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鼻毛應該拔還是剪?醫生解釋:93%的人都做錯了,小心得鼻炎!

鼻毛應該拔還是剪?醫生解釋:93%的人都做錯了,小心得鼻炎!

作為人與生俱來的組成部分之一,鼻毛就是天生的空氣凈化器。但奇怪的是,這麼好的東西居然從來沒有人重視,反而在現實中動不動就要被「斬草除根」。

鼻毛過長顯露在外,外表確實很不美觀,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才是關鍵。

人為什麼會長鼻毛這種神奇的東西?

鼻毛是一種特殊的毛髮,是一種觸覺的輔助感受器,生長於鼻子里,是呼吸系統疾患的第一道防線。

1

過濾吸入空氣

鼻毛可以阻擋空氣中的灰塵、細菌等,使人體得以吸入乾淨的空氣;同時鼻內纖毛的作用,還可使部分細菌隨粘液進入胃內,用胃酸來殺死細菌。

2

增加鼻腔濕度

鼻毛可以保持鼻粘膜的溫度,不使外界冷空氣直接吸入氣管,也可保持鼻粘膜濕潤,有防止乾燥性或萎縮性鼻炎,以及鼻出血的作用。

3

保護嗅覺神經

鼻毛可維護嗅神經不受損害,使鼻子能聞出各種氣味,並把食物的香味傳給大腦,增進食慾。

4

阻擋細菌異物

鼻毛能完全阻擋住大於PM 50 的大顆粒物。較大的異物,如小蟲進入鼻腔,鼻毛不但攔阻,還向神經系統傳遞信息,引起打噴嚏,把它們清除出來。

手下留情,鼻毛要剪不要拔

針對拔鼻毛的問題,紐約大學的耳鼻喉科教授認為:鼻毛可以被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粗長點的觸鬚,另一種是細短點的微纖毛。

像靠前一點,可以看到並想要拔掉的鼻毛,就是觸鬚,它們負責的方向是過濾大一點的顆粒,以防進入呼吸道,如果拔掉就會堵塞毛孔,讓附帶的微菌滲透到內部引發感染

邁阿密的一名青年 因拔鼻毛導致鼻腔感染身亡

此前,住在邁阿密的一名青年科比德拉克魯茲,在檢查流感時發現,他的感染程度比普通流感嚴重的多。

經過醫護人員的初步判斷,確定病因是由鼻腔內的微菌引發,和患者經常拔鼻毛的習慣有關,隨後第二天便去世。

義烏一名28歲小伙 經常拔鼻毛導致鼻孔糜爛

幾個月前,一小伙戴著口罩走進義烏稠州醫院急診室,看到醫生後,馬上摘下口罩說:「醫生,幫我看看,我的鼻孔都爛了,實在太疼了。」據醫生介紹,因其經常拔鼻毛所致。

湖南省新邵縣的李先生 因拔鼻毛而患鼻前庭炎

據報道,李先生在參加一朋友的生日宴會時,怕影響形象,就用力的把鼻毛拔掉幾根。次日醒來,李先生感覺鼻子紅腫疼痛,頭疼不已,最後竟高燒不止。

後來到縣人民醫院檢查,經醫生診斷為患有鼻前庭炎。

修剪鼻毛主要有兩個方法,一是剪鼻毛,二是拔除鼻毛。若拔除鼻毛,無疑是將鼻子的防衛解除,削弱了鼻腔防禦疾病的能力。

隨意拔鼻毛危害可不小

上呼吸道的感染

感冒

脊髓炎

咽炎、氣管炎、肺炎

毛囊受損,引起鼻癤

嚴重時細菌進入血液循環,可引發敗血症

鼻腔乾燥、鼻炎、鼻前庭炎

感染後可能引起顱內感染

人有一個危險的三角區」紐約大學的耳鼻喉科教授反覆強調,人臉上的三角區和腦部聯繫十分緊密,一旦這個區域出了問題,那麼整個腦部也會出問題。

鼻子恰好就是三角區里最重要的部位。鼻毛外露的情況下,提倡用"剪",而不是"拔"。而且要保證修理工具的清潔消毒,選擇在光線充足的地方進行。

鼻子不舒服?6種食物百試百靈

1

鹽水洗鼻

配製鹽水(100毫升水,食鹽兩匙,開水稀釋);用棉簽蘸鹽水洗鼻孔,然後把藥棉暫留鼻孔內,仰頭或身平躺;用食指和拇指按鼻兩側,並用力吸吮,使棉球上飽蘸的鹽水流入鼻腔內,再流入咽喉部。堅持早晚各洗鼻一次,可使鼻腔暢通,嗅覺靈敏,鼻炎可得治癒。

注意:開始時感到鼻內辛辣難忍,幾次即適應,也可先用淡些的鹽水洗逐漸加濃,使鼻腔慢慢適應。

2

滴香油

清理鼻腔後,將普通的食用香油,每天三到五次,每次五滴左右,滴入鼻內。此方法對鼻炎效果頗有成效

注意:鼻塞嚴重時不要滴,可變換一下體位,待鼻子通氣後再滴。

3

食蒜醋

將蒜削除根皮裝入壇中,灌滿醋浸沒蒜瓣為止,然後密封。一個月後啟封,食蒜、用小口瓶裝上蒜醋。每晚對準雙鼻熏半小時,對過敏性鼻炎非常有效

4

蒸蘿蔔

取白蘿蔔3一4隻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沸後用鼻吸蒸氣,數分鐘後,鼻漸暢通,頭痛消失。

5

煮白醋

將半杯醋放在蒸鍋中,直接大火蒸沸後,用鼻子對著杯口(注意保持一段距離,以免燙傷),嗅醋蒸氣,數分鐘後即可使鼻子通氣。

6

塞鮮姜

將鮮姜洗凈後切成小條狀,在睡覺時,塞入鼻孔,3個小時候取出,其濃厚的氣味對呼吸有興奮功效,能有效減輕鼻塞癥狀。

小菌有話說

剪刀刃上塗凡士林:使剪下的鼻毛粘在剪刀上,不致被吸入鼻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互聯健康資訊 的精彩文章:

吃了幾十年蘋果才知道,買蘋果只需看看這!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的死亡都與「吃不好」有關!

TAG:壹互聯健康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