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李淳風是我國歷史上難得的人才?

為什麼說李淳風是我國歷史上難得的人才?

為什麼說李淳風是我國歷史上難得的人才?

李淳風(602年-670年),岐[qí]州雍[yōng]縣人(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精通天文、歷算、陰陽、道家之說,是《推背圖》的作者之一。隋仁壽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風生於岐州雍,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等,與其恩師袁天罡[gāng]一樣,是我國大唐時代乃至歷史上難得的人才。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風經推薦成為秦王李世民的記室參軍。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李淳風上書,對道士員外散騎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歷》提出18條意見,太宗採納7條意見,授於李淳風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鞠躬盡瘁40年。

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氣象史上最早的專著。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

李淳風的父親李播,在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以秩[zhì]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zhuàn]方誌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家、陰陽之學。隋大業七年(611年),9歲,李淳風遠赴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

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時年17歲的李淳風回到家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李淳風上書,對道士員外散騎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歷》提出18條意見,引起時人重視。太宗採納他的7條意見,授他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充分展現其才智,鞠躬盡瘁40年。

李淳風在太史局學習和研究天文、曆法、算學以及天象儀器,頗有所得。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議改制渾天儀,太宗欣然同意。於貞觀七年(633年),終於製成新渾儀,即銅鑄渾天黃道儀。將古代的兩重渾儀改為三重,最外為六合儀,中間是三辰儀,最內系四游儀。在此之前的渾天儀,只相當於四游儀及六合儀兩個層次。

此儀黃道經緯、赤道經緯、地平經緯均可測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風為承務郎,令其將渾儀置於凝暉閣。他在研製渾儀過程中,研究了古代渾儀的發展與特點,寫成《法象志》七卷,評論了前代渾儀得失之差。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李淳風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撰寫《晉書》時,他寫的《天文》、《律歷》、《五行》三志,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尤為精微。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風被任命為太史令。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李淳風獲封昌樂縣男,又與國子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受詔審定並注釋《十部算經》,頒行於國子監。這部算經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學教材,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的學校中沿用多年,且是考核技術官吏的一部重要書籍。聞名中外的計算球體體積的「祖暅定律」就是李淳風注釋《九章算術》時,介紹傳播開的。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風根據近40年的觀測、推算,認為傅仁均的《戊寅元歷》漏洞百出,要求廢除,另造新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他根據隋代天文學家劉焯的《皇極曆》,並有所損益,借鑒其先進的計算方法完成新曆,並很快應用,稱作《麟德歷》,並傳入新羅(今朝鮮)。

又經過長期觀察樹木被風吹動的狀態,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將風劃分為八級,是世界上給風劃等級最早的人。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風卒。據唐代檔案《甲庫甲歷》記載,李淳風為「溘[kè]逝」,唐高宗李治又頒「追復昭」,追復李淳風為「太史令」。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淳風受詔「預撰《晉書》及《五代史》」,「其天文、律歷、五行志,皆淳風所作也」。《五代史》為梁、陳、周、齊、隋五代的歷史,後來其中的「十志」併入《隋書》,所以《五代史志》就是《隋書》中的「志」。

李淳風撰寫天文、律曆志時,對自魏晉至隋朝這段歷史時期天文、曆法與數學的重要成就,作了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隋書·律曆志上·備數》記載的「率」,是中國古算所研究的最基本的數量「關係」,它在算術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是中算許多理論的基礎和演算法的源泉。李淳風首次將「率」載入官修正史而賦予其顯赫的地位,足見李淳風對中算理論真諦的深刻認識。

《隋書·律曆志上·備數》還有中國史書中關於祖沖之圓周率的最早記載,用現代數學語言表達,就是祖沖之求出:3.1415926

祖沖之的圓周率已準確到小數點下第七位,他的「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表示圓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數,歐洲人在一千一百多年後才得到這一結果。祖沖之所著的《綴[zhuì]術》早已失傳,他的這一光輝成就因被李淳風編入史書,才得以流傳後世。

在《晉書·律曆志》中,李淳風詳細地記述了劉洪撰的《乾象曆》法。劉洪實測月行遲疾之率,創立了推算定朔、定望的一次函數的內插公式,測出黃白交角為五度多,測定近點月為27.55336日,與今天測值相近,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成就。

