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這一領域,中國終於進入了「太空競賽」

在這一領域,中國終於進入了「太空競賽」



(原標題:【島讀】在這一領域,中國終於進入了「太空競賽」)


中國有世界上最強的未來感。

——劉慈欣

【俠客島按】

2月以來,最受人關注的電影,莫過於《流浪地球》了。

和去年的《紅海行動》一樣,上映之後,《流浪地球》憑藉著科幻電影這個開創性的選題,以及精良的製作和觀眾的口碑,硬是在票房上一路逆襲。

目前,《流浪地球》的票房突破38億,甩開同檔期第二名將近20億。電影優秀的表現,被不少人稱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在豆瓣上,雖然鬧出了一些水軍「改評」的風波,但目前依然有著7.9的高分,實屬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外,《流浪地球》也取得了不小的關注。《紐約時報》等外媒說了這麼一句:「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了。」「中國是太空探索的後來者,在科幻電影方面也未能領先一步。不過,這種情況即將發生改變。」

為什麼一部科幻電影會和太空競賽扯上聯繫?這部電影對中國科幻有何意味?如何看待這部電影的爭議?島叔、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
,和大家嘮嘮。

孫佳山

爭議

年還沒過完,《流浪地球》就徹底火了。和《戰狼2》《紅海行動》《人民的名義》《大江大河》很像,不僅是在國內,這部片子在海外同樣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讚譽以外,一些爭議也開始出現。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前段時間在豆瓣,春節檔的兩部科幻電影,一個《流浪地球》、一個《瘋狂外星人》,都遭遇了要麼一星、要麼五星的兩極化評論。尤其是《流浪地球》,雙方爭議的焦點早已經和電影本身沒有太大關係了。

於是問題就這樣被踢給了島叔:都亂成這樣了到底咋回事,能不能給嘮嘮?

其實吧,島叔對這種永遠也掰扯不明白的價值觀撕扯,完全沒有興趣。但是當這種撕扯要凌駕於電影之上,並且其中的一些勢力開始試圖綁架電影本身的時候,那就必須得出來聊兩句了。

的確,中國科幻文藝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忽然」就火了,而且從最初被互聯網領域推崇的「葵花寶典」,到劉慈欣等知名科幻作家先後奪得雨果獎等科幻領域的世界性獎項,我國的科幻文藝開始逐漸走出相對小眾的圈層,越來越火,越來越主流化,直到《流浪地球》,已經具備可以引發全民性爆點話題的能量。

但網上的一些爭議,比如《流浪地球》「戰狼化」、沒有一個美國人、充斥著民族主義情緒等等(不少豆瓣低分皆是以此為由打的)……依舊值得正視。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意義

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爆炸式增長,在近年來「忽然」給世人這樣的印象——科幻正在成為現實;或者說,我國科學技術在當前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走在了科幻的前面——

我們的射電望遠鏡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已經很靠近宇宙大爆炸的起源;嫦娥四號最終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了整個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並不斷以中國元素命名月球;2020年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中國的「天宮」都將是人類唯一的太空空間站;長征5號在不遠的將來,將攜帶重4.5噸級的火星探測器承擔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的科技實踐、科技突破,越來越具有整個人類歷史意義的節點效應。

與之相隨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必然在不斷地產生著美國、日本和西歐這些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他們也壓根體會不到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

然而,有些尷尬的是,這些屬於我們自身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除了《新聞聯播》這樣的主流媒體的報道之外,並不在我們日常的視線和視野內,這也是當代中國所必須直面的一個結構性文化困境。

國外就不同了,無論是近來嫦娥四號月球背面登陸,還是《流浪地球》正式登上銀幕,國外主流媒體的反應出奇的一致,幾乎都用了一個令我們倍感陌生的表述——中國人終於加入太空競賽了。

有多陌生?估計即便對於絕大部分的所謂精英階層,相信他們也並不會覺得這類辭彙真和我們有太大關係,因為我們確實是真沒體驗過。

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號」,其在邁出人類太空探索的第一步的同時,也正式拉開了冷戰年代的太空競賽帷幕,並同時帶動了冷戰年代美蘇科幻文學的興盛繁榮。

