八國語言談笑風生了吧?除此之外,紡織品的染色方法和化學有關、某一地區的服飾也和它所處的文化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為了幾年後的博士論文能細緻、全面、看得過去,跨學科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這個過程並沒有讓我感到痛苦吧,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對服裝真的越來越有熱情了,我是那種很享受解決問題之後的快感的人,至於畢業和將來的規劃,我並沒有考慮太多,把書讀好、好好寫論文才是最重要的。

曾 健 德

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候選人

我個人的求學經歷比較輾轉:本科在香港,master在內地,目前在美國攻讀電影研究方向的phd。電影研究其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向下細分的話有研究意識形態、歷史、服裝等多個方向,向外拓展的話又和新媒體、數碼、video art、版權、膠片保育等領域有所關聯。

研究方向其實取決於研究者本人如何看待電影,有人會對形式、手法、特效之類的感興趣,那他可能會更focus在科技相關,我是將電影視為社會歷史的產物,自然更多關注文化研究這一塊。坦白說,文科讀到博士的話,很多系都是需要跨學科知識支撐的,需要研讀非常多的文獻,甚至要掌握多門語種,因為如果無法閱讀一手資料的話,很多有趣的角度就難以發現。當然,如果有人只為拿到一個畢業文憑,是可以去說些很大路、很俗套的東西,就像拍電影一樣,你可以不斷炒冷飯然後賣錢。

於我而言,讀博是一段孤獨的旅程,當初選擇背井離鄉,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在經濟壓力之外,要再承受一份跟親人朋友疏遠的壓力,你做的事是很難跟學術圈以外的人溝通的,很多人一聽說我的專業,下意識會問出的一個問題是:你是不是以後要拍電影?

至於最近爆出的那則新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買賣學位這件事在香港也有,但不會是非常有名的學校,一些藝人、商人和議員為了方便工作,是會去獲取一份假學歷的。

當然了,為求畢業而走捷徑在我看來其實是一個市場問題,當學歷變成一個可以炫耀、交換價值的對象後,這些「捷徑」其實是商業社會不可避免的問題。

XD

國內某高校法學博士在讀

據我觀察,讀博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兩撥:一撥是從一開始就有「一眼便能感受到的學者氣質」的那類人,他們對於學術有探索的熱情,對某一問題/某個領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面對十本甚至一百本書的時候,感到的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一種隨著不斷鑽研而感到越來越強烈的成就感。

另一些人則正好相反,他們往往會感到痛苦,尤其是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料感到無從下手,還會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具有相當大的迷惘感,甚至渴求別人來「為自己指一條明路」。這其實是一種從中學時代就延續下來的壞習慣,它意味著很難自行找到一個立場,更不用說在漫長的學術煎熬中堅守自我。

第二類人在我看來,並不具備某種讀博的「潛質」。很多人雖然一路讀上來,但對於自身學科基礎知識的把握其實相當薄弱,即使「掌握了」大致的框架,也是一路應試教育遺留在腦中的殘骸。拿法學來說,我覺得是必須對問題史有一個相當清晰的梳理,甚至可以從法律思想史的角度融貫中西,達到這個基本門檻,至少意味著你對這一領域有足夠的熱情,它能支撐你在博士階段的探索不那麼痛苦。

當然了,熱情本身並不能保證你頭髮的發量,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在讀博期間都經歷過某種心靈的崩潰,比如:你的文章無法發表——它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修鍊周期,即使它質量足夠高,也需要特定的機緣來投稿和刊出,「考驗」二字往往都不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情,這種不確定性是最令人焦灼的,這是一種無時不在的外部環境壓力,而發論文本身也是和畢業掛鉤的,且並不是說你達到基本量就萬事大吉了,因為之後找工作的過程中你需要和競爭對手做數量上的PK......

即便如此,我依然認為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科研本身就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它將生存、擔當、興趣和責任四者結合起來,讓你在短短三到四年時間內「享受某種清貧」,而一旦畢業,你之後的人生可能就再難尋找到這種自由探索的時光了。

Amos

國內某高校生物學博士在讀

理科博士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年365天,起碼有300天都泡在實驗室里,論文最後寫不寫得出來,全靠實驗數據,所以前、中、後期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差錯,結果可能都是「毀滅性」的。最崩潰的莫過於在四年制的第三年中發現實驗進展不順,這種多半都是要延期畢業了,但你做了三年,總不能前功盡棄吧,只能硬著頭皮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調整實驗計劃,加快進度,至於時間,有時候真的只能「聽天由命」了。

坦白說,我讀博之後是有過後悔的,尤其看著自己以前的同學一個個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了經濟獨立,而自己每個月只拿那點「少得可憐」的工資時,就會越發懷疑起來。不像一些文科博士能在業餘時間打點零工、接接私活,我們完全是被實驗牽著走的,想賺錢只能熬到畢業,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博士畢業後會選擇去企業的原因之一吧……

