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三萬張照片里的華北往事

三萬張照片里的華北往事

很多時候,我國人民對於勿忘國恥都突出一個「勿忘」,而「國恥」的具象,除了歷史課本里「南京大屠殺」「七七事變」這些名詞,並無更進一步的感受,如是,便容易陷入到純粹的情緒宣洩之中。

這兩天公開,也順利爬上微博熱搜的#日本公開3萬餘張侵華照片#某種程度上向我們展現了,在華北的日據時期,鐵路周邊的中國是何風景,中國人又是怎樣的形象。儘管照片是日本人所攝,儘管畫面略顯粗糙,卻還是可以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悲愴與掙扎。

如果說老一輩因為言傳身教和眼界所限,更容易愛國情緒恣意泛濫,那麼新一代年輕人在愛國之餘,更應該保留一份理性,去審視、認知當年的種種。

比如,從搞清楚這三萬張照片的來龍去脈開始。


華北交通資料庫與華北鐵路

這回公布的3萬多張照片,按官方介紹,是自1939年以來,日本已經佔據整個華北地區,並且與偽滿政府共同成立了「華北交通株式會社」之後,由該公司所拍攝的3.5萬枚照片。這些照片大都用於當時報刊雜誌宣傳之用,保存完整。

日本戰敗後,「華北交通株式會社」解散,照片由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保管。2011年,該研究所決定將所有照片公開,並於2013年成立了「華北交通アーカイブ作成委員會」來製作這個資料庫,並於今年二月正式公開。

整個資料庫做得還是非常用心,不僅使用Google地圖標註了完整的鐵路路線圖,並且可以通過不同車站、時間與標籤來搜索對應的照片。

說一下「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即後文的「華北交通」)這家公司,其總部位於北京市東長安街17號(現北京飯店貴賓樓),當時它們是維護整個華北及蒙疆地區鐵路運營的力量,一開始是為了保障軍方的物資運輸,後來也兼作民用。到了二戰尾聲,隨著太平洋戰爭日本的失利,鐵路成為了日軍運輸唯一的生命線,於是又收歸軍用。

東長安街71號

抗戰前的 1936 年, 在華北鐵路運營各線貨運總量為 2882 萬噸, 到 1939 年增至 3052. 5 萬噸, 1942 年最高達到 4097. 7 萬噸, 比 1936 年增加了 42. 18%。 這些貨物的大部分是戰爭需要 的煤、鐵、棉、鹽等國防資源,許多是運往日本本土。可以說作為日本統治者的國防資源大動脈, 華北鐵路在維護其戰時經濟體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時有一列著名的「大陸」號列車曾經奔波於北京至朝鮮釜山之間,便由華北交通運營。該車為全密閉式車廂,兩側有觀景窗,有卧鋪。行駛全程2067.5km大約需要不到38個小時,在當時算是非常快。如今這輛車還在中國鐵道博物館展出,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看。

「大陸」號列車

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當時華北交通留下的列車型號,換了個名字繼續服役。但人民的生活,逐漸的隨著社會發展變了樣子,時至今日,照片里的一切,已經變得陌生異常。

在從膠片到數碼的時代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今依然熟悉的地名,已經時過境遷。比如虎嗅辦公室附近的隆福寺。


隆福寺

隆福寺,曾經的五大寺廟之一,今天已經不復存在。與這個從明代就繁榮,並且與這座番禪同住寺廟一起消失的,還有著名的隆福寺廟會。

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形容隆福寺描繪是:「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

而在下面這些歷史照片中,我們能夠看到當年隆福寺廟會的繁華。

人山人海的隆福寺廟會

正在講價~

賣人造花的商鋪

露天魚屋

賣蟲子標本

時髦姑娘拉著母親一起散步

正在吃小吃的姑娘

書店

首飾店

鴨鵝販賣

關於隆福寺的志怪故事層出不窮,這與它後來的衰落息息相關。在解放以後,僧人很多還俗,廟會一說不復存在,集市也就改名為東四人民市場,後來又成為了國營商場,一度也是京城四大商場之一,到80年代都還十分熱鬧。

