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瘧原蟲療法:是觀察性研究,還是干預性治療?

瘧原蟲療法:是觀察性研究,還是干預性治療?

2月14日,瘧原蟲免疫療法臨床研究項目組宣布臨床研究招募志願者名額已滿。有媒體記錄了報名的火爆:百餘人彙集到相關醫院填寫報名表。同時,有財經媒體指出:項目實施企業廣州中科藍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上市公司藍盾股份其間股價大漲。

一個科學演講引發了社會、經濟的巨大波動,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基於觀察性研究,就能發布「暗示性」結論嗎?

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公開數據顯示,與瘧原蟲免疫療法相關的3個臨床研究均為觀察性研究。基於觀察性研究的初步結果,陳小平在公眾平台上通過演說的方式聲稱瘧原蟲免疫療法可以治療癌症。

「他發表的是一些非臨床論文。」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王小寧表示,相關演說有些渲染的成分。觀察性研究之後,仍需要進行動物實驗、探求機理等研究活動,在獲得足夠的安全性、有效性證據之後,再開啟真正的臨床試驗性研究,刊登臨床論文是負責任的行為。而沒有臨床論文,意味著沒有經過投稿、審稿過程的「沙裡淘金」,難以評判該研究結論的真實有效。

合法合規?業內觀點不一

王小寧認為,合規的臨床試驗應該經由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批准,拿到臨床批件。記者並未在CDE網站上檢索到相關臨床試驗的信息公示。

雖然研究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獲得註冊號,但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實質是非贏利註冊機構,與行政部門的批准不同,前者更側重於信息採集。中心相關單位的專家也表示:「中心只具有註冊職能,並不會對前來註冊的試驗進行審評。」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發表言論認為,對於群體來說,瘧原蟲免疫療法使人患瘧疾病後,有通過蚊子傳染給其他人的潛在可能,有直接危險。

中科藍華的網站上顯示瘧原蟲免疫療法的流程為:諮詢、評估、接種、治療期、滅蟲、滅蟲後檢查、隨訪。但滅蟲方法是否有效仍然存疑。有分析表示,所使用的治療間日瘧易潛伏於肝細胞內,難以滅除。事實上,有明確致病性的療法很難通過倫理審查,並被批准臨床。

是原創研究成果?創新性受質疑

為確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項目組可以對使用病原進行一系列研究和改進,再應用於臨床試驗。例如,將瘧原蟲進行遺傳改造,讓它喪失致病能力,或通過基礎研究,找到瘧原蟲能夠激發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的真正機理,再創新治療方法……

事實上,2017年國外研究人員曾從瘧原蟲體內分離出一種稱為VAR2CSA的蛋白質,通過對其進行結構改造,獲得的藥物被證明可增強膀胱癌小鼠的生存期。

陳小平研究團隊卻用最「原始」的瘧原蟲直接上臨床。多位學者表示,瘧原蟲蛋白為什麼能激活NK細胞、是什麼樣的信號讓NK細胞釋放細胞因子,這些深入生命活動本質的機理問題尚未探究,就開始人體試驗,是置患者生命健康於不顧的做法。

專家 點評

史晉海 中國蛋白藥物質量聯盟秘書長

在國際醫藥產品研究領域廣泛接受的臨床研究實踐中,「觀察性研究」是特指醫學研究工作者只做觀察,沒有給予任何特定的干預性治療(如新藥物)的一類研究。如果患者接受注入瘧原蟲等非常規治療方法,則不應當列入「觀察性研究」。如果以觀察性研究申請註冊,而行干預性治療(如瘧原蟲輸入)驗證之實,不僅違背臨床試驗申請初衷,也致使該研究不合規,不合法。

醫師要有醫德,科學家也自然要有「科德」,從事生命科學和醫藥產品研究的科學家則必須兼而有之。作為一名科學家,利用媒體傳播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觀察性研究」,給出「暗示性」結論,有違醫德和藥物科學評審的基本原則,也缺乏科學工作應有的嚴謹精神和基本訓練。

利用感染性病原(細菌或寄生蟲等)抗原性激活人體的非特異和特異性免疫系統治療癌症,這樣的思路在醫學和科學界早已有之,如卡介苗治療癌症。為確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所使用的病原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進,才能應用於臨床試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NASA:多虧中印 地球比20年前更綠了
這些俊男美女面孔全是AI造 世間並不存在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