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曾考取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哈佛大學的學霸陳頡祺每次回到中學,給學弟學妹們演講學習方法,都必定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某某科目學的不好,請問怎麼樣才能快速提高成績呢?陳頡祺說:進入大學以後,他也和身邊的優秀同學討論過這個問題,發現最省力、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只有七個字。

上學期間,我在同學眼裡就是一個奇怪的人:上課不記筆記,下課該玩的時候從來不少玩,題也做得不多,不管多難的考試,交卷的時候竟然總是面帶笑容。而更加讓他們憤怒的是,我每天都睡10個小時!

其實很多人沒有看到的是,我每天晚自習的時候都會仔細總結當天學到的知識點,甚至嘗試背下來。上課的時候我更希望能多聽老師的講解,記筆記會打斷我消化思考。題雖然做的不多,但是每道題做完我都會仔細去總結:正確選項考是哪一個知識點,而干擾選項又是在試圖混淆什麼;做錯的題目我會反覆重做,直到到滾瓜爛熟。每次考試之前,我都告訴自己:你已經準備的很充分了;遇到不會做的,我就想,肯定大多數人都不會做;一交完卷,就告訴自己「分數多少已經確定了,不是你能再改的,就別想了。」

這些點滴的區別,以前我一直沒有在意。在過去幾年間,偶然和身邊的優秀同學聊起來,都能驚訝地發現,大家對於那麼有限的幾種思考方式和學習習慣,都有著極端一致的認同。這個發現讓我相信,有那麼一些關於學習的道理是共通的,也是通過模仿可以習得的。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如何看待考試

曾經有一位老師和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等到有一天,你開始接受這個社會是存在不同階層的、而從一個階層另外一個階層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很多代人的努力,那麼你就會感激考試,因為考試是能讓你迅速進入更高階層的可能捷徑。我也經常在想。究竟是什麼讓我從浙江省的一個小城鎮來到北京,接受最好的高中教育,然後又經過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加州大學,最終獲得去哈佛大學深造的機會呢?我的家庭背最很一般,一步一步走過來,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以及考試——經年累月無窮無盡但卻非常公平的考試。

後來經歷多了,才發現老師的這句話不全對。比如在北京,很多孩子因為家庭關係、有機會在很小的時候在英語國家生活,所以他的英語水平我怎麼也趕不上。後來,讀到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富蘭克· H·奈特的著作,他很清晰地講出了我的困惑:「決定一個人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有三個因素: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的重要性,大致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的。」

這句話也許會成為一些人逃避困難的借口:看吧,出身最重要。可是我記得,每當我用心思考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會更加努力,更加感激考試,因為這句話無非在說明一個事實:這個世界的資源分配很不均勻,或者說,很不公平。可這恰恰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而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居然還存在像高考這樣公平公正的機會!出身是很重要,但是努力才是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東西。人為什麼不應該努力,不應該奮鬥呢?等到成家立業的那一天,我們應該很自表地說:「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我自己用奮鬥得來的!而且順帶一不小心也解決了我孩子的出身問題!」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如何看待老師

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是一個剛剛本科畢業的大學生。一開始,我和我的一個好朋友都不太喜歡她的課,可是我還是該做的作業認真做,該背的東西一樣背,而我的朋友就找同學抄,也不學。大學期間我們偶然遇上一起吃飯,他感慨說,和我聊天的時候,總是能聽我引用到很多優美的古詩文。他很認真的問我這麼一個問題:某某老師這麼沒有教學經驗,你為什麼還能把語文學好呢?

我的真實想法是:雖然不覺得上語文課很有意思,但幹嘛不學呢?許多同學放棄的學科更容易使自己脫穎而出。自己學得多了,學得比別人好,自然就開始感興趣了,更想學了,語文老師雖然沒有教學經驗,但是講的東西都還是必須要掌握的。

後來多年的學習經歷讓我明白了,自己很幸運地過了一道思想上的坎。很多學生會因為討厭某個老師而討厭某門學科,這是一種很普遍,卻也是很沒有道理的現象。首先,你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每一個科目都能遇到好老師呢?要知道,即使是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這些中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優秀的老師仍然是少數,再熱門的課也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甚至有些學生則根本不來聽課。

