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大智度論》(卷第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卷第二)——《大智度》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釋論第四(卷第二)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經】

婆伽婆。

【論】

今當說。

釋曰:

云何名婆伽婆?

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複次,「婆伽」名「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婆伽婆」。

複次,「婆伽」名「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災患,佛已得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世界;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

複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稱為「婆伽婆」。

問曰:

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淫怒痴,與佛何異?

答曰:

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氣殘,難陀淫慾氣殘,必陵伽婆磋慢氣殘;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睺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睺羅:「何以羸瘦?」羅睺羅說偈答佛:

「若人食油則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

食麻滓菜無色力, 大德世尊自當知!」

佛問羅睺羅:「是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凈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凈?」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凈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敕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嚙,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嗽,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咒術,所嚙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敕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

複次,長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恆水,到恆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恆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懺謝恆神!必陵伽婆蹉即時合手語恆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恆神:「汝見必陵伽婆蹉合手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

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猶有殘氣。如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無憎愛,是以永無殘氣。

栴闍婆羅門女木杅謗佛,於大眾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不憂?與我衣食!為爾無羞,誑惑餘人!」是時,五百婆羅門師等,皆舉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時,佛無異色,亦無慚色。此事即時彰露,地為大動,諸天供養,散眾名華,讚歎佛德,佛無喜色。

複次,佛食馬麥,亦無憂戚;天王獻食,百味具足,不以為悅,一心無二。

如是等種種飲食、衣被、卧具,贊呵、輕敬等種種事中,心無異也。譬如真金,燒鍛打磨,都無增損。

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殘氣,不得稱婆伽婆。

問曰:

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餘名?

答曰:

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異名,名多陀阿伽陀等。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

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複名阿羅呵。云何名阿羅呵?

「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如偈說:

「佛以忍為鎧, 精進為剛甲,

持戒為大馬, 禪定為良弓,

智慧為好箭; 外破魔王軍,

內滅煩惱賊, 是名阿羅呵。」

複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

複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

複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問曰:

云何正遍知?

答曰:

知苦如苦相, 知集如集相,

知滅如滅相, 知道如道相。

是名三藐三佛陀。

複次,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名不壞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複次,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複名鞞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具足。

云何名明行具足?

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問曰:

神通、明有何等異?

答曰:

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

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

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問曰:

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

答曰:

彼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

問曰:

云何不滿?云何滿?

答曰:

諸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過是以往不能復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為法解脫,得爾所無為法解脫,乃至道比忍見諦道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覺知,時少疾故。如是知過去眾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

行名身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複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

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

「佛一切智為大車, 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

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說布施,或說戒,或說涅槃;是人應說五眾、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能入道。如是等種種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

複名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

問曰:

云何知世間?

答曰:

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世間因、知世間滅、出世間道。

複次,知世間,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複次,知世間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凈、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

複名阿耨(nòu)多羅,秦言「無上」。

云何無上?

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

複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言無上。

複次,「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非清凈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亦實清凈故,以是故名無答。

複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如偈說:

「佛法為車弟子馬, 實法寶主佛調御,

若馬出道失正轍, 如是當治令調伏。

若小不調輕法治, 好善成立為上道,

若不可治便棄捨, 以是調御為無上。」

複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姊親里,中官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樂利益,故名師。上四種法治人不久畢壞,不能常實成就。佛成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舍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舍。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問曰:

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

答曰:

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主故。

複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以是故不說。

複次,若言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故說丈夫。用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複名舍多提婆魔?(nóu)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

云何名天人教師?

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

問曰:

佛能度龍、鬼、神等墮余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

答曰:

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黶(yǎn)子〔黑痣〕,不名黑人,黑少故。

複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處易得道,余道中不爾。

複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

複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複次,人中行樂因多,天中樂報多;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報。余道中善因報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複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問曰:

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

答曰:

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如偈說:

「若彩畫像及泥像, 聞經中天及贊天,

如是四種諸天等, 各各手執諸兵杖。

若力不如畏怖他, 若心不善恐怖他,

此天定必若怖他, 若少力故畏怖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 不能除卻諸衰苦。

有人奉事恭敬者, 現世不免沒憂海;

有人不敬不供養, 現世不妨受富樂。

當知虛誑無實事, 是故智人不屬天。

若世間中諸眾生, 業因緣故如循環,

福德緣故生天上, 雜業因緣故人中,

世間行業屬因緣, 是故智者不依天!」

複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一切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不爾。菩薩時,若怨家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不惜身時!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號。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

複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凈心,諸結使滅。

諸天雖有福德神力,諸結使不滅故,心不清凈;心不清凈故,神力亦少。

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心清凈,福德薄故力勢少。

佛二法滿足,故稱勝一切人;餘人不勝一切人。

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

複名阿婆磨(秦言無等),複名阿婆摩婆摩(秦言無等等),複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複名波羅伽(秦言度彼岸),複名婆檀陀(秦言大德),複名屍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無量名號。父母名字悉達陀(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

問曰:

汝愛剎利種凈飯王子字悉達多,以是故而大稱讚言一切智,一切智人無也!

答曰:

不爾!汝惡邪故妒瞋佛,作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眾生中,身色顏貌,端正無比,相、德、明具,勝一切人。小人見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況大人!

