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口苦,口淡,口膩,口酸,口甜,口咸,口腥,口臭,口味問題都是怎麼回事?

口苦,口淡,口膩,口酸,口甜,口咸,口腥,口臭,口味問題都是怎麼回事?


I

導讀

「口味」這一舌尖上的主觀味覺,也會反應出身體的各種情況。遇到以下這些味覺上的情況,該如何辨證施治呢



口味辨證施治體會

「口味」是指人在飲食時口舌感覺的味道

,也指平人口中的主觀味覺。平人無病,口舌靈活,津津滋潤,亦無異常之味,稱

「口中和」。


有恙在身

,就會出現口味異常,如苦、淡、膩、酸、甜、咸、腥等。臨床根據口味異常辨證,常可進一步了解臟腑寒熱虛實,治療亦可有較好療效,現將筆者體會介紹如下。



一、口苦



患者自覺口苦,伴有脅痛不適,頭暈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心煩易怒,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此為情志鬱結,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而致肝氣上逆,故而口苦。

治宜疏肝解郁,清泄肝火,方用

逍遙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當歸、白朮、柴胡,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通草、車前子、生地黃、陳皮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李某,女,

50

歲。

1998

5

12

日初診。自述口苦半月,余症咽干、心煩、失眠、時汗出、神疲乏力。診見:舌紅、少苔,脈弦細。辨屬心腎陰虧,相火內熾。



方用二至丸合甘麥大棗湯加味清心除煩,潛陽瀉火為治

浮小麥30g,蓮心15g,大棗15g,竹茹12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石斛25g,石菖蒲18g,龍齒30g,珍珠母15g,炙甘草10g

4

劑,水煎服。囑忌辛、辣之物。

1

周后複診,諸症減輕,繼服

10

劑,基本痊癒。



按:口苦,王冰曰:

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氣之所生

」故口苦提示臟腑化火之證

尤以心、肝、膽火熱為多見



心經有熱,常用導赤散、瀉心湯加減;常用藥物如黃連、蓮心、竹葉、生地等。肝膽鬱火,常用龍膽瀉肝湯、左金丸等方;常用藥物如梔子、龍膽草、青蒿、黃芩等。


本案為陰虛內熱、相火內熾口苦,故用二至丸合甘麥大棗湯清心除煩,瀉火潛陽而取效。



二、

口淡



王某,男,

78

歲。

1997

4

5

日診。自述口淡、食欲不振

1

周。查:舌淡紅、苔白滑,脈緊。余症倦怠乏力,大便溏。辨屬脾胃虛寒,濕濁中阻。



予附子理中湯加味:党參15g,白朮15g,附片10g(先煎),乾薑10g,陳皮12g,蒼朮12g,藿香12g,甘草6g

3

劑,水煎服。葯後口味正常,食慾轉佳。



按:口淡,《靈樞

·脈度》曰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今口淡乏味

,谷味不知,食慾不馨,是

脾虛失運

。臨床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葯如党參、白朮、柴胡、木香、砂仁等。若陰寒內盛,則須加入溫運脾陽之品,如附子、乾薑等。



臨證又有外感風寒而現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則需溫經散寒、疏解感冒為治,使脾氣得伸,胃氣得復,而口淡自愈。



三、

口膩



楊某,女,

38

歲。

1999

9

25

日初診。自述口中粘膩不爽

3

日,起於暑熱過食生冷,並腹脹腸鳴、納呆、便溏。查:舌苔白厚膩,脈滑。辨屬寒濕困脾。



方用理中湯合藿香正氣湯加減:蒼白朮(各)20g,乾薑10g,茯苓15g,砂仁9g(後下),陳皮12g,法半夏12g,藿香12g,蘇葉12g,党參15g,甘草6g

4

劑,水煎服。囑忌生冷油膩食物。

4

劑未盡即愈。



按:口膩,指口中粘膩不爽,多伴有舌苔厚膩之症;主

濕邪困脾

。葉天士《溫熱論》曰:

口中膩,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

」臨床多以燥濕醒脾、芳香化濁為治

,如三仁湯、藿朴夏苓湯等,常用藥物如苡仁、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等。本案為脾虛寒盛,則佐以辛溫,用乾薑、附片加芳香化濕等取效。



