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到底有多厲害?建造古橋時使用2大新技術,如今古橋仍在使用

古人到底有多厲害?建造古橋時使用2大新技術,如今古橋仍在使用

蔡襄是著名的書法家,更是北宋政績突出的一位名臣。在他考上進士之後,開始踏上仕途,在很多地方做過官。由於他為人正直,在做官期間做了許多為民為國的實事。比如在任泉州知府的時候,主持修建的洛陽橋。洛陽橋是一座海港大石橋,著名的橋樑建築師茅以升先生稱其為「福建橋樑的狀元」。因為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修建一座海港大橋幾乎是不可能的,洛陽橋的建成凝聚了泉州人民的智慧,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建築界的奇蹟。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點,在唐朝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出口港口。這裡貨物來往頻繁,需要大量的人力來裝卸。但是進出口貨物都要經過「萬安渡」這個渡口,雖然取名叫「萬安」,但是這個地方相當的危險。

坐著漁船往返的人和貨物,經常在這個水流湍急的地方翻船,給當地的人帶來了很大的損失。由於這裡的交通不方便,福建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緩慢,交通問題成了福建經濟的攔路石。蔡襄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他做了泉州知府之後,就開始琢磨怎麼解決這個難題。萬安渡是洛陽江的入海口,水流是人為不能控制的,船隻傾覆的隱患就不能解決,那就只好修橋。修橋不是沒有想過,自唐朝末年,大量中原人遷徙到這裡,那時候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為躲避戰亂,中原人長途跋涉來到這裡,在這裡安家。為紀念故鄉,就把形似洛陽的泉州叫做洛陽,這條江成為洛陽江。

雖然地名親切了,但到底生活環境差異太大,他們出入不能適應漁船顛簸,於是就決定修橋。這個想法沒能實現,修橋不但需要技術更需要經費,遷徙而來的中原人顯然都沒有。修橋一事就耽擱下來,過了幾百年,直到蔡襄的到來才得以實現。修橋一事需要從長計議,蔡襄就每天和舅舅盧錫商量怎麼修。在萬安渡修橋與平常的修橋有些不同,洛陽江的水流太急了,橋墩都不容易建成。那個時候沒有修橋專用的速凝水泥,說不定剛搭好的橋墩,就會在水流的巨大衝擊力下倒塌。蔡襄決定召集泉州的能工巧匠,大家在一起商量,有沒有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古人到底有多厲害?建造古橋時使用2大新技術。

一番討論之下,終於制定了一個方案,那就是運用「筏型基礎」建橋墩,這就是第一個新技術。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上面過重,下方承受力太大,只能加大下方承受面積,分擔承受力量。選定好橋樑位置的時候,先算出橋樑的中線在哪裡,然後在中線的位置上拋入大量的石塊,在江底形成一條比較矮的石堤,這條石堤就是橋墩的基礎了。然後開始建橋墩,條石橫豎相排就形成了方形的石墩。橋墩建好之後,怎麼保證它的使用壽命呢,江水的衝擊會不會讓好不容易修建好的大橋被衝垮?古人的聰明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們利用了牡蠣繁殖快的特點,在橋墩上大量養殖,這就是第二個新技術。

數不清的牡蠣附著在橋基和橋墩上,它們連成一個整體,橋基和橋墩之間的聯繫也牢固了。這樣環保衛生的可持續方法的發明,比鋼筋水泥的效果好的多了。由於古代只能藉助人力,一千二百米的洛陽橋,用了六年八個月才竣工,如今古橋仍在使用。盧溝橋和趙州橋還有潮州的廣濟橋,他們和洛陽橋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橋。這四大橋成就最高的莫過於洛陽橋了,其中的「筏型基礎」和「種牡固基法」,是中國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這樣高昂的代價,非凡的技術,位列古橋第一也是理所當然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洋人打進京城時,一妃子力勸咸豐帝坐鎮北京,做一件聰明絕頂的事
程咬金為何號稱唐朝第一福將?他娶過一位女人,家族背景不容小覷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