如《放牛譬喻經》中說:

摩伽陀國王頻婆娑羅,請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須新乳酪酥供養佛及比丘僧,語諸放牛人,來近處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憐愍此放牛人,語言:「汝往見佛,還出放牛。」諸放牛人往詣佛所,於道中自共論言:「我等聞人說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別知實有一切智人!」諸婆羅門喜好酥酪故,常來往諸放牛人所作親厚,放牛人由是聞婆羅門種種經書名字。故言:「四違陀經中治病法、斗戰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如是等六十四種世間伎藝,凈飯王子廣學多聞,若知此事不足為難。其從生已來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問之,若能解者,實是一切智人。」

作是論已,前入竹園,見佛光明照於林間。進前覓佛,見坐樹下,狀似金山,如酥投火,其炎大明,有似融金,散竹林間上,紫金光色,視之無厭,心大歡喜,自相謂言:

「今此釋師子, 一切智有無,

見之無不喜, 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 顏貌甚貴重,

身相威德備, 與佛名相稱。

相相皆分明, 威神亦滿足,

福德自纏絡, 見者無不愛;

圓光身處中, 觀者無厭足!

若有一切智, 必有是功德。

一切諸彩畫, 寶飾莊嚴像,

欲比此妙身, 不可以為喻!

能滿諸觀者, 令得第一樂,

見之發凈信, 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禮佛而坐,問佛言:「放牛人有幾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幾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

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隱處,知留乳,知養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長善法。

「云何知色?知黑、白、雜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云何知相?知牛吉不吉相,與他群合,因相則識;比丘亦如是,見善業相,知是智人;見惡業相,知是愚人。

「云何刮刷?為諸蟲飲血則增長諸瘡,刮刷則除害;比丘亦如是,惡邪覺觀蟲飲善根血,增長心瘡,除則安隱。

「云何覆瘡?若衣若草葉以防蚊虻惡刺;比丘亦如是,念正觀法,覆六情瘡,不令煩惱貪慾、瞋恚惡蟲刺蕀所傷。

「云何知作煙?除諸蚊虻,牛遙見煙則來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虻,以說法煙引眾生入於無我實相空舍中。

「云何知道?知牛所行來去好惡道;比丘亦如是,知八聖道能至涅槃,離斷常惡道。

「云何知牛所宜處?能令牛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說佛法時,得清凈法喜,諸善根增盛。

「云何知濟?知易入易度無波浪惡蟲處;比丘亦如是,能至多聞比丘所問法。說法者知前人心利鈍、煩惱輕重,令入好濟,安隱得度。

「云何知安隱處?知所住處無虎、狼、師子、惡蟲、毒獸;比丘亦如是,知四念處安隱,無煩惱、惡魔、毒獸,比丘入此,則安隱無患。

「云何留乳?犢母愛念犢子故與乳,以留殘乳故犢母歡喜,則犢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給施衣食,當知節量,不令罄竭,則檀越歡喜,信心不絕,受者無乏。

「云何知養牛主?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應養護,不令羸瘦,飲以麻油,飾以瓔珞,標以鐵角,摩刷、讚譽稱等;比丘亦如是,眾僧中有威德大人,護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眾得種諸善根,隨其所宜恭敬供養等。」

放牛人聞此語已,如是思惟:「我等所知不過三四事,放牛師輩遠不過五六事,今聞此說,嘆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爾,實是一切智人,無復疑也。」

是經,此中應廣說。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問曰:

世間不應有一切智人。何以故?無見一切智人者。

答曰:

不爾!不見有二種,不可以不見故便言無。

一者、事實有,以因緣覆故不見。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兩、恆河邊沙數,有而不可知。

二者、實無,無故不見。譬如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覆而不見。

如是一切智人,因緣覆故汝不見,非無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緣?未得四信,心著惡邪;汝以是因緣覆故,不見一切智人。

問曰:

所知處無量故,無一切智人。諸法無量無邊,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況一人!以是故,無一切智人!

答曰:

如諸法無量,智慧亦無量無數無邊;如函大蓋亦大,函小蓋亦小。

問曰:

佛自說佛法,不說余經。若藥方、星宿、算經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說?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

雖知一切法,用故說,不用故不說;有人問故說,不問故不說。

複次,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已攝一切法。

問曰:

十四難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難?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

答曰:

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

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

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水,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

複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複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

複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

複次,此十四難,是邪見非真實;佛常以真實,以是故,置不答。

複次,置不答,是為答。有四種答:一、決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隱;二、解義答;三、反問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

汝言無一切智人,有是言而無義,是大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故:知處非處故,知因緣業報故,知諸禪定解脫故,知眾生根善惡故,知種種欲解故,知種種世間無量性故,知一切至處道故,先世行處憶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盡故;凈不凈分明知故,說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實相故,永離三界欲故。如是種種因緣故,佛為一切智人。

問曰:

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

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贊佛偈說:

「頂生轉輪王, 如日月燈明;

釋迦貴種族, 凈飯王太子。

生時動三千, 須彌山海水;

為破老病死, 哀愍故生世。

生時行七步, 光明滿十方;

四觀發大音, 我生胎分盡。

成佛說妙法, 大音振法鼓;

以此覺眾生, 世間無明睡。

如是等種種, 希有事已現;

諸天及世人, 見之皆歡喜!

佛相莊嚴身, 大光滿月面;

一切諸男女, 視之無厭足!

生身乳餔力, 勝萬億香象;

神足力無上, 智慧力無量。

佛身大光明, 照曜佛身表;

佛在光明中, 如月在光里。

種種惡毀佛, 佛亦無惡想;

種種稱譽佛, 佛亦無喜想。

大慈視一切, 怨親等無異;

一切有識類, 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 故能勝一切;

為度眾生故, 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 為眾作利益。

智慧力有十, 無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 無量功德藏。

如是等無數, 希有功德力,

如師子無畏, 破諸外道法,

轉無上梵輪, 度脫諸三界。」

是名為婆伽婆。

婆伽婆義無量,若廣說則廢餘事,以是故略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卷第二)——《大智度》
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不出六道輪迴—— 《金剛經》研習(8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