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20世紀初,西方電影中的中國人都是壞人?

20世紀初,西方電影中的中國人都是壞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和中國成為盟友,開始幫助中國反擊日本侵略,在此期間,美國導演拍攝了許多以中國為題材的電影和紀錄片,通常通過讚美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與日本軍隊的殘暴行徑做對比,以激勵抗日決心。

然而在此之前,美國的電影、紀錄片中,中國的形象都是負面的。這是受國力的影響,因為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遭到列強瓜分,積貧積弱。這種情況下,美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角色都是陰險、狡詐、陰森或者艷俗、具有蠱惑力的。男性一般是小偷、特務,女性演員則被安排為女奴、性奴、蕩婦或者是柔弱的女子等等。

例如華人演員黃柳霜在好萊塢最著名的定妝照,西方人眼中,東方女性的相貌就像圖中那樣,擁有細眉毛、厚劉海、艷紅的嘴唇,而這幾乎完全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西方著名的電影人物傅滿洲,他穿著清朝的服裝,干盡壞事。

20世紀初,西方電影中的中國人都是壞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黃柳霜劇照,怪怪的

20世紀初,西方電影中的中國人都是壞人?

傅滿洲——曾風靡西方電影的著名中國壞人

但是,到了抗日戰爭之後美國參戰之後就不同了。中國和美國成為了盟友。美國影片中對中國高大形象的塑造越來越多地體現在了美國影片中。以下是兩個例子。

首先是黃柳霜參演影片的改變,1941年之後,黃柳霜再也沒有出演過壞女人之類的角色,而是一改先前的熒幕形象,先後出演了《重慶英烈》、《轟炸緬甸》等影片,扮演了戰爭中的護士、教師等角色,聲援中國抗日戰爭。

其次是《中國的戰爭》(the Battle of China),1944年上映,是七集系列宣傳片Why We Fight(《我們為何而戰》)中的第六集,由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導演。該片詳細地敘述了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的緣由、經過,刻畫了一個堅強、隱忍的中國,欲通過塑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中國形象,向民眾宣傳大力援助中國的正當性,進而影響對華政策。

20世紀初,西方電影中的中國人都是壞人?

影片開頭

例如這部影片對於中國的描述中,講述了孫中山推翻古老的帝國王朝,他的治國理念與另一位相信民主的人(林肯)之民有、民治和民享相呼應——民族、民權、民生;修建更多的醫院使人免於疾患,興建學校普及義務教育,並爭取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等等。可見,創作者將對中國形象的表達限制在美國的話語體系的框架之下,描繪了一個美國式的、具有自由民主理想的基督教國家。

但是,後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僅僅一年之內,英美的態度即發生大轉折。1943年11月開羅會議之後,中國獲得的「大國話語權」奇蹟般的消失:在中國交涉參加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及軍火分配委員會問題無果而終,德黑蘭、雅爾塔等重要會議上中國被排除在外,雅爾塔的決議嚴重損壞中國的主權。總而言之,美國利用宣傳建構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中國形象,從而達到某種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