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鑿壁偷光的少年流芳百世,長大後怎麼樣了?晚年病死老家

鑿壁偷光的少年流芳百世,長大後怎麼樣了?晚年病死老家

鑿壁偷光,這是個耳熟能詳的成語,這個成語的主角是匡衡。匡衡,字稚圭,匡家世代務農,沒有讀書人,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的費用。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

意思是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儘管匡衡對《詩經》理解透徹,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最低的一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極力推薦匡衡,於是漢元帝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匡衡是仕途開始好轉。匡衡積極向漢元帝進言,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漢元帝對匡衡更加信任,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在後幾年裡,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由於匡衡總是積極向皇帝上疏,皇帝認為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建昭三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這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思想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物舍 的精彩文章:

TAG:人物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