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峰禪師說「打人罵人也是善」?
平常我們經常說「積德行善」,那什麼才是「善」?為什麼中鋒禪師說,有時打人罵人也是善?有時恭敬、禮敬別人也是惡呢?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有很多人行善多年,學佛多年,卻沒有得到好的果報 ,於是她就開始懷疑佛法不靈,抱怨天地不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不能辨別是非,對善惡分不清楚,自以為是善,其實非但不是善,反而是罪業。所以,我們要想修善積德,就要先搞清楚什麼是「善」,學會怎樣去辨別,否則就是白費苦心。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詳細講解了「善」的定義和分類。把我們平常所遇之「善」分為八種類別,下面我們簡單分享一下:
一,真假。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這個一定要明白。我們凡夫肉眼凡胎,慧眼未開,所以經常看錯事情,顛倒是非,把惡看作善,又把善看作惡。不怪自己愚蠢,反而責怪老天不公平,真是罪上加罪。
中峰禪師說:凡起心動念、言語作為是為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這是善;反之,如果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惡。這是善惡的標準。比如,你是為了這個人的利益著想,即便打他、罵他也是善;如果你是為了自私自利,即便恭敬、禮敬別人,也是惡,那是巴結討好,不是善。
真善、假善一定要辨別清楚,做任何善事,只要是出於利人的心,就是真善;是出於私心,有企圖,有目的,這個善就是假的。
二,端曲。「端」就是直,一點不夾雜私心,佛教講「直心是道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就是「曲」,曲就是心裡有自私自利,心裡還有討好世俗的心。
我們一般認為行事謹慎、不倔強、好說話的人,就算善人了,可聖賢的標準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雖然很謹慎,全鄉里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但是個性柔弱,隨波逐流,沒有擔當的志氣,孔老夫子就稱這種人是「鄉愿」,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老好人」,這不是好榜樣,大家要都學他,就學壞了。
聖賢喜歡什麼人呢?有志氣,肯進取,為人正直,有膽有識,又安分守己的人,這叫「端」,這樣的人才能為大家服務,擔當國家重任。
三,陰陽。做的好事完全顯露出來,人人都知道,媒體都在傳播讚歎你,這叫「陽善」;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會告訴別人,這叫「陰德」。陽善也有福報,但是一出名,人家一讚歎,一恭敬,就消掉了;陰德不一樣,將來的果報很厚,殊勝而且長遠。
四,是非。什麼是「是」?能夠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的,能夠利益天下大眾,並且影響面廣,時間長,這個善叫「是」,反之,就叫做「非」。書中舉了兩個例子:
當時魯國法律規定,魯國人在窮困的時候,被賣到別的國家作奴僕,如果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政府就會給他發獎金。子貢經常到各國做生意,他把人贖回來後,沒有接受政府的獎金。孔子知道後就責備他:「你做錯了!」為什麼呢?子貢以為自己很廉潔,不接受獎金,對個人來,確實說沒錯。但對整個社會風氣來說,就錯了,如果大家都學子貢不要獎金,那誰還願意去外國贖人呀?
子路有一次救了一個掉在水裡的人,人家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子路接受了。孔子聽到後就讚歎子路做得好。為什麼呢?如果形成這樣的風俗,以後大家為了那頭牛,也都會勇敢的去救那些在水裡快淹死的人了。
五,偏正。惡為「偏」,善為「正」。有時候我們覺得是在做善事,但未必是真善,反而是惡。書中舉了個例子:
呂文懿公,做過明朝的宰相,德行很高,後告老還鄉。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個鄉人,喝醉了酒罵他。他沒有生氣,告訴隨從:「這個人喝醉了,不要跟他計較」。
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被關進大牢。呂文懿公就非常後悔,假如去年他罵我的時候,就把他送進官府,用小的懲罰使他生起戒心,就不至於讓他釀成大錯。當時只是心存厚道,沒想到助長了他的罪惡,真是善心做了惡事呀。
六,半滿。這個有很多層次的說法,關鍵還在發心。
1,行善,常常累積,就是滿善,若是懈怠,偶爾遇到才行一點善,叫半善;
2,行善時,發心真誠,善行雖小,也是滿善,心不真誠,即使善行很大,也是半善;
3,行善時三輪體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滿善;心中若有一絲執著、妄想、分別之心,這是半善。這個標準是最高的,按這個標準,前面兩種都是半善,我們沒人能夠做到。但是不能不學,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從斷惡修善做起,把惡斷得乾乾淨淨,果報終會圓滿。
七,大小。這個也是講的心境。如果念念為國家人民著想,念念為天下眾生著想,即使做的善少,那也是大善;如果想的都是自己和家庭的利益,即使做再大的善,也是小善。
八,難易。就是說行善,要從自己最難克服的地方做起,然後其他的就容易了。難在什麼地方?就是自私自利,煩惱習氣。下面舉個例子:
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是個教私塾的先生,收入微薄。有一對貧窮的夫婦欠了國家的稅,繳納不上就要坐牢,舒老先生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拿出來,幫他們償還了國家的稅務,保全了一家人。
做這個事,對有錢人來說並不難,關鍵對沒有錢的人來說,就很難了,雖然難,但還能做到,就是難能可貴,這麼難的事都做了,再遇到其他的小事,還不容易嗎?
總結這八種類別,要想修德積善,最關鍵的就是克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能把這個斷的乾乾淨淨,修善就會圓滿。搞清楚了什麼是善,將來我們也就能明辨是非,不再人云亦云,顛倒黑白了。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