至於最近討論熱烈的學術不端行為,私以為:從理科學術研究的層面來看,違背學術倫理行為發生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並不只和第一線的科研研究生有關,要想根除這一現象,可能得多方共同努力才行。

Joy

國內某高校醫學博士在讀

轉博半年了,可以說,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這條路上,我周圍有一些直博讀不下去「轉碩」的案例,但像我這樣逆著走的倒不多見。有時候會覺得被同齡人拋棄了,尤其當以前同學一個個吐槽起工作或接連進入婚姻的時候,但轉念想想,如果我本科畢業不考研,去當個老師或依靠家裡關係進個企業,我是絕對不會願意的,所以讀博對我來說可能是一種沒有更好選擇下的選擇吧。

現在應該還沒到後悔的時候,但幾個月前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的事情出來的時候,我的確感到了一種真實的恐慌,畢竟我也是做這塊的(細分方向不完全一樣),人家小孩都生出來了,我基因編輯的猴子細胞還沒移植給猴子……雖然從科學和倫理角度我強烈譴責他的做法,但人家的「效率」高到讓我有點害怕自己要延畢……

雖然很多學校現在都要求發了論文才能畢業,但市面上的確是有一些能拯救博士生於水火的「畢業期刊」的。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一個博士一開始就把目標定位在畢業拿學位的期刊,在我看來也挺失敗的,畢竟,Phd文憑只是科研工作的起點,想要在業內得到認可,還是得切切實實做出點東西的。而一個真正professional的人,無論是否熱愛自己所處的行業,都要具備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林 老 師

傳播學博士畢業,目前任教於某985高校

博士畢業十年,我一直在高校任教,迎來送往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我常和學生們形容,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像是一場漫長的足球賽,它是一場對耐力的極大考驗,從最初的確定研究課題,到去論證研究問題,再到最後的成文,每個階段都會遇上瓶頸。和本科、碩士論文不同的是,博士論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以我所在的學科為例,對字數的最低要求是10萬,我當年寫了有21萬字,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寫到第幾萬字的時候就會推翻掉自己前面所有的想法……如果開始時推翻還能從頭來起,完成度達到70%時推翻,就只能想辦法補救了。

讀博另一個維度的難度在於,絕大多數的文科博士在讀期間都不得不同時處理其他事務:讀完之後的就業壓力、論文發表的壓力、養家糊口的重擔……都使得讀博之旅成為multi-task的挑戰,幾乎沒有人可以在完全真空的狀態下進行科研,生活的柴米油鹽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壓彎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東 北 Christina

英國某高校語言學博士候選人

從本科起,我就對讀博這件事有執念,差不多那時就堅定了要研究語言學的初心,英國master畢業後,我給了自己兩年時間,一邊在香港的高校做RA,一邊申請Phd,第一年只申香港以失敗告終,第二年加進了英國的學校,雖然收到了offer,但是完全自費的項目,時長3-4年,每年學費12-13萬,生活費即便是我所在的小城每年也要花到差不多12-13萬,加起來不是一個小數字,雖然家裡一再跟我說經濟不是問題,但我確實在讀博的第一年給自己施加了不少心理上的壓力,當時化妝品店打工7-8磅的時薪,我一做就是半年。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課題本身帶來的孤獨感,在英國做港式英文研究可以說是非常尷尬的:一方面,作為研究人員,我並不在香港這個community之中,這不僅意味著尋找實驗對象十分困難(為了尋找在英國生活的香港人,我甚至找去了教會),還意味著跟同行交流的困難,就更別說和外行解釋自己在做的東西了,每次有人問起,我都得花上至少15分鐘……

而每次回國,跟人提起自己「女博士」的身份,基本會遭遇兩種反應:對方要麼投之以崇拜的眼神,要麼回之以「意味深長」的微笑:「哎呀,你是女博士啊。」對於第二種,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懟回去「你這是性別歧視」,但後來我也慢慢發現:有的人並非就是懷揣惡意的,他可能只是想跟你開個玩笑,但作為女性主義者,我對於這個stereotype可能過度敏感了。

至於學術不端,我本人是零容忍的,這不僅是對個人和學校名聲的損害,更是對學術共同體的一種損害,不要小看一篇抄襲的文章,如果它沒被曝出,而被更多的後來者引用,那污染的就會是整片「池塘」。

如果業內種種研究

都建立在虛偽的基礎上,

還談何接近真理呢?

採訪、撰文:holly

圖片設計:

圖片素材來自視覺中國

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感謝他們的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LLEMEN睿士 的精彩文章:

隱形富豪鑒別指南(春節特別版)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義詞》:巴黎的局外人

TAG:ELLEMEN睿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