四、

口酸

患者自覺口內酸餿,多為胃內宿食停滯,消化不良所致,伴見脘腹脹滿痞悶,噯腐吞酸,大便亦腐穢難聞,舌苔多黃厚膩,脈滑有力。

治宜消食導滯,方用

枳實導滯丸加減

:枳實、白朮、黃芩、黃連、茯苓、雞內金、澤瀉、木香、大黃(後下)、檳榔各10克,神曲、炒萊菔子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若伴見嘈雜噯氣,脘痞吞酸,食少納呆,脅肋作痛,便溏,舌紅脈弦,則為肝胃不和所致。

治宜舒肝和胃,方用

左金丸加味

:黃連、吳茱萸、柴胡、白朮、茯苓、陳皮、雞內金各10克,丹參、白芍、神曲各15克,煅壯蠣3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趙某,男,

28

歲。

1999

2

27

日初診。患者有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史半年,常感乏力、右脅肋隱痛。春節期間進食油膩食物較多,脘腹脹滿,時呃逆,口中有酸餿味,舌淡、苔薄黃,脈滑。辨屬脾胃失調。



方用保和丸加減:建曲15g,焦山楂15g,連翹12g,陳皮12g,法半夏12g,竹茹12g,枳殼12g,茯苓15g,萊菔子15g,甘草6g,厚朴9g

4

劑,水煎服。葯後諸症減輕,繼服上方

3

劑基本痊癒。



按:口酸,王冰曰:

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生

」因

肝之味為酸

,臨床口酸大多反映消化不良或肝氣犯胃,

脾土虛木氣自現而口酸



臨床常用半夏瀉心湯、金鈴子散、越鞠丸等方,常用藥物如川楝子、蒼朮、香附、神曲、黃連、半夏、竹茹等。



本案為食積內停所致口酸,故用保和丸方加減以健脾消積,使木氣自達,口酸自除。



五、

口甜

患者常自訴嘴裡總是甜絲絲的,這種現象多因脾胃有熱,輕者僅感到口甜,乾渴,喝水多,重者多食善飢,口腔或舌頭生瘡,並有便秘、尿黃等癥狀,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

宜清瀉胃熱,方以

瀉黃散合清胃散

:藿香、梔子、防風、當歸、大黃(後下)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黃連、升麻、甘草各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患者若伴見食欲不振,口乾不喜喝水,脘腹脹滿,神乏疲力,便秘,尿黃短,舌質嫩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此為脾胃氣陰兩虛之候。

治宜健胃脾養成胃陰,方用

四君子湯合玉女煎加減

:党參、熟地黃各25克,生石膏30克,白朮、茯苓、麥冬、知母、牛膝、雞內金、陳皮各10克,神曲、石斛各15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劉某,男,

45

歲。

1998

10

20

日初診。自述口甜脘痞

1

月,恙起過食火鍋、海鮮,余症納呆、倦怠。診見:形體肥胖,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厚膩,脈細濡。辨屬脾郁濕困,土氣上潮。予燥濕醒脾,芳香悅土法。



用平胃散加減:蒼朮10g,厚朴10g,陳皮12g,佩蘭10g,白蔻仁12g,京半夏12g,茯苓15g,焦楂肉15g,甘草6g

3

劑,水煎服。葯後口甜已明顯減輕,繼服

4

劑精神轉佳而愈。



按:口甜,《素問

·奇病論》載

「有病口甘者

……名曰脾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臨床常見

中焦壅滯,脾胃受困,濕濁之氣上泛,以致口中甜膩



常用芳香化濕、消積醒脾之法,如平胃散、三仁湯、甘露消毒丹加減,藥物如蒼朮、佩蘭、藿香、半夏、厚朴、白蔻仁等。



本案食飲傷脾,土氣壅而甜味自現。治以芳化消食,扶助脾土取效。



六、

口咸

患者常感口內發咸,多伴有口乾咽燥,五心煩熱,頭目眩暈,腰膝酸軟,耳鳴耳聾,潮熱骨蒸,盜汗失眠,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象沉細。此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陰補腎降火,方用

濟生腎氣丸加減

生地黃25克,山萸肉、山藥各12克,茯苓、澤瀉、牡丹皮、知母、黃柏、牛膝、車前子、淡竹葉、陳皮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張某,女,

61

歲。

1997

10

24

日初診。近

20

天來全身浮腫,口咸不適,伴畏寒、小便量少、腰酸脹痛。診見:面色蒼白,眼瞼浮腫,腳踝處輕度凹陷性水腫。小便常規:尿蛋白(+)。舌淡胖、苔白,脈沉緊。辨證為腎陽虛弱,水濕泛濫。



