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漳縣鹽川:藏在歲月深處的秦人鹽井

如果說火使人類跨越了人與獸的區別,那麼鹽則讓人類徹底擺脫了荒蠻。可以這樣說,能否製鹽是一個民族是否崛起的先決條件。

漳縣縣城邊上,有座千年古鎮名叫鹽川(鹽井)。自古以來,這個小鎮就以產鹽而聞名四方。至今,小鎮上還保存著一口秦人的鹽井。近3000年間,這口井見證了秦人的崛起與衰落,見證了絲路的繁華和凋敝,也見證了一方豪強的風流雲散。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來到漳縣鹽井,追尋一段隱藏在隴中小鎮上的中國鹽業千年往事。

以鹽聞名

鹽川鎮和漳縣縣城一河之隔。縣城出來,走不了多遠,就是漳河鹽川大橋,過橋是一尊朱總司令飲馬漳河邊的塑像。而一座廢棄了的製鹽車間就在公路邊上,這是漳縣的第三代鹽廠,殘破的紅磚牆上,依舊能看到煙熏火燎的痕迹,一堆堆白花花的土堆,似乎是鹽業歷史的展現。

這就是傳說的鹽堆嗎?「它們是熬鹽之後留下的芒硝!」漳縣鹽文化研究會的李興魁說。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繞過廢棄廠房而行,很快就到了鹽井鎮。我們直奔鎮中心的下井亭。鹽井鎮有上井、下井、小井三口古鹽井,下井亭就是其中之一,亭子是近幾年為發掘鹽文化而新蓋的,中間塑著兩個搖轆轤汲滷水的絞手,他們臉上皺紋密布,嘴角露著喜悅。幾千年間,鹽讓這個小鎮聲名遠播。

時間已是午後了,冬日的陽光溫暖而輕柔,小鎮暖暖地入睡了。人們三三兩兩散坐在下井亭邊,或下棋,或聊天,抑或獨自吧嗒吧嗒地吸著旱煙。街道上沒有幾個行人,空曠而寂靜,早已掉光葉子的大槐樹,依偎在一家老店邊上,店鋪古色古香的門板,斑駁破舊。偶爾有年輕女子走過,高跟鞋發出的噠噠聲在小鎮內迴響。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鹽川鎮歷史久遠。當地朋友說,秦穆公在公元前667年前後,因這裡有滷水而設置軍政合一的管理機構——鹽川寨。這裡的鹽成為秦人征戰天下的支柱產業之一。中國鹽業史記載,原渭州隴西漳縣鹽川鎮有鹽井,創辦於秦代,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了。

站在下井邊,我們小心地向井中張望,滷水依稀可見。在解放前,鹽川鎮的居民們憑水牌,在此抬滷水。據說一筲滷水的重量達300斤。鹽工們把汲上的滷水,倒在井邊的鹵桶里,由抬手們抬走煮鹽。每天清晨,隨著一縷縷青煙飄起,四方馱鹽的馬幫,伴隨清脆的鈴聲,彙集到鎮內,須臾又滿載著鹽走向四方。

如今,馱鹽馬幫早已消失了,亭子邊上,昔日的鹽工及他們的後裔,聊天的自顧聊天,下象棋的依舊沉浸在他們的楚河漢界中。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鹽井」非井

鹽是人類除了火之外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說文解字》中說,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一個聚落的先進程度往往從鹽的來源就能看出來。據說,當年黃帝和蚩尤之間發生大戰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奪取解州鹽池。而古羅馬人則把鹽作為軍餉。

過下井亭不遠是一座石拱橋,橋的名字叫鹽井橋。橋對面是鹽昌寺,這裡也是漳縣的鹽史博物館。我們此次專程尋訪的秦人鹽井就在鹽史博物館中。鹽昌寺的大門是一座類似牌坊的建築,進大門後是兩個院落,右面是寺廟,左面是我們要去的鹽史博物館。

塵封的大門被打開了,屋內空空如也,站在門口就能看到大殿正中有一塊石碑,上寫「寶井汲玉」,那口使用了2000多年的鹽井就在石碑前。

井口呈現八角形,井壁是用木頭層層壘起來的,望一眼深不見底。「這口井27米深,是鹽川鎮上歷史最為悠久的鹽井。」李興魁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這口井的來龍去脈。「這口井是1992年停用的,當時漳縣的鹽業開始大規模現代化生產,這口老井已經落伍了。」

其實,這口鹽井並不是挖出來的,它是層層方木壘起來的。鹽井非井,這個秘密是怎麼發現的呢?