劉洪的《乾象曆》是《四分曆》以後曆法改革的關鍵性階段,可是在《晉書》之前撰成的梁朝沈約的《宋書》,卻出於偏見,略而不載,對劉洪的科學成就隻字未提。李淳風則在《晉書·律曆志》中,原原本本地詳細記述了劉洪的科學成就。

在《天文志》中,李淳風創立了一種格式,在這一格式下,包羅了古代天文學的各個方面:說明天文學的重要性和歷代傳統,介紹有關天地結構的理論研究、天文儀器、恆星及其測量、各種天象記事等。在介紹言天各家理論時,簡要說明其理論,多引原話而不轉述,寫出作者簡介及與其爭論者的名字、觀點,使後人對當時探討天地結構的論爭得到清晰的概念。

北齊張子信積三十餘年的天文觀測,終於發現了太陽與五星視運動不均勻性現象,李淳風在《隋書·天文志》中記述了這一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堪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在《隋書·律曆志》里,還記載了隋朝劉焯[zhuō]的《皇極曆》法,其中有劉焯創立的二次函數的內插公式,和劉焯最先提出的「黃道歲差」的概念及相當精確的黃道歲差數據。

《皇極曆》法包含了劉焯首創的定氣法、定朔法和躔[chán]衰(即日行盈縮之差年)法,還有以前曆法所沒有的推算日月食位置、食的始終、食分多少及應食不食、不應食而食等方法,推算五星也比以前的曆法精密。

《皇極曆》是一部優秀的曆法,「術士咸稱其妙」,對後世曆法有重大影響,可是,由於種種阻撓而未能頒用。李淳風通過比較研究看出《皇極曆》實為隋歷之冠,將其詳細記入《律曆志》,成為中國曆法史上唯一被正史記載而未頒行的曆法。

《隋書·天文志》記述了從漢魏至隋朝的渾儀、渾象、刻漏的發展情況,以及姜岌關於大氣吸收和消光作用與何承天、張胄[zhòu]玄關於蒙氣差的發現。《晉書》、《隋書》天文志對日月食、流星、隕星、客星(新星年)、彗星及其他天象記錄,也「搜羅至富,記載甚詳」,被譽為「天文學知識的寶庫」。

延伸:

為什麼後人對李淳風編釋十部算經的功績給予很高的評價?

李淳風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編定和注釋著名的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後被用作唐代國子監算學館的數學教材。

唐代在隋的基礎上舉辦數學教育,並以算取士。顯慶元年(656年)於國子監內設算學館,同時著手選編算學教科書。李淳風負責編定和注釋《五曹》、《孫子》等著名的十部算經。

十部算經又稱算經十書,是指《周髀[bì]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術》這十部數學著作。

傳本《周髀算經》,有趙爽注、甄[zhēn]鸞[luán]注等,當時雖被稱為「算經」,但原文與趙爽、甄鸞的注文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李淳風的工作糾正了這部書存在的缺點,使這部書趨近於完美。

李淳風的注釋指出了《周髀》中的三點重要錯誤: 一是《周髀》作者以為南北相去一千里,日中測量八尺高標竿的影子常相差一寸,並以此作為演算法的根據,這是脫離實際的;二是趙爽用等差級數插值法,來推算二十四氣的表影尺寸,不符合實際測量的結果; 三是甄鸞對趙爽的「勾股圓方圖說」有種種誤解。李淳風對以上錯誤逐條加以校正,並提出了自己的正確見解。

更為重要的是,李淳風在批評《周髀》中的日高公式與「蓋天說」不相符合的同時,重新依斜面大膽地的假設進行修正,從而成功地將不同高度上的重差測望問題轉化為平面上一般的日高公式去處理,並且首次使中算典籍中出現了一般相似形問題,發展了劉徽的重差理論,使得「蓋天說」的數學模型在當時的認識條件下接近「完善」。並在《麟[lín]德歷》中重新測定二十四氣日中影長,首次引入二次內插演算法,以計算每日影長。

李淳風注釋《九章算術》,是以劉徽的注本為底本的,但李淳風與劉徽作注的背景、環境都不相同。李注的目的是為明算科提供適當的教科書,注釋以初學者為對象,重點在於解說題意與演算法,對於劉徽注文中意義很明確的地方,就不再補註。如盈不足、方程兩章就沒有他的注文。

