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對話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轉型的第一要務是生存

對話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轉型的第一要務是生存

誰說大象不能起舞?歷史上,IBM這隻企業巨象已經歷了四次轉型。

20世紀40年代末,電子計算機和磁帶出現促使IBM進行第一次平台化轉型,從老Thomas Waston時代的製表式機器到1956年小Thomas Waston引導下的第一代大型機System 360, IBM正式擁抱電子時代;

90年代初,在瀕臨破產和分拆的窘境下,IBM從大型機轉向分散式計算系統,正式開啟個人PC時代

進入21世紀後,IBM意識到計算將從桌面電腦和大型機走向「雲端」,自2005年起投入數百億美金收購超過20家提供各種商業分析服務的公司,進入雲計算 大數據時代;

2012年,IBM 在CEO Ginni Rometty女士的帶領下宣布進行第四次轉型,公司將成為一家——「以雲計算為平台,認知計算為解決方案,專註於行業的企業」

回顧2012年以來轉型路,IBM的第四隻舞跳得如何? 著眼當下,IBM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正在做怎樣的嘗試?對於大中華區來說,面對中國特有的商業、技術環境和發展階段,IBM又會採取怎樣的戰略?

圍繞這些問題,我們在舊金山IBM Think2019大會現場對話了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結合全球CEO Gini Rometty今年的Key Note Speech,探討IBM的「轉變」和「加速」

第四次轉型:「最艱難的改變」

在陳黎明看來,第四次轉型是IBM歷次改變中最為艱難的一次嘗試,挑戰源於IBM對收入結構調整和商業模式的改變。

第四次轉型的核心是改變IBM多年以來IT硬體銷售的商業模式,轉為認知解決方案和雲平台公司。業務層面,IBM將雲計算、以AI平台Waston為代表的認知計算、大數據、商業分析、安全定義為其戰略轉型任務,與傳統的IT服務、軟體和硬體分隔開來。

這期間,IBM經歷了13年-17年的業績下滑和股價波動,而最終的轉型成績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對IBM收入結構的認知。據陳黎明透露:全球範圍內,IBM在硬體上的收入佔比已經在8%-9%,主要集中在大型機、小型機和存儲三方面業務上;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計算等方面的服務收入佔比攀升。

據公開數據表明,IBM2018年第四季度科技服務和雲平台部門(包括基礎設施服務、技術支持服務和一體化軟體業務)營收為89.29億美金,比上年同期的91.98億美金下降3%,毛利率為42.3%,高於上年同期的40.8%。

數字再創造2.0時代:AI規模化 創建混合雲

在IBM Think2019大會上,CEO Gini Rometty提出:雲計算1.0時代,已有20%的企業應用搬上雲端;而我們當下正在進入數字再創造的2.0時代(Digital Reinvention)。

這一時代數據是核心。IBM想要做這幾件事:在多雲/混合雲(hybrid clouds)環境下將AI規模化(AI scale),;基於AI與大數據,結合行業Know-how,構建未來的數據商業結構。

關鍵舉措上,Ginni宣布了Waston Anywhere, 即以微服務的方式、基於開源的Kubernetes技術,在任何雲環境中運行 Watson。基於此,使用Waston服務的企業能夠突破雲服務提供商限制,在數據存儲的任何地方靈活部署其AI產品。

對於今年全球IBM公司的戰略規劃,陳黎明表示:IBM很早就提出混合雲 私有雲是IT基礎架構的未來發展方向,跨平台多雲管理的概念也早已有之;Waston Anywhere則是通過AI找到數據商業化的路徑。

大中華區Vs全球戰略:「整體共同而有區別」

作為一家大型全球化集團,IBM的戰略轉型和加速需要各地區協同推進,那麼IBM大中華區是如何應對改變的呢?

陳黎明表示:基於中國在政策、企業級IT發展成熟度、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特點,IBM大中華區在保持與全球集團共同轉型的同時,實行一定的差異化舉措,即「3 3」戰略(三大戰略支柱 三個戰略支點)。

具體來說,三大戰略支柱包括:

鞏固核心業務,即硬體系統與全球融資、認知解決方案、IBM雲、全球企業諮詢服務、全球信息技術服務

中期推進成長計劃,即雲計算、人工智慧和Watson健康等涉及雲、大數據、社交、移動、安全、物聯網的新興業務,以及針對中國市場的技術合作計劃;

長期打破邊界,推動前沿尖端技術在中國市場落地,如認知計算、晶元、區塊鏈、物聯網、量子計算及生態建設等,不遺餘力地在大中華區尋找合作夥伴,共同進行本土市場的商用部署和行業應用研究,進一步推動這些前沿科技的商業化進程。

在組織管理轉型上,陳黎明指出:在業務轉型期,公司資源也需要優化整合,比如通過課程、skill marathon等形式推進技術、市場、銷售等人員技能轉型,從傳統硬體、存儲、從前的軟體服務轉型了解雲計算、AI等新興業務,將以往積累的行業Know-how有機遷移;此外,簡化流程,降低內耗,2015年以來已經在不影響合規情況下,內部優化了200多個流程

縱觀IBM歷史上的四段轉型歷程,陳黎明稱:「轉型的第一要務是生存。」如今,站在數字化轉型、雲轉型的交叉口,想要登頂萬億美金雲市場的IBM面臨著更多挑戰。大象此次如何起舞,我們拭目以待。

————

我是鄭銦,36氪超人學院創始學員,關注NLP、AR/VR、物聯網、邊緣計算、半導體,項目交流請加微信zhengbaobao097825,註明公司、職位、姓名。

超人學院相信早期生態推動社會變革,使命是為早期生態培養領袖人才,詳情請戳36氪想要為進入創投圈的年輕人做一所「超人學院」,你來不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2019電子產品:最終給我們提供便利的,一定不是孤零零的產品
王源代言小米手機,留給國產手機的鮮肉不多了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