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高成兒 時拾史事 今天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探訪了唐代昭陵陪葬墓之一的李勣墓,老李原先姓徐,是《隋唐演義》徐茂公的原型。他的墓位於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之南,也是昭陵博物館所在地。那麼李世民自己的墓室在哪裡呢?是不是也在昭陵博物館附近?

然而並沒有,它的位置非常偏僻,站在李勣墓封土上向北眺望,十幾公里外那座巍峨的大山就是了。這座山峰叫九嵕(zong,第一聲)山,李世民的墓室就開鑿在山的南坡。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嵕」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嵕」是小山樑的意思,九嵕山主峰旁有九道山樑,因此叫九嵕山,也算顧名思義。

然而,離縣城過遠,交通不便也是真的,這為昭陵的旅遊開發增添了不少難度。看看隔壁的乾陵,也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陵寢,那裡的遊客數量明顯要多於昭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乾陵在縣城附近,火車站有直達景區的公交。不過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陵墓嘛,去的人越少越好,安全係數高。那麼唐太宗為什麼想要葬在九嵕山呢?長安城周邊這麼多山頭,他為什麼對九嵕山情有獨鍾?

萬年吉地

帝王陵寢,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是規模龐大、奢華、氣派。一個陵寢,通常可以分為兩部分,地上和地下。地下宮殿有多少金銀財寶、有多麼富麗堂皇,只有工匠、內部人員還有盜墓賊才知道,正常情況下,能夠一探究竟的人少之又少。

對於後世子孫、路過的吃瓜群眾來說,最直觀的還是地上的東西,比如雕欄畫棟的建築,高大有氣勢的封土。尤其是封土,俗話說「墳頭」,遠遠望見,心裡就會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哇!哪裡的土豪!真有錢!

墳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土堆成的,另一種是把某座山峰作為墳頭。

如果你遊覽過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會發現他們都是堆土為陵,看起來像土山一樣。兩千多年過去了,歲月蹉跎,雨水沖刷,封土還能這麼高,可以想像,建造之初得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唐高祖李淵駕崩時,朝堂吵得不可開交,群臣在糾結:陵寢到底是修九丈高還是六丈高?為了節約民力,最後定六丈。

如果因山為陵,在山腰處開鑿墓室就可以,不需要運來大量泥土,能夠節約開支。而且把萬年吉地修在山上,還有防盜的效果,九嵕山海拔將近1200米,高聳、崎嶇,盜掘起來相當不便。正好符合「趙家人」的期望,生前是九五之尊,死後更不能被摸金校尉欺負了。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由此可見,埋在九嵕山的確是好處多多。武德年間,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曾經在九嵕山附近帶過兵、打過獵,當時就被這裡的風光深深吸引。但他還年輕,沒有太考慮身後的事情。

等到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故了,李世民才開始確定自己的萬年吉地。皇后去世,營建墓地成了當務之急。帝後二人感情很深,肯定要合葬的,皇后的墓地,自然也是皇帝的長眠之所。這時,長孫皇后的遺言讓李世民堅定了葬在九嵕山的想法:「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

皇后也希望因山為陵,這與唐太宗的觀點不謀而合。後來李世民也說過:「古者因山為墳,此誠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聳迴繞,因而傍鑿,可置山陵處,朕實有終焉之理」。

地宮的方位

陵址選好了,那就開工吧!首先得開鑿一個洞窟,作為長孫皇后的初殯之地。一國之君的地宮可是超特大型項目,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可皇后已經去世,總不能一直放在太極宮吧。

史書記載:長孫皇后六月病亡,十一月就下葬了,只間隔五個月。在九嵕山為他開鑿墓室的,僅「百餘人」,工期也短:「數十日而畢」。因此,該墓室規模有限,不可能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最終的墓地,只是一個臨時停放棺槨的地方。20世紀60年代,考古隊員的確在九嵕山南坡找到了九個洞窟,其中一號洞窟位置最高,規模最大。雖然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還能夠依稀看到初唐時期的壁畫,平時村民放羊放累了,會去裡面坐一坐,休息休息。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考慮到這個石室的特殊位置,它很有可能是最初安放長孫皇后棺槨的地方,十三年後,李世民也去世了,夫妻兩人的靈柩才一起葬入正式的玄宮。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還有觀點認為:這個石室的墓主人是徐惠徐賢妃。徐惠於貞觀後期進宮,當上了九嬪之一的充容,唐太宗病逝沒多久,徐賢妃也去世了,臨終前,她非常渴望陪葬昭陵:「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寢,吾志也。」於是唐高宗下旨,將其安葬在昭陵石室。這個洞窟會不會就是史書中提到的石室?同樣也具備一定的可能性。

不管怎麼說,這個石室不可能是唐太宗本人的玄宮。那麼李世民自己的墓室在哪裡呢?就在一號石室上方的某個位置,怎麼知道的?

