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融的這句話充滿爭議,即使是現在,理解的人也沒多少

孔融的這句話充滿爭議,即使是現在,理解的人也沒多少

今天虎臣要來帶大家聊一聊孝這個問題,聊一聊孔融眼裡的孝。孔融有過這麼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到現在,也沒有多少人理解,充滿爭議。孔融本人也因此被殺頭,虎臣就來帶大家看一看這句話。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孔融因為這句話被曹操殺了頭。這句話的意思非常好理解,虎臣就不多說了。我們深入理解一下,就會發現,孔融所反對的,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一個物品,私人物品。反對的是不少家長口中你是我的孩子,我想打就打,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觀點。儒家講究忠孝,是為了維持一個穩定和諧的秩序,這一套理論,用的好了,有利於社會穩定,其樂融融。要是用的不好,就特適合壞人拿去當旗幟,唱高調,然後再來壓迫下面的人。

孩子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他的身份,比如他是某某的兒子。即使是父母孩子之間,也應該互相尊重,而不是單方面的壓迫,威脅,索取。孔融的這句話,另一方面透露出來的,是養大於生。這點很多人至今都不能認同,你比如說之前周立波道德綁架一個女孩,不認自己的生父母以後就不會幸福云云。

孔融從來就沒有反對過孝,恰恰相反,他是一個特別孝順的人,而且對他人是否孝順,也特別在意。孔融曾經因為一個人在父母的喪禮上哭的不夠厲害,直接把他處死了,這點就可以看出來。當然,孔融也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人。但是他的這個看法,是沒有錯的。

孔融主張的,是父母要把孩子平等對待,不能像對待私有物品一樣,要盡好做父母的責任,要教育好孩子。古代傳統的父慈子孝,雙方的利益是達到平衡的,即小時候到年輕時候,父親付出,老了子女再反過來。但是一旦出現了紕漏,即小時候,父母沒有盡到責任,那麼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因為這種利益關係不能長久。

因為父母生養了孩子,所以用所謂的恩德,來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的,正是中國幾千年的可怕邏輯。統治階級用忠君,控制年長者;再用孝道來控制孩子,因為孩子是不會反抗父母的,自然不會反抗處於更高層級的統治者。不然哪來的二十四孝,哪來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恰恰是利用了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關係,打著孝道的旗號,混淆黑白的霸道邏輯。正因為如此,即便有些父母傷害了自己的孩子,也不會被指責,輿論會用孝道來為其開脫年輕人變得敢怒而不敢言,長此以往,兩代人的代溝會更加深,甚至有些子女在成年後和父母斷絕了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臣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情人節是怎麼來的嗎?情人節的晚餐可不能亂吃哦

TAG:虎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