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桂枝12g,附片9g(先煎),淮山藥30g,丹皮9g,澤瀉12g,茯苓15g,黃芪30g,党參30g,牛膝9g,車前子15g

。水煎連服

15

劑,腫消,口中鹹味消失,諸症減輕。



按:口咸,王冰曰:

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氣之所生也

鹹味所主為腎本味,多見於久病咳喘及腎,或痰飲凌心,水氣上泛。



臨床常用腎氣丸、右歸飲等,常用藥物如桂枝、附子、棗皮、熟地等。如為虛勞久病可見腎陰虧虛,臨床常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方,常用藥物如知母、黃柏、熟地、棗皮等。也有因年高腎氣不固者,常用金鎖固精丸等方。



本案腎陽虛,水濕泛濫,用溫陽制水之法,不但水氣下滲而腫消,口咸也自然消失。



七、

口腥



曹某,男,

42

歲。

1997

11

2

日初診。發熱,畏寒,右胸痛,咳吐鐵鏽色痰

1

周。胸透示:右大葉性肺炎。診見:面色蒼白,精神萎靡,

T:38

℃,口有腥臭味。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辨屬痰熱壅遏,肺癰成膿。



處方:蘆根30g,苡仁30g,冬瓜仁15g,桃仁12g,銀花30g,魚腥草30g,枳殼12g,前胡12g,瓜蔞殼15g,甘草6g

。水煎連服

5

劑,咳痰漸暢,體溫漸降至正常,口腥消失,熱去病安。



按:口(辛)腥,《靈樞

·五味》載

谷味辛,先走肺

」臨床上單純口辛不多見

,見者多為腥味,現代醫學稱為

「鐵腥味」。因鐵腥味為金屬本味

,而肺屬金,故口腥常提示

肺病,常見於結核咳血或肺膿瘍



若陰虛火旺,熱傷肺絡,常用補肺阿膠湯,藥物如阿膠、茅根、側柏葉、馬兜鈴、牛蒡子、枇杷葉、知母、百部等;若痰熱壅結於肺,肺癰成膿之時,則用葦莖湯加減。



本案為

熱壅肺絡,血敗肉腐成膿,故予清肺排膿,痰熱清,口腥自除




八、口臭

口臭多為牙齦紅腫疼痛、潰爛出血或流膿、口舌生瘡引起,多伴有口乾渴,喜喝冷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等。

為胃內積熱上蒸,使口舌發炎、齒齦化膿而致,宜清瀉胃內熾熱,方用

清胃散加減

:當歸12克,黃連、生地黃、牡丹皮、陳皮、枳實各10克,升麻6克,生石膏30克,生大黃10克(後下),每日一劑,水煎服。

若患者咳吐黏稠黃痰或濃痰帶血而發出難聞的腥臭味,伴有胸悶胸痛,發熱,咽干口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此類口臭是肺內痰熱壅塞所致。

治宜清肺熱化痰,方用

清肺化痰湯加減

:地骨皮、桑白皮、桔梗、瓜蔞、黃芩、枳實、杏仁、陳皮、茯苓、膽南星、清半夏各10克,鮮蘆根3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若患者口中有酸臭味,伴食慾減退,食後脘腹脹滿不適,暖氣吞酸,舌苔厚膩而黃,脈滑,此為飲食不節,傷及脾胃,運化失司所致。

治宜消積和胃,方用

保和丸加味

:山楂、神曲、炒萊菔子各15克,半夏、茯苓、陳皮、連翹、雞內金、枳實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本文摘自《江蘇中醫》2000年第21卷第9期,作者/錢英,《中國中醫藥報》2011年6月2日,作者/朱聞慧 



哪裡能買到正品佐丹力159素食全餐?



艾灸-磁療艾灸貼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寒


早上起床後口乾、口苦、有異味,可能暗示5種病!


口苦口臭都是病 嘴裡7種怪味道怎麼除


你知道中醫里的「重口味」嗎?


美國哈佛研究:常吃這種口味的人壽命更長、更不怕癌!你愛吃嗎


口腔潰瘍很煩惱,簡單的3味葯功效卻很好!


口苦=上火?中醫有話說!


蔡長福先生談口苦


口淡,口苦,口甘,口咸,口酸,口辣,口臭,口膩 - 怎麼辦?


口苦口臭都是病 嘴裡7種怪味道怎麼除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618557934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針刺意外之教訓(針灸師必看)
劉力紅:學習中醫應尋找有效的方法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