更重要的問題是:憑什麼要因為討厭某個老師而討厭某個學科呢?想想也覺得荒謬,老師教不好,這本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老師對不起你,然而你卻因此剝奪了自己去學習相關知識的權利和興趣,試圖懲罰自己,到底是圖什麼呢?知識不會因為從你不喜歡的某個老師嘴裡講出來就變成了毫無用處的東西:其精彩的地方也會永遠精彩。

想得更深一點,這裡真正核心的問題是:習得知識或者技能的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老師。很多人說自學能力是學習中最重要的那個能力之一。而我覺得實際上自學能力就是學習中最重要的那個能力。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關於總結和背誦

也許是我運氣比較好,從小的時候就不斷地能夠體會到「總結然後記憶」所帶來的成就感。我小學時候喜歡中國象棋,老家地方小,也不可能得到名師的系統訓練,所以我練棋的方式就是跑到城裡的街邊找老爺爺下棋。老爺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復盤。

所謂復盤,就是指在棋盤上重新演練一遍上局棋的每一步。在復盤的時候,他們很喜歡去總結,甚至爭吵某一步其實還可以怎麼走。不知不覺地,在大量復盤的過程中,我記住了各種各樣的棋路。在訓練了記憶力的同時,棋藝也不斷長進,最後居然在一次比賽中獲得全國第八名。許多年以後回想起來,才認識到「復盤」對我記憶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幫助。

復盤帶給我的意義還不止如此,它讓我開始喜歡「總結」和「背誦」。在中學階段,我很少主動去做課外習題集。但是不管是在課堂上書本上、試卷上還是參考書上做到的任何一道題,我都會習慣性地去總結:做對的題, 要回想在做這道題的時候是怎麼思考的,為什麼能做對:做錯的題,要去揣摩當初的思考方式,都經歷了哪幾步,錯在了哪一步, 錯的那一步其實應該如何去思考。我驚訝地發現, 僅僅是做到這一點, 就可以讓我在考試中如魚得水。 我想,我沒有學過太多棋譜,卻在和街角老爺爺的每一次復盤過程中記住了棋路,其中的道理大抵也是一樣的吧。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一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往往使人受益終生。可你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是好的,因為你正在做著正確的事情,可如果你的習慣是不好的,你很快就會知道為什麼這樣不好,因為你的生活很快就會因為這個壞習慣而受到懲罰。

上高中的時候,我一直以為總結是最重要的,而背誦只是一個副產品。後來到了大學,偶爾回憶中學的課程,總驚訝的發覺:完全不記得自己當初是怎麼總結的,又總結了什麼,腦子裡留下的只有當時不經意間背誦下來的知識。這種經歷讓我相信:背誦,記憶,才是學習最後的目的。為什麼記憶會比總結更加重要呢?

終於在讀到一篇關於心理學的文章時,發現了這麼一個有趣的解釋:

人腦中借存的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估計10%)是以有序的方式存儲的隨時方便「調出」,這部分稱之為「記憶」。人腦中絕大部分儲存的信息就像計算機中不分類管理的「拉圾文件」一樣,在大腦中是隨處堆放的。這些信息雖然存在大腦中,但是很難被「調出」,這部分我們籠統地稱為「潛意識」。

當有新信息輸人的時候,如果這些信息在輸入的時候就是高度有序的。那麼就很容易被有序地存放起來,很基易成為「記憶」。同時,隨著有序信息(記憶)的增多,大腦就解越來越需要越來越多記憶細胞。而顱腔的大小是有限的,於是,細胞間密度越來越高。於是細胞之間就越有可能由文緊密的神經元樹突連接起來,於是就越有可能產生我們所說的「融會貫通」現象——換句話說,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現在卻產生了聯繫。

難怪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智慧就是記憶力」!

看到這段心理學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總結其實只是手段,是為了讓輸入大腦的信息變得更加有序,而背誦和記憶才是目的。再觀察身邊每一個讓人覺得很傳奇的朋友,他們的共同特點:知道很多,記得很多東西,或者說的正式一點叫做「知識很淵博」。

討厭背誦的你,千萬不要忘了,死記硬背帶來的最好效果其實有另外一個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詞:博聞強識。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最省力的學習方法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回到中學給學弟學妹們演講學習方法,每次都必定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某某科目學的不好,請問怎麼樣才能讓我的成績很快提高呢?