多虧了《唐會要》。這本書說:昭陵玄宮深七十五丈,唐代的一丈相當於今天3米左右,換算過來,昭陵玄宮從大門進去,總長大約225米。要在崎嶇難行的九嵕山南坡開鑿一個200多米的隧道,還要繪製壁畫、運送數量不少的陪葬品,施工難度相當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緣山傍岩,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

修陵人員沿著九嵕山,搭了一個棧道,從起點到玄宮大門,有二百三十步的路程。曾經的曾經,工匠就是從這條路上上下下,為昭陵添磚加瓦。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棧道遺迹)

既然棧道可以直達,我們跟著棧道走不就行了,關鍵是:棧道沒了~什麼時候沒的?唐朝時就沒了。原來,唐太宗入葬後,負責修建昭陵的閻立德勸唐高宗拆除棧道,因為玄宮大門已經封閉,棧道失去了它的價值,保留的話,只會給盜墓賊增加便利。聽完該建議,唐高宗思念先皇,哭的稀里嘩啦,隨後長孫無忌又勸,李治方才點頭。

所以說,棧道只存在了十幾年,卻消失了上千年。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玄宮的大致位置。棧道是用一根根木頭搭建而成的,總會在山上留下痕迹。考古隊員曾經在山上發現了許多圓孔,而且按一定規則分布,這就是當年木頭插入土壤的見證。順著它們走,圓孔消失的盡頭處,就是玄宮的大門所在。因為被石頭、泥土覆蓋了,目前還不能看到玄宮大門,如果在這一區域開挖,自然是可以重見天日的。

走進墓室

玄宮裡面有什麼呢?《唐會要》說:「有五重石門」,多還是少呢?相當多了。

在唐朝,一般的大中型墓葬只有一道石門,長樂公主墓有三重石門,已經是相當了不得了。也就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如此崇高的待遇。每道石門的門檻、門楣,必然是精雕細琢,非常優秀的美術作品。將五重石門悉數推開,又能看到什麼呢?《新五代史》記載,唐朝滅亡後,軍閥溫韜將前朝帝陵盜掘一空,唯有乾陵幸免於難。太宗皇帝知名度這麼高,他的陵寢想不被盜,實在是過於困難。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從這段文字看,昭陵玄宮富麗堂皇,奢華無比,走到盡頭,中間是擺放帝後棺材的地方,左右還有廂房,裡面藏著鍾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筆跡如新」,說明保存的相當完好。

宋代筆記小說《江南余載》也介紹過此事:「進士舒雅,嘗從鄭元素學。元素為雅言:溫韜亂時,元素隨之,多發關中陵墓。嘗入昭陵,見太宗散發以玉架衛之,兩廂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鍾、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所。」

鄭元素是溫韜的外甥,發掘昭陵時,他也在場,見到棺材裡的唐太宗披頭散髮,而王羲之的墨寶就藏在金匣里。由於昭陵地宮還沒有考古發掘,我們也只能根據文獻記載了解情況。

消失的地面建築

除了地宮,昭陵還曾經存在過許多宏偉的地面建築,現在遊客到九嵕山旅遊,一般會去韋貴妃墓、長樂公主墓、北司馬門遺址。著名的昭陵六駿、十四國藩臣像就矗立在北司馬門。昭陵六駿是曾經追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六匹戰馬,其中四匹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兩匹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十四國藩臣像是為了彰顯太宗皇帝的赫赫武功,將貞觀年間臣服、歸化的國王塑像於此。等到修建乾陵時,數量增加到了六十一個。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北司馬門遺址)

寢宮也是昭陵的地面建築之一,現在已經蕩然無存。永徽六年正月一日,唐高宗率領文武百官、宗室子弟等大隊人馬前來謁陵,此行主要的祭祀場所就是寢宮。史書記載:李治走入寢宮後,哭倒在地,不能自已。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越王李貞、曹王李明、趙王李福、左屯衛大將軍程知節,在皇帝的引導下,向先帝敬酒、供奉食物。寢宮中,還存放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穿過的衣服,李治一一瞻仰,表達懷念之情。十幾年前,唐太宗拜祭獻陵時,看到李淵與竇皇后生前衣物,曾傷心地趴在床前痛哭。

像祠堂、陵寢這類莊嚴肅穆的地方,還有一種植物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是柏樹。昭陵周邊曾種滿了柏樹,鬱鬱蔥蔥,頗為壯觀。朝廷非常重視昭陵的安保工作,別說盜墓了,就算砍了一棵柏樹都要治以重罪。儀鳳年間,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一棵,狄仁傑建議免職,高宗下令處斬,經狄大人反覆勸說,皇帝方網開一面。權將軍並非有意,卻險些丟了性命,嚴格程度可見一斑。

探墓|教你一個方法,找到李世民的地宮

由於唐太宗取得了很大成就,昭陵又是他的長眠之所。後世不少文人將陵寢與功業、明主聯繫起來。杜甫《重經昭陵》寫道:「草昧英雄起,謳歌曆數歸。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翼亮貞文德,丕承戢武威。聖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 陵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表達了對李世民文治武功的肯定。

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明主未逢,懷才不遇,杜牧只能在樂游原上眺望昭陵,希望能夠遇見唐太宗那樣的君主,使自己能夠有所作為。

探墓上期:探墓|土豪劉賀為什麼儲備巨額黃金?原因很現實!很政治!

END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作者高成,一個熱愛歷史的孤寡「老人」,喜歡創新,擅長搞怪。今日頭條ID:麥園居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奶粉比麵粉便宜,民國的毒牛奶你敢喝嗎?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