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阿麗塔》或許票房難超《流浪地球》,但卻會引發另一些思考

《阿麗塔》或許票房難超《流浪地球》,但卻會引發另一些思考

在《流浪地球》火爆的勢頭逐漸平息時,《阿麗塔:戰鬥天使》開始逐漸展露崢嶸。

作為中影春節之後先後發行的兩部大作,《流浪地球》已經在2月17日實現36.73億元人民幣票房,遙遙向著50億票房大關邁進。而「阿麗塔」在2月22日全面登陸國內院線後,想必也會掀起另一股觀影熱潮。

不過,我們不是要寫影評類文章,也不關注票房爭奪,而是想聊一聊這兩部電影背後的一些有趣話題。

從初一《流浪地球》開始引發公眾關注以後,有媒體稱國內正在掀起一股天文熱潮。截止到2月14日,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過了48億。據說,一些城市的天文館突然間火爆起來,而網上民用天文望遠鏡似乎也在熱銷。科幻熱、天文熱以及大劉之前的幾部作品,也隨著「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的台詞不斷升溫。


阿麗塔的世界,技術是什麼樣的

即將《阿麗塔:戰鬥天使》改編自kikito Kishiro廣受歡迎的漫畫系列《銃夢》,當然,最引人矚目的則是卡梅隆「卡神」以及《阿凡達》技術團隊的光環。通過曝光的資料以及宣傳片,可以看到,儘管阿麗塔的很多技術都是未來派的,但根據製片人卡神對這部電影的設想,它是特意基於當今現實世界的技術。

或者說,是很多即將與人類發生深度融合的新技術、新應用。這也正是本文想探討的一些話題,「阿麗塔」或許會引發更多人對「外骨骼」、植入晶元以及人工智慧的新一波熱議。

故事發生在大約600年後的未來,而主人公阿麗塔也不是人類,至少不完全是。在現實世界中,人們搜尋一切有用的東西——尤其是技術——在廢品堆放場,裡面存放著從「精英」居住的漂浮城市傾倒出來的所有東西。

在廢品堆積場,一位好心的醫生髮現了半機械人阿里塔的頭,她抱著精心保存的大腦。自己立刻意識到,他看到的是三個世紀前的技術產物,他讓她恢復了健康。故事講述了阿麗塔從失憶的無辜者到勇猛的戰士的故事。

在影片設定的這種後世的「拾荒」經濟中,人們在廢品堆里找到舊技術,並對其進行再利用。感測器在21世紀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可以在電器、電視、汽車、飛機、醫療設備等中找到。可以說,對於實現阿利塔所描繪的那種未來主義半機器人,它們同樣至關重要。

那個時代的電子人,身上的許多機械特性或許都是基於現實存在的。齒輪、傳動裝置、感測器,以及誇張的機械肢體以及腦機交流方式。其中,很多技術將是令人激動的,非接觸式連接可以有效地分配電池的能量,取代燃氣內燃機,以及陀螺儀平衡系統。阿麗塔狂暴的半機械生化身體,即使在她的未來世界裡也是罕見的技術——足夠堅固,能夠承受衝擊,而且超級靈活,使她能夠自由移動。

當然,觀眾還會看到「智能盔甲」,它由特殊材料製成,具有彈性,但在受到衝擊時也會變得堅硬,以保護穿戴者柔軟的身體。阿麗塔身上也有著人類的特質,她獨特的靈魂。她像我們普通人一樣,需要觸覺感測器來感知她接觸到的任何東西,還需要納米伺服馬達來施展全方位的肢體動作。

要將能量從阿麗塔的半機械人「心臟」傳輸到她的半機械人身體中,需要神經連接,同時還需要高速資料庫將她的大腦和身體連接起來。心臟本身可能是一個微型反應堆(鋼鐵俠已經裝上了),這會是一個提供動力的小型弧形反應堆。在未來,這種能源應該可以為城鐵和電動汽車供電多年。當然,我們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了。

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滿人類和半機械人融合的世界。因為地下的生活是如此艱難,許多居民增強了他們的身體,有時僅僅是用神經控制的義肢。那些成為賞金獵人和極限賽車手的人走得更遠。他們用義肢或者3D列印的骨骼、器官代替身體的各個部分,假肢中包含了許多有創意的武器或有用的感知設備,使他們具有更多的優勢。