不過隆福古寺之後卻連遭兩場劫難。先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將大殿震成了危房。而到了1988年,政府決定拆除已所剩無幾的剩餘寺廟,興建新商場——隆福大廈。

接踵而至便是1993年的隆福大廈大火,是年8月23日夜裡十點,一對從舞廳蹦迪出來的男女發現大廈起火。這火燒了8個小時,將大廈燒個通透,直接經濟損失2100餘萬元。

隆福大廈大火

此後,舊隆福寺一帶日漸凋敝。幾乎每過幾年,都會有一次振興隆福寺的計劃,但把大廈門口的早市菜場趕走以後,新的商鋪也沒進來,即使開發商在隆福大廈樓頂重建了一遍隆福寺,也不頂用。餛飩侯、白魁與豐年灌腸等老字號最終也搬離這裡,此地的繁華也永遠變成記憶。

民間對隆福寺的志怪說法,主要集中在後來的重建,以及大火之中,比較出名的幾個是:

大火燒了8小時,燒了整個大廈,卻未波及附近居民分毫,未索一條人命。這是神靈意志作怪。

重建隆福大廈時,施工人員在隆福牌樓下挖出了兩隻石龜,並且沒有放回去。其實那是一金一壽兩隻龜,為明朝宰相劉伯溫所放置。挖走了它們,也就挖走了風水。

與上面這條類似,在重建隆福大廈時,施工隊挖出了一個狐狸洞,三隻體型巨大的狐狸一溜煙就跑走了,跑沒了這裡的運氣。

這些故事,大家看個樂就好。實際上很多迷信,都是一些人為了懷念過往,給一個自己好受的解釋。現在的隆福寺已經重新變成了一個辦公樓,往事的繁華喧囂已逝,未來還需讓子彈飛一會兒再看。


華北愛情故事

在幾百公里外的濟南,則有一段愛情故事,發生在膠濟鐵路線上。

1940年3月,內田健二自大阪舊制商業學校畢業之後,入職華北交通,成為了膠濟線坊子站機務段的一名會計,經過一年磨練後,他掌管了整個站內40多名工作人員的工資發放工作。

坊子站早市

這40人當然都是日本人,公司內自有中國僱員,但自成體系。不過,中國會計需要向內田彙報工作。

雖然中文水平基本沒法用於交流,但在日本半殖民時期,內田依然可以在山東境內暢行無阻。有一次他去濟南出差,不小心睡過了站。下一站是150公里外的青島,等做到了再折回來就耽誤大事。

於是內田冒險從駛往青島的火車,直接跳向相向而行,駛往濟南的火車上。他的頭部撞擊到了車廂某處,暈厥過去。醒來時醫生告訴他,如果稍有不慎,他就當場喪命了。

他的冒險讓他沒有耽誤會計工作,也沒有耽誤另一件事情——談戀愛。

內田與吉田秀子相識並相戀,是1943年的夏天。彼時內田健二已經決定申請入伍。吉田父親是當時張店車站的站長,而17歲的吉田秀子則帶著兩個妹妹,在當時的濟南女子學校讀書。

位於張店的工廠

於是當內田有假期,而吉田姐妹的父親未歸時,他就會帶著她們到處遊玩。讓內田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年秋天,他們一起到大明湖畔(對,就是《還珠格格》里的那個大明湖)遊玩,兩人坐在石階上,一邊看著兩個小妹妹跑來跑去,一邊互訴衷腸。

大明湖以及遊客

他們還嘗試爬上了一旁的閣樓,遭到放哨士兵的怒斥。當天晚上,內田與吉田手拉著手回家,一起做了晚餐。隨後四個人一直玩卡片遊戲到深夜。

待兩個妹妹睡下之後,兩人在客廳的沙發上相互依偎,度過了一生僅此一次的戀愛時光。

隨後,內田健二應召入伍,駐紮在遵化市,直至1945年8月,戰爭結束,日本投降。

位於遵化的農家

期間,兩人自有書信往來。吉田秀子說,父親強迫她結婚了,但在她不斷的反抗之下,很快又離了婚。這給了內田無限的希望。

戰敗以後,在華日本人皆不知將面臨怎樣的命運,這種焦慮使內田決定鋌而走險,向指揮官提出脫離軍務,赴濟南去尋找吉田秀子。

但在那個集體大於一切的時代,這種個人兒女情長的要求自是被斷然拒絕。悶悶不樂的內田甚至考慮過偽裝成中國人,私自南下,徒步400公里去濟南。但終究,蹩腳的中文,以及各種各樣的困難,使這一切成為了泡影。

