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派軍北伐時,溥儀為何要選擇退位呢?當時他的軍隊有多少人

孫中山派軍北伐時,溥儀為何要選擇退位呢?當時他的軍隊有多少人

導讀:孫中山派軍北伐時,溥儀為何要選擇退位呢?當時他的軍隊有多少人?

孫中山派兵北伐時,很多人說溥儀手裡還有一百萬軍隊,要是真刀實槍干,他就不會失敗。說實話,溥儀要是真的手握百萬大軍,那麼他自然不會選擇遜位了,關鍵在於他手裡兵不過萬,且基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清末全國在冊官軍有一百餘萬,但那只是紙面上的數據,可以確認的是吃飯拿軍響的人不止一百萬,但是能上戰場作戰的不足二十萬,而且這些軍隊大部分掌握在袁世凱以及各地軍閥手中,他們並不聽命於溥儀。

1907年時,清朝有新軍十六鎮另外還有十六個混成協,一鎮新軍兵員12512人,一個混成協4038人,如此算下來清朝有新軍26.48萬人;其中的可戰之軍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其它新軍戰鬥力低下。

清朝以八旗制度取得天下,歷代皇帝均強調八旗制度是國家的基礎,祖宗之法不可廢。

八旗制度其實跟明朝的衛所軍戶制差不多,旗民就是軍戶,他們不事農業生產,以從軍作戰為職業。

八旗軍入關後迅速腐化,戰鬥力呈幾何速度下降,在冊軍戶有他們,前線打仗就沒有他們;領軍響是一分不能少,但是要他們拚命衛國則千難萬難。

太平天國起義後,八旗兵再無戰鬥力可言,清朝用漢族武裝湘軍、淮軍、練軍等武裝平定了太平天國以及其它起義。

清朝皇室最後一支具有戰鬥力的八旗兵是蒙古騎兵,他由名將僧格林沁統帥,這支軍隊戰鬥力強,且忠於皇室。

僧格林沁率領這支軍隊先後擊敗過太平天國起義軍,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英法聯軍相戰,在著名的八里橋之戰這支軍隊傷亡殆盡。後來僧格林沁率領余部在山東與捻軍相戰,中伏後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沙場。僧格林沁死後,清朝皇室再沒有一支自己能掌握的軍隊。

八國聯軍進攻清朝時,各地方大員拒不出兵勤王,袁世凱也隔岸觀火,忠於皇室的甘軍、聶軍、義和團在抵抗中大部分被消滅;有人說八國聯軍侵華實際是八國與清朝皇室的戰爭,因為地方上都沒有出兵勤王。

清朝皇室看到八旗兵不堪一戰後,於1894年開始訓練新式陸軍,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定武軍共計10營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是北洋軍閥的開端。

清政府原訂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

讓清政府想不到的是北洋新軍成了袁世凱的資本,各省新軍則成了各地封疆大吏的資本,這些新軍基本上不受清皇室控制。

孫中山的武裝力量也是以新軍為主,全國各地新軍紛紛起義,袁世凱從中斡旋,使得清帝遜位,南北名義上統一成民國政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秦之歌 的精彩文章:

宋欽宗被俘後,他的皇后為何要自殺?牽羊禮受辱,自盡以保全名節
這5個人堪稱中華千年名將,遠古有蚩尤,近代有薛岳,個個是英豪

TAG:大秦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