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難忘家鄉的年俗

散文:難忘家鄉的年俗

文/方長榮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散文:難忘家鄉的年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的老家是蘇南一個小山村,雖然名不經傳但年俗極其濃郁,一到冬至便能體會到什麼叫熱鬧,啥為忙年。冬至在農村是個不小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祖,吃祠堂酒的風俗依然存在,凡是同宗家族都要集中在一塊,擺上幾十桌,費用按每戶男丁攤派,先請出「族譜」和「宗譜」再進行祭奠,其儀式極為壯重。

聽父親說,祠堂酒原先只准滿十八歲的男丁參加,女人不許入內,但如今男女早就平等也就不再有限,所以祠堂酒是相當熱鬧的事,男男女女浩浩蕩蕩。祠堂酒除了祭祀先人外,還有個用途就是讓同宗人,相聚在一起相互熟悉,切莫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識自家人。吃過祠堂酒忙年就算真正開始,各家各戶開始宰殺雞鴨鵝,那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因為,從此放學回來就不會再有負擔,可以盡情玩耍。從這天起家庭伙食進入豐富期,因為光這些雞鴨鵝的雜碎就要吃上幾多天。

冬至過後最大的動靜就是殺年豬,先請來殺豬匠,再請門前屋後的鄰居來幫忙,那場面真是人歡豬叫熱鬧一片,如果把一頭豬收拾妥當,起碼得花大半天功夫。記得小時候每逢殺年豬,便寸刻不離殺豬匠,即使弄髒衣服甚至挨了罵也不會離開,就為等著拿豬尿泡,將它放在地上和著泥灰使勁揉搓,揉的時間越長吹的就越大,最後把吹鼓的豬尿泡用麻線繫上,就變成個大氣球。殺年豬的晚上家裡非常熱鬧,通常都會將本家長輩請來吃豬肉,加上幫忙的沒有三二桌是不夠的,吃年豬也就天把時間而已,因為,不可能鋪張浪費,都要腌制起來等到過年才能吃。

忙到臘月八,年景就更濃,家家戶戶開始打年糕、蒸糰子,做山芋條片和炒米塘,那時候的糕點大多是自製,品種也是五花八門,不過全是正宗的土特產。接下來就是磨豆腐,這也是農村忙年的奇景,那晨光還沒機械,磨豆腐全靠人和石磨,一般每個村子只有二三副石磨,因此,白天黑夜都有人在磨豆腐,家家門口放上桌子和大缸,煙霧繚繞、香氣滿村,特別是那石磨發出的吱呀聲不絕於耳。到了晚上都會開油鍋炸豆腐,大人們都會嚴禁小孩進入廚房,既是考慮安全,也擔心孩子瞎說不討順序。記得每年父親總會在開油鍋前交代:待在堂屋不許亂跑,油果炸好後會送過來。並一再交代:不許亂說瞎講,否則就上壽。那意思就是犯了禁忌是要挨打的,嚇得我們啥話都不說,只要把肚子吃飽就行,否則不會睡覺的,為了把品種嘗個遍總要熬到個大半夜。

七忙八忙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天是一年當中最忙的一天,因為每年的今天,家家都要進行大掃除,俗稱「彈塵灰」,哪怕家裡再乾淨,也要象徵性清理,寓意清楚一切霉灰,圖個吉利。彈過塵灰還要將家裡豬圈、雞鴨鵝籠等畜生的糞便全部挑到田裡去,再把門前屋後的樹進行修剪和清理,把野草及垃圾清理歸堆,點上火進行丘糞堆,來年當作肥料使用,據說這種肥料不生蟲。這些還不算累人,最要命的就是茅缸里糞便,哪怕再大都要挑完,小的時候為給父親幫忙,我和妹妹們都是兩人抬糞上田,也算是忙年一回。必須挑完糞坑也是為晚上的活動而做,因為小年夜還要請缸姑娘,弄不清缸姑娘奈何置身於又臭又髒的茅缸里。父親在茅缸邊點上香,嘴裡嘰嘰咕咕到底念道啥,問父親也不講,只說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

散文:難忘家鄉的年俗

小年還有個活動就是敬灶神,沒想到天天燒火做飯的土灶也被大神侵佔,而且來頭不小,據傳還是玉皇大帝欽準的檢察官,掌握一家生殺大權,誰家都得罪不起。母親弄了三個半生不熟的菜,放在灶邊,父親點上蠟燭和香,還要磕頭,嘴上喃喃自語聽不清,但有句話卻很明白,那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搗鼓完便在門口燃放炮仗,說是送灶老爺上西天,經過打聽才知道,每家的灶老爺都要在小年夜上天去彙報各家情況,所以,民間就在這天請客為他送行,希望他多多說好話,如此看來這個灶老爺絕對不是個乾淨的官。

過完小年轉眼就是大年三十,萬家團圓的日子,家裡哪怕人再少,都會做出一大桌菜,先敬祖宗,點蠟進香,磕頭燒紙。然後,再將本家的長輩請來同吃,門戶大的要開好幾桌,而且提前幾天就開始挨家臨著吃,大清早就開始喝酒過年。對於孩子們來講,大年三十吃喝無所謂,扒落著眼盼著「壓歲錢」,儘管那晨光就幾毛錢也是樂此不疲。大年三十還有個重大活動,就是守歲,那時候沒有電視,全家都圍著用樹根架著的火堆,烤著火吃著瓜子花生聊著天,滿屋子煙霧繚繞,熏的眼淚直流也不離開。記得每當我們犯困時,父親便將拆散的小炮仗分發給我們,以消犯困,直到過了十二點,父親開始放炮迎接新年,吃完母親下的水餃才能睡覺。

散文:難忘家鄉的年俗

拜年也是有規矩的,初一都是在本村,先給本家長輩拜年,然後給外姓鄰居拜年,全村每家都不能錯過,哪怕兩家平常有矛盾、不相往來也要去拜年,所有的矛盾和不快都會隨年而過煙消雲散。初二是舅舅家,初三是姑媽家,到了初四才能去丈母娘家,要記住拜年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不超過初七,有句老話叫「拜年拜到初七八,有雞有鴨都不殺。」意思過了這個時候就別怪沒有菜了。小的時候家鄉流行「看菜」,就是可看而不可吃的菜,千萬別以為是什麼高檔菜哦!就是很少有的菜,象鵝肫、魚、豬耳朵豬口條等,就連油豆腐都屬於看菜。出門拜年母親總會交代,倘若吃了看菜就會被人家看不起,當時真不明白,既然不能吃幹嘛要端上桌子呢?這不是在引饞嗎。

初五是迎財神的日子,這天誰家都不會忘記,同樣過了十二點就開始放炮迎接。十五是春節中最熱鬧的節點,俗稱元宵節,家家戶戶吃元宵,鄉村更有鬧元宵的習俗,大白天就開始玩花燈、玩龍船,舞獅子、跳龍燈、走馬燈等等民俗表演,幾乎是通宵達旦熱鬧難敘。玩歸玩,還有個大事卻是忘記不得,那就是上祖墳去送燈,那意思就是告訴先輩,過年已是個段落了,又要忙於生產了。真正的春節結束應該是正月十八,因為這天還有春節最後一個的儀式,俗稱「落燈」,從大年三十開始燒香上燈,直到今天才圓滿結束,再不需要燒香點蠟燭,所有年俗才正式結束。

散文:難忘家鄉的年俗

(圖片來自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散文:涪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小說:哼歌人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