後來回到日本,在那個消息不通的時代里,內田健二隻知道吉田秀子家在東京,卻無更明確信息。幾經尋找卻杳無音信,這段戀情便如斷線風箏般,再難尋覓。

戰敗50年之後的1995年,72歲高齡的內田健二學會了使用Windows 95系統,並且購買電腦,開始在網路上更新博客。他將當年的這段初戀故事發表,並寫道:「如果有人知道吉田秀子的下落,請給我發電子郵件。」

2002年6月,他接到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電,來電者名為勝間萬里子,亦是當年在濟南工作的諸多日本人之一,她即將出版《超越玄海與波濤》一書,主要講述侵華戰爭期間的歷史,希望向內田徵求一些意見。

內田與她相談甚歡,並不辭辛苦從京都奔赴500公里外的岡山縣,勝間的家裡,去相談,並查閱當時華北交通濟南鐵路局的相關資料,原因之一便是期望得到一些初戀的消息。

這一次,他一無所獲。但是以此為契機,他得以知道「濟南會」的存在,這是當年在濟南工作的一些日本人舉行的聚會,已經舉辦了40年有餘。

2003年6月,整整80歲內田健二,第一次參加了在愛知縣三河灣蒲郡西浦溫泉舉行的第41回濟南會。他聽了各種人,講當年的故事,而他也講出了他與初戀的往事。

濟南會合影

令人訝異,或者說也理所當然的是,在場有4~5位女性,都自濟南女子學院畢業,而她們每個人都認識吉田秀子——當年她的美貌,曾經令每個低年級女生憧憬。

吉田秀子不僅依然在世,而且過去也曾經參加過濟南會,不少人知道她的住址與聯繫方式。

距兩人最後一次見面逾60年,他終於再次得到她的消息。

「一路追尋,終有所得,對我來說這無異於奇蹟降臨。」

內田健二後來在博客里這麼寫道。當時他淚流滿面,喉嚨哽咽,只能在內心感謝神明的垂青。


我歷史照片里看到什麼?

抗日的時代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很遙遠了,國恥也只剩下了百科與情緒,而老照片,雖然像素低一些,景象陌生一些,但其中的故事,卻會為我們提供歷史的具象。

如果不是參看這些照片,我不會真正的去了解隆福寺的歷史,以及這個地方如今凋敝的緣由。也不會去搜索華北交通,知曉內田健二的故事。

照片里的隆福寺和現在對比,會讓我更清晰和直接的感受到歷史的無情。我在隆福大廈旁邊冷冽而空蕩的廁所中小解時很難想像,這裡只是在半個世紀以前,還是比西單、王府井更為熱鬧的商區。也讓一旁見到的「黃金地段,70年大產權」的廣告,顯得那樣荒誕。

而內田健二——按我們的說法時侵略者——他之所以來中國,是受到當時在華日裔影星李香蘭所拍攝的一系列「開發滿洲」主題電影所影響,在當時,甚至分不清工作單位到底是「滿鐵」還是「華北交通」。若干年後,當他理解了日本侵華歷史全貌,在博客里數次表達了對於那段歷史的悔恨,與對和平的期許。

而他的故事,也見證了當時山東乃至整個華北,作為殖民地,中國人的屈辱。當日本人在中國的國土上畢業就職談戀愛,說著他們的語言,開著他們的公司,並驅使中國人為其賣命,這就是最初步的殖民。

好在,中國人挺了過來。現在山東還是那個每年春節被吐槽的山東,中國的山東。

在日本人中,在中國人中,都還有比內田初戀苦澀萬倍的故事。於個人,特別是普通百姓,戰爭中不會有贏家,只有悲劇。但於民族而言,贏下了那場戰爭,才使中國依然是中國,才有今日的我,坐在電腦前,翻這些照片,寫下這些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方言頂了影視劇的肺
雷軍終於想明白了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