但也有人認為是由於後人抄書殘缺所致,如南宋鮑澣[huàn]之說:「李淳風之注見於唐志凡九卷,而今之盈不足、方程之篇咸闕[què]淳風注文。意者,此書歲久傳錄,不無錯漏。」李淳風等在注釋《九章算術》少廣章開立圓術時,引用了祖暅[gèng]提出的球體積的正確計算公式,介紹了球體積公式的理論基礎,即「冪[mì]勢既同,則積不容異」,這就是著名的「祖暅原理」。在《綴術》失傳之後,祖沖之父子的這一出色研究成果靠李淳風的徵引,才得以流傳至今。

《海島算經》是劉徽數學研究的獨創成果,但劉徽著作的原文、解題方法和文字非常簡括,頗難理解。李淳風等人的注釋詳細列出了演算步驟,從而給初學者打開了方便之門。

十部算經成為唐以後各朝代的數學教科書,對唐朝以後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為宋元時期數學的高度發展創造了條件。在十部算經以後,唐朝的《韓延算術》、宋朝賈憲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楊輝的《九章算術纂[zuǎn]類》、秦九韶[sháo]的《數書九章》等,都引用了十部算經中的問題,並在十部算經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後人對李淳風編定和注釋十部算經的功績,給予很高的評價。

思考:

為什麼說一行不但精通數學而且德藝雙馨品性高尚?

唐朝的天文曆法和數學有很大的發展,除了前面所述的李淳風外,其中著名的數學家還有王孝通、張遂等。

從和尚到數學家的張遂(法名叫一行),他於公元727年編製出比舊曆法好的《大衍曆》,在編製曆法中他提出了「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而且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的工作,得到了與現代測量僅相差11千米多一點的好成績。

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張遂,其祖父和父輩是朝廷大官,得到許多封地。但在武則天當了皇帝後,下令收回封地,少年時代的張遂變成了一個窮孩子,連吃飯都要靠別人救濟。張遂從小就愛讀書,勤奮用功。據《舊唐書》記載,「一行少聰敏,博覽經書,尤精曆象」。他很快成為長安城小有名氣的青年學者。

在他21歲那年,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的奴才找上門來,要他與武三思結交。武三思是一個不學無術,靠武則天的權勢和阿諛[yú]奉承爬上樑王寶座的人;他仗勢欺人,殘害百姓,迫害忠良,無惡不作,想借學者裝潢門面,欲得「禮賢下士」美名。這對於品性耿直、不阿權貴的張遂來說,是莫大的恥辱。為了躲避武三思,張遂出家當了和尚,法名一行。在佛門下他在嵩山跟從普寂大師學禪,繼續研究天文、數學。

關於一行的有趣逸事很多,如一行記憶能力驚人。據傳一篇有數千怪僻字句的文章,他看過一遍之後,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他曾「訪求賢師,不遠數千里」。例如,他聽說浙江天文台有一和尚精通數學,就從河南步行上千里去拜師求教。

後來,一行在天文、數學上的研究出了名,受到皇帝唐玄宗的賞識,於公元717年奉詔入宮。在長安的10年中,他主要致力於曆法改革,領導了著名的大地測量,同時又和他人一道創造了「黃道游儀」(專門用來測量太陽在太空中的位置及運行軌跡)、「水運渾儀」等大型天文儀器。皇帝請他還俗當大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行不但精通數學,而且德藝雙馨,品性高尚,為人剛直不阿、奉公守法、不徇私情。有一次他竟敢「直言不諱」地對皇帝提出批評(據說,唐玄宗女兒出嫁,準備「厚禮」,大肆揮霍,被張遂批評後從簡)。

又有一次,他幼年時的鄰居王老太太找一行(小時候得到她大量周濟),老太太要求一行搭救她犯有殺人死罪的兒子。過去,一行曾想方設法要報答王老太太,當時的一行在皇帝面前說話管用,可是一行卻對恩人說:「如果你老人家需要金錢布匹,我可以十倍報答,但對此事,我不能徇私枉法」。

老太太氣憤地指著一行大罵說:「認識你這樣的人有什麼用!」一行始終還是沒有答應她的要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學真美妙 的精彩文章:

TAG:數學真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