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

《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

《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

《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中國民間關於包拯故事的頗為豐富,在通俗文學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包拯去世後,包拯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合同文字記》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是最早的宋人創作的包拯斷案故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雖不是包拯斷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現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龍圖相公做了府尹,這一班盜賊,方才懼怕。各散去訖,地方始得寧靜。」但總的說,在流傳下來的宋元話本中,包拯的故事並不多。

元代,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雜曲里大量包公戲流傳,保存下來的有完整劇本的清官斷案戲有十六、七種,其中包拯斷案的就有十一種之多,有無名氏的《陳州糶米》、《合同文字》、《神奴兒》、《盆兒鬼》,關漢卿的《蝴蝶夢》、《魯齋郎》,鄭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後庭花》,李行道的《灰闌記》,曾瑞卿的《留鞋記》,武漢臣的《生金閣》,還有一種是科白不全的《張千替殺妻》。

元雜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包拯,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也是百姓對黑暗現實不滿的一種心理幻想。

小說《龍圖公案》里的包拯,既維護皇權,又剛正不阿,替民眾伸冤,顯示了一個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質和內在魅力,他有智有剛,是日斷陽夜斷陰的下凡星宿,與元曲逐漸神化的包拯相比,明代的包拯神通廣大,上至玉帝,下到閻羅,對包拯有求必應,有的地方神,更受他驅使。

《三俠五義》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同時,作為中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的版本眾多、流傳極廣,書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的內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幹練的形象最為飽滿、得以更廣泛地流傳。特別是小說中詳細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銅鍘由來、開封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開封四勇士(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來歷,開封師爺公孫策的來歷,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來歷等內容,及其大量包公斷案和俠義之士遊行鄉里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頂峰。

《七俠五義》是改編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小說,是《三俠五義》的眾多版本之一。

在中國戲曲史上,沒有一位官吏能夠像包拯那樣,可以如此頻繁地出當今歷代的戲劇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並且成為一類非常獨特的戲劇通稱──包公戲。包公戲的流行,從南到北,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戲曲種類。戲劇中的包公,並不等同於歷史上的包拯,而是改編自文學包拯的帶著某種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心智過人、執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個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專制社會下老百姓對於清官的企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嚮往。包公戲情節曲折,是非分明,同樣贏得今天觀眾的喜愛。京戲裘派名劇。

包拯的臉譜和傳統戲劇中的所有臉譜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腦門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這一臉譜為戲劇中的包拯專用。包拯的前額所畫,俗稱「月形腦門」,學名「太陰腦門」。傳說中包拯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為啥三家分晉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