速成是每一個學生的夢想。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每一個中學生都有對時間不夠的恐懼:「考試就要到了,沒有時間看書了,就要來不及了……」患上時間恐懼症的學生,在面對考試壓力的時候只剩最後一個希望:一定存在某種神奇的方法能夠解決我的困境!

好的方法能夠提高我們的效率,然而方法也會強化一個人的本性:懶情。而最為可怕的是,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正在不斷地強調方法的重要性。各種輔導書都聲稱自己的方法有神奇的功效,各種「狀元學習法」充斥著書店的櫃檯,很多輔導班和培訓機構甚至打出「一個月變成優等生」、「一個暑假讓你考人北大清華」這樣的廣告。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在學生群體中間,總是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比別人更加迷戀方法。他們會購買大量的課外輔導書,反覆仔細比對其中的方法,以求找到最佳方法,然而往往每個人的結論都不相同。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困惑的現象,你說他們懶惰吧,他們還真有本事把各種方法研究得頭頭是道,他們在這方面超乎尋常地「勤奮」,甚至可以廢寢忘食。

後來我逐漸明白了,他們的這種「勤奮」,其實來源於對時間壓力的真切感受。沒有時間了,所以只能依靠某些竅門來提高效率。這種冠冕堂皇的說法背後隱藏的,其實還是這樣一種想法:「最好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我不費力氣地拿到高分!」

我不知道自己學業上的成績有多少應該歸功於方法,但我很清楚地記得,中學時代的我,從來不會去想「我是不是應該換一種方法學習」。那時候我腦子裡想法很簡單:上課必須認真聽講,每天學過的東西必須複習,老師布置的作業必須認真完成。然後我總覺得有點奇怪:其實我只是把我應該做的事情都認認真真做完了,卻總被人認為「這孩子學習很有方法」。

最省力的學習方法究竟是什麼?進入大學以後,我也和身邊的優秀同學討論過這方面的話題。我發現,優秀的同學在中學時期,無一例外地都很少購買課外教輔書,卻都能認認真真,循序漸進地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這不由讓我思考:也許在學習上,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聰明的方法。而最省力、最高效的學習方法也許只有一個——老老實實地學習。

這就是學習的辯證法。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背英語單詞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一個例子。很多高中生都抱怨單詞很難背,然而在大學,出於考北美研究生需要,很多大學生都必須參加GRE英語考試。對中國考生而言,這門考試的難點其實只有一個:需要擁有20000左右的英文單詞量。而大部分大學生,即使通過了大學四級或者托福考試,他們的單詞儲備也只有4000~6000。

市面上,各種GRE單詞輔導書五花八門,卻大多都有這樣的字眼「XX天搞定GRE單詞」。我也聽很多人說過背單詞的技巧,但我從來不會購買任何帶有這樣字眼的單詞書,也不相信任何的背單詞技巧。對我而言,背單詞的技巧只有一個:在不同的時間,重複用這個單詞刺激大腦。換句話說,背單詞的王道只有一個:老老實實一遍一遍地背誦。

在我的単詞書上,每一個單元我都清晰地標註背了多少遍,而且往往都在十遍以上。這個痛苦的過程,我不相信有任何人、任何技巧可以代我完成。

我想,這種認識,其實對於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是適用的。再也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比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完成每步學習任務效率更高了。應該經歷的過程,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替你完成。

最後,讓我引用我很喜歡的話為此話題作總結。

你們要求我創造奇蹟,我做不到……從失敗到勝利只有一步之述,我從眾多經歷中得知,只有懷著遠見謹慎從事,注意每一件事情的每一個細節,一步一步對心地走,我們才能實觀偉大的目標。

——拿破崙·波拿巴

文章來源:酷橙校園(id:qinglanxxs)

本期編輯:項佳楚

從中國小鎮考到哈佛,他說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這幾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他們因在線學習改變人生走向
40個成語,40首詩,學一個成語,記一首詩詞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