今天,我們還遠沒有達到那種技術能力,但是這種增強身體的種子已經存在,這要歸功於機器人、假肢、外骨骼、腦計算機介面(BCIs)等領域的前沿研究。


機器人革命將是計算機革命的反面

在一份文獻中,加州理工學院研究機器人技術的機械工程師Aaron Ames認為,機器人革命將是計算機革命的反面。他指出:「起初,電腦就像這些填滿房間的龐然大物,然後它們出現在你的桌面上,然後又出現在你的口袋裡。」「我想像機器人會走另一條路。它們從你的口袋裡開始,把一個驅動器放進手機里。目前智能手機在很多方面已經具備了人們所需要的所有處理功能,它將從這些功能發展成更複雜的應用程序。」

這場技術革命可能從外骨骼開始,Ames強調,外骨骼是機器人增強技術進入公共領域的最直接途徑。他的實驗室正在開發一種外骨骼,使截癱患者能夠行走,同時為其他運動障礙提供機器人輔助。而這些技術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軟軟的人體上實現硬的、剛性的驅動器和類似的設備。

這些機制需要與精心設計的演算法協同工作,而這些演算法又必須與人體的動態運動同步。

這比聽起來要困難得多,因為從演算法的角度看,僅僅是簡單的步行動作就非常複雜。Ames坦言:「很難向公眾解釋這有多難,因為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行走是機器人能做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它基本上是可控的:每走一步,我們通過恢復平衡來防止自己摔倒。這是一個周期性的運動,就像植物繞著太陽轉一樣,我們非常了解這些運動。

將這種複雜性轉化為能夠與機器人輔助設備(如外骨骼)交互的系統是一項艱巨任務。Ames目前已經在他的實驗室里製造了步行機器人,通過精心設計的優化演算法,它可以實時「學習」最穩定、能量消耗最低的合適步幅。其中一個綽號叫凱西的,甚至在加州理工大學校園附近開始散步了(你可以腦補一下朋友圈波士頓機器人的視頻)。

據悉,Ames的研究小組還在開發一種由機器人驅動的假肢,這種假肢可以自動感知使用者行走的速度,並根據需要調整步伐。這條腿有一個靈活的腳踝,可以向兩個方向移動,步態更加自然流暢。

「如果你在運動,動作過度一點兒也不會跌倒,」他表示。另一方面,神經控制假肢,對腿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它們沒有天生的穩定性。

BCIs本身也有一個固有的挑戰,因為植入物(或是晶元)需要進行腦部手術,而所有相關的風險包括昏迷、腦部出血、癲癇和感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設備也會退化。如果設備出現故障,需要進行更多的手術來修復或移除。

「這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但我認為我們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期望電腦和我們一樣。」

當然,阿麗塔本人幾乎完全是半機械生化人。只有她的大腦(靈魂)是人類的,與她的機械和電子身體相連。根據Ames的研究,目前科技領域還遠沒有達到神經控制的水平,或者上傳一個人的意識。他承認:「這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但我認為我們錯誤地期望計算機能像我們一樣。」人工神經網路可以模擬大腦的多層結構和通過節點網路的加權信號。但人體要複雜得多。

另一份文獻資料顯示,加州理工學院的另一位科學家Joel Burdick正在研究將脊髓刺激作為神經控制的一種形式。他發現對截癱患者的脊髓施加一個電壓,就可以激發他們原本癱瘓的腿的運動。這只是一個例子,說明神經控制的概念可以有多廣泛。

「我們的大腦只在走路的時候做部分工作,」Ames說。「有很多脊髓控制正在發生,這種迴路與我們大腦中的迴路不同。」

【結束語】

話題似乎跑的有些遠了,回到即將熱映的「阿麗塔」,不管這部電影在全球票房上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它終究會引發一些人的思考。畢竟,除了作為一個真正的娛樂化、充滿動作改編的原版漫畫,它提供了一個令人期待的願景,科學技術的未來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對於更多科技圈的從業者來說,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步驟來實現這些目標呢?這就是科幻電影的核心主題:什麼會是可能的。它迫使你提出創造性的想法!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懂筆記 的精彩文章:

《新喜劇之王》再曝星爺選角秘訣 AI測臉能否賦能電影工業
蘇寧收購萬達百貨全部門店;阿里巴巴正式牽手B站

TAG:懂懂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