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培養專註的能力?

如何培養專註的能力?

專註和散亂,都是習慣。習慣了散亂,就難以專註。要想專註,也要一點點培養習慣,就是得從現在開始,不斷發現自己的散亂,不斷往回拉念頭。

我們修行的功夫還遠遠不夠,內心中有染污甚至惡念都不奇怪,不必把心力投注在這些方面,只要努力培養內心的正念、善念,慢慢就會改善。不用想著怎樣去搬空黑暗,只要引入光明!

想要專註的時候,妄想就來了,平時卻感覺不到,這並非平時沒有妄想,而是沒有機會發現。好比一間屋子裡平常看不見灰塵,但陽光照射進來時就能看見許多浮塵,妄想在專註的時候便極為明顯。我們的心習慣了躁動,不習慣專註;習慣了散亂,不習慣平靜;習慣了煩惱,不習慣智慧,所以能感受到的快樂也越來越淺、越來越短、越來越淡,但人們往往不知道「不快樂」的真相,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去尋求刺激,心離寧靜越來越遠,快樂卻越來越稀少。要減輕煩惱、寂靜心靈、增長智慧,需要不斷學習聖賢的教誨,修身、修心,培養好習慣,轉化壞習慣。先控制身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再進一步調伏內心,凈化煩惱。

專註力,就是令心集中於某一件事的力量,佛法中的「定」就是令心安住於善法的力量。要得到這種力量,需要長時間的鍛煉,猶如肌肉需要鍛煉才能強壯一樣。定需要以戒為基礎,專註力的培養需要從自制力開始,先斷除不好的生活習慣,例如隨時隨地刷手機,不按點吃飯,不按點休息等。

一心不亂,是修行中「定」的功夫。定是「心緣一境」,把念頭定在某一個境界中,不跑到別的地方去。修行佛法,要達到的是「正定」,即念頭要集中在正見上;而修定的目的在定境中深入思維,以粉碎邪見執著,恢複本心清明智慧。

內心具有執持善法的力量,就是心中能夠專註於善念、正念並持續,譬如不管遇到何種境界,內心都能夠保持慈悲之念,煩惱沒有機會生起,即「八風吹不動」。這是修行到高階的境界,初學者不宜正面糾斗煩惱,而應多聞思樹立正見,斷惡修善積累資糧。

明白了定的涵義和目的,就知道,首先要通過聞思建立正知見,通過持戒規範身語意、斷除粗重的煩惱惡業,才能在這個基礎上逐漸開始修定。修行是一環扣一環的,各個法類之間互為輔助,不是脫離其他,單獨修定或修慧可以得到的。

修,又分為見與行兩個方面,缺一不可。見,指我們必須先認識內心的念頭,分辨善惡、染凈;行,指我們要根據所認識的去斷惡修善,從身語開始規範自己,然後一點點深入到內心。先揀別粗大的煩惱,再對治細微的雜念,心就能漸漸寧靜,有力量安住於善法。

初學者應先斷除粗猛的煩惱惡業,建立正知見,才談得上進一步修定、斷除細微的妄想。集中注意力要靠訓練,生活中可以有意識的訓練這方面的功夫,如背書、數息、行路時數腳步等等。

當心很亂很煩躁迷茫時,此時不應再順著自己的思維亂想,應截斷它。可以靜坐數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或者去拜佛,專註於身體的動作,一心皈依祈求。

當你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或者非常重要的事情時,還會走神嗎?我們做每一件事情時,都要去認真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找到它的意義,內心才有明晰的態度。在此前提下,要慢慢培養專註的習慣,從小處開始,一點一點去練習。

從現在開始培養專註的習慣。不要過於期待結果,而是一點一滴在下功夫,譬如每天用五分鐘的時間靜坐,數自己的呼吸;譬如走路的時候,數一數自己走了多少步;譬如吃飯時,數一數自己嚼了多少口飯。

培養專註力,從短時間開始。譬如把一段時間分為若干個兩分鐘,每次盡量保持兩分鐘的專註。

專註力只能自己慢慢去培養,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去練習觀照。世間生活環境比較散亂,不容易做到;而在寺廟裡,有一整套訓練專註力的方法和良好的環境,有機會可以到寺廟體驗一下。

持咒是修行的一種方法、途徑。專心持咒,能令心專註,兼帶修定的功能。此外,咒語多是佛菩薩、天神的名號,也有皈敬三寶的語句在其中,以誠敬心念誦,持之以恆,便能感通佛菩薩的本誓願力,調伏煩惱、增長悲智、消除業障。修行,不管採用哪一種方法,都需先建立正知見,以見導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如何契入這顆無住之心
髮長遠心,量力而行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