1982年夏天,四位農民承包了淘井,他們抽干滷水後,深入井下,人們在井底發現了巨石,泉水從一條卵石鋪就的小渠中而來。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發現,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鹽井的古老。它似乎給我們勾勒了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們發現了這眼山泉水咸,於是四面八方的人就來此提水煮鹽。為了蓄水和保護,人們先把鹽泉用木板圍成井,然後安裝上井口,這樣既可以汲水也安全了。最初的鹽井大概有7米深。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這裡正是河道邊上,後來一次次的洪水不斷襲擊這裡,層層淤積的泥沙將井台逐漸抬高。解放初期鹽井的位置還比較低,1958年,建立國營鹽廠時,一次性就抬高了5米,如今井的深度已經達到了27米。

那次淘井證實,這口井分為三段,即以上、中、下三個八卦井口為界,木頭經過鹽水浸泡後,堅硬如鐵,所以老井才能保存至今。歲月久遠,圍欄越來越高,井也越來越深。

鹽神故事

大殿內除了鹽井外,就是四壁的壁畫。這些壁畫給我們展示了漳鹽生產的各個環節,帶著濃濃的民俗風情。大殿靠山,大量的鹽分滲下,將牆壁腐蝕得千瘡百孔。剛繪不久的壁畫下半部分已經脫落了,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鹽的記憶。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李興魁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漳鹽起源的傳說。民間傳說,有一個聰明的少女,脖子上長了疙瘩。多方求治依舊如此,一天她到後山散心,無意中發現山坡上白色粉末咸中帶香,就每天都去品嘗,不知不覺她脖子上的疙瘩沒有了。這種白色粉末就是漳鹽。

大殿里有些陰冷,當我們看完壁畫時,走到殿外,暖暖的陽光瞬間開放了我們的視野,麗日晴空,思緒飄揚。隔壁的鹽神廟,自然不能不去,況且這座廟裡供奉鹽神也是全國少有的。

「我們漳縣供奉的鹽神是大禹王。」李興魁說,大禹王為何會變成了鹽神呢?民間傳說大禹曾多次到渭河黃河上游治水,而他死後他的小兒子被分在西戎,而這裡正是西戎的一部分。最早漳縣的滷水露頭屬於山泉性質,故此,把鹽泉歸屬於水系列。於是乎,大禹自然也被視作鹽神。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渭河是中華民族早期發源地。考古發現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間隴右先民們已經掌握了熬鹽的技術。可以這樣說,漳鹽是我國最早的人力加工鹽,因而漳縣鹽井就成為我國最早的鹽井之一。

我們又來到了鹽神廟,門依舊鎖著,這似乎是漳縣人的習慣,不僅廟門上鎖,就連鹽神也要鎖上。當地民間傳說,漳縣鹽井供奉的是鹽神爺爺,禮縣鹽官供奉的則是鹽神奶奶。一旦鹽神爺爺和奶奶相會,鹽井滷水質量就大幅下降。鹽民們為了保證收入,萬般無奈中只好將他們鎖起來。看看,為了收入連鹽神的聚會也取消了。這個傳說的背後實際上是原始先民走婚制度的反映,這個故事似乎說明,漳鹽的發現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也是對鹽的重要性的另一種闡釋。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鹽為百味之主」 、「人無鹽則死」。鹽之所以重要,其一能補充微量元素,其二能帶來暴利。當地傳說,膠鬲也曾來此販鹽。膠鬲本是殷商末年的人,原來是商紂王的大夫,後來隱居起來經商,四處販賣魚鹽,發了大財,後來被周文王發現,舉為重臣。在整個渭水流域,鹽川是最大的產鹽地,膠鬲自然到這裡販鹽。後來,在秦穆公爭霸西戎的過程中,又佔據了這裡。

走出鹽史博物館,我們忽然發現,左面不遠處,就是一座現代化的抽滷水泵站。黃色的管道,在藍天下格外耀眼。最古老的到最先進的,數千年間,圍繞著這口鹽井上演了一幕幕的故事。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甘肅漳縣,秦人鹽井,至今能用!這才是秦霸天下的根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