可見,20世紀60、70年代,世界科幻文學的黃金年代,其實也是冷戰的最高潮。

地外生命搜尋、宇宙社會學、角色扮演遊戲、未來學、戰略科學與跨學科智庫等科幻文藝的核心理論資源和話語體系,都是依賴於冷戰年代美國的戰略應用文學而存在的。冷戰年代的太空競賽,不僅對於科幻文學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內在影響,對於整個冷戰、後冷戰階段的全球歷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所以,國外的主流媒體用太空競賽這些辭彙,不僅不是危言聳聽,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是本能反應,因為人家親身經歷過。而且在當下,還有更為直接的證明。

在2018年,我國共進行了39次航天發射,累計將103個航天器送入軌道,不僅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數量最多的國家,發射次數更是約佔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而且這還只是開始,2019年中國航天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劃在全年實施30餘次宇航發射。

在這個意義上,大劉最近的一句話,即便是僅限在航天領域也一樣沒毛病——中國有世界上最強的未來感。就是因為,有些事,即便你再低調,大家也都知道,都在盯著看。低調本身沒問題,但我們並不能為了低調而低調,忽視這背後的真正癥結——

不僅我國的科幻文藝要建立未來感,中國也需要在這樣的歷史節點建立自己的未來感,這才是《三體》《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這些我國當代科幻文藝經典的大時代幕布。

遺憾的是,冷戰終結後蘇聯解體,以雨果獎等為代表的科幻評價標準和體系,逐漸被美國科幻文學界所壟斷。因此,中國科幻文藝在這個過程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於當下中國在世界範圍爭取文化話語權,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時代意義。

問題

中國的科幻文藝,既要警惕跨國資本將在地球上已經無解的資本主義邏輯和矛盾複製、轉嫁到外太空的套路,同時也要尋求根植於中國本土的科幻理論、話語資源,打破現有的由20世紀現代主義美學構建的審美範式。

也就是說,既要有《流浪地球》,也要有《瘋狂外星人》,科幻文藝理應也必須拓展更為寬廣的類型表意空間——中國科幻文藝正面臨著反思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和反思與資本主義全球化所伴生的現代主義審美範式的雙重歷史挑戰。

然而,儘管近年來,包括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科幻文藝在世界科幻舞台還將受到更大關注,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我們還是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科幻文藝現有的理論資源、創作隊伍、審美理念、技術能力等,相對於成熟的文化工業體系而言,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

而且,在科幻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的現實語境下,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我國文化產業的平均文化工業水平,能不能將我國現有的科幻文藝作品充分消化,乃至在科幻電影領域亦能有所貢獻?這恐怕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除了《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之外,《上海堡壘》《刺殺小說家》《明日戰記》《拓星者》等一系列中國科幻電影,都將在2019年陸續上映。中國科幻文藝能否真正進入到當今世界的主流話語場域,設置中國科幻自身的文化議題,而不是參照「雨果獎」等事實上是來自美國冷戰、後冷戰年代的價值標準,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真正走出去作出相應貢獻?

恐怕這些真實、嚴肅、殘酷的歷史拷問,才是在當下的喧囂過後,我們不得不認真面對和思考的屬於這個時代的真正問題。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未來

不同於冷戰年代,「斯普特尼克時刻」背後的國家政府層面的太空競賽,新一輪太空競賽早以這個時代的商業航天形態,悄無聲息地展開,並很快就將和這個世界的大多數普通人發生日常生活意義的關聯,其衝擊力甚至可能並不在當下就能估量到的範圍,整個人類的文化想像力都可能會受到極大影響乃至重構。

今天,在好萊塢事實性衰落,原創匱乏的情況下,在意識形態層面,好萊塢的功能也在美國政府的有意識推動下,開始向矽谷轉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年、10年、15年……以月球、火星探測為代表的話語場,將是中美兩國展開全方位競爭的重要場域。

而在這背後,則是誰能夠引領未來的時代話語權爭奪——未來感並不是空中樓閣——中美兩國勢必在這場劍指未來的征程中,展開激烈的文化話語權交鋒。

無論是改革開放40年,還是建國70年,我們並不是簡單地重走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老路,中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跨越式發展,也註定了要對現有的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當今世界的最高水平科學技術成果有所超越。

這些都要求中國科幻文藝能夠在折射、講述這個年代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上有所作為,也就是說要建立屬於我們中國自身的未來感,這個過程也是這個時代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能否真正走向未來的歷史性淬鍊。


文/孫佳山中國藝術研究院


編輯/百里雲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國大陸和台灣企業聯盟或注資JDI成最大股東
前員工曝特斯拉裁員細節:Model 3交付團隊被砍一半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