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台北故宮歷代禽鳥圖,生動至極!

台北故宮歷代禽鳥圖,生動至極!

懂點收藏

喜歡我的都關注我了~

關注

古代畫家習慣將禽鳥稱為「翎毛」,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超過兩千件以上,以翎毛為描繪對象的古畫,形式多樣。

歷代著名畫家,如黃筌、崔白、崔愨、李安忠、馬麟、吳炳等,均善畫翎毛,並有形神兼備的傑作傳世,為禽鳥百態留下了最佳的剪影。

1

五代 黃筌 蘋婆山鳥

紈扇形的畫面中,一隻粉紅鸚嘴躍上枝頭,活潑輕盈的身形,襯托著熟透了的蘋婆果,營造出無比圓滿的意象。葉片的轉折,描繪得極為細膩生動,以赭墨點染的枯蝕小洞,感覺尤其寫實逼真。

本幅收在《藝苑藏真》冊,右方籤題,註明作者是北宋初年的黃筌(約903-965),不過依據畫風研判,作品時代應該更近於南宋的院體畫。

畫面構圖與北京故宮藏南宋林椿(1174 -1189)的方幅《果熟來禽》酷似,反映出宋代畫院經常會出現「一稿多本」的現象。

2

宋 惠崇 秋浦雙鴛

惠崇(約965-1017)是北宋畫僧。擅長畫精巧、富有詩情的小景畫,尤其長於描寫秋天的景色。

本幅選自《歷朝畫幅集冊》,描繪一對小水鴨(原題誤為鴛鴦)駐足在河岸邊歇息。畫家透過枯萎的荷葉與蘆葦,點出初秋的時節,淡雅的設色,更為畫面平添蕭瑟寧靜的氣息。

小水鴨的羽毛以細筆點簇,將蓬鬆感表露無遺。而墨筆勾勒的蘆葦,則和用沒骨法表現的荷葉,互成勁拔與秀潤的對比。雖然無法肯定是惠崇真跡,仍不失為一件耐人尋味的宋代小品傑作。

3

宋 徐崇嗣 枇杷綬帶

本幅收在《藝苑藏真》冊,畫上無款印,題籤訂作徐崇嗣(10世紀)。崇嗣為徐熙(9-10世紀)孫,金陵(南京)人。《圖畫見聞志》謂其擅作沒骨花,直接以彩色暈染,取代墨線鉤廓。

在紈扇形的畫面上,一隻頭呈藍黑色、身軀雪白的綬帶,停歇於結滿枇杷果實的枝梢,轉頭回望,與作拋物線下垂的尾羽,形成了絕妙的S形曲線。枇杷果、枝葉與鳥羽,採用勾勒填彩的畫法,雖極工緻寫實,但與沒骨法無關,據此研判,畫者應另有其人。

4

宋 崔白 枇杷孔雀

崔白(活動於11世紀)字子西,豪梁(今安徽鳳陽)人,宋仁宗時(1022-1063)選入畫院擔任藝學。善畫花鳥,承繼徐熙、黃筌二家基礎,筆法兼具工謹與粗放兩種風格,富有自然的野趣,院藏作品以《雙喜圖》最具代表性。

本幅無作者款印,《石渠寶笈三編》訂為崔白。畫綠孔雀一對,一隻停歇在枇杷樹榦上,另一行走於花叢間。

上方並有綬帶、黃腹山雀陪襯,太湖石旁盛開著各色花卉。畫面異常熱鬧,富有裝飾性,與崔白《雙喜圖》的清淡疏秀互異。

5

宋 崔愨 杞實鵪鶉

崔愨(11世紀)是安徽鳳陽人。北宋神宗時(1067-1085在位),在宮廷畫院任職。他和哥哥崔白(11世紀),兩人都擅長畫花鳥,也享有極高的名聲。

本幅收在《唐宋元畫集錦》冊。畫上並無作者款印,是否真是崔愨所繪,仍有待研究。

不過由於右上角,鈐有元代的收藏印「都省書畫之印」,所以作品的時代,應不會晚於宋。

畫中的鵪鶉與螻蛄,均不先勾勒輪廓,直接以水墨點染,感覺格外古樸典雅。這種「落墨」畫法,在宋畫中尤其罕見而難得。

6

宋 李安忠 竹鳩

李安忠(1119-1162),初任職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畫院,靖康亂後,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復職,授予金帶。

本幅收在《紈扇畫冊》,舊題為竹鳩,但此畫中的禽鳥其實應是楔尾伯勞。右下方竹葉間,有小字款署「武經郎李安忠畫」。

伯勞與翠竹採用雙鉤填染法,線描細勁而賦彩溫潤,將鳥羽蓬鬆的質感,刻劃得極為傳神。棘枝則用沒骨法,於追求形似之外,亦帶有寫意的筆調。類此既精準又富變化的手法,確實是兩宋畫院過渡時期的典型風格。

7

宋 吳炳 榴凱見子

吳炳(12世紀),毘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宋光宗紹熙(1190-1194)初任畫院待詔,善作折枝花鳥,彩繪精緻而富麗。

本幅收在《宋元集繪》冊,右方葉隙間藏有吳炳款。在紈扇形的格局中,畫石榴枝上結著兩枚業已熟透的果實,爆開的那枚,還可看見裡面嫣紅色的漿果。枝梢停駐了一隻白眉鶲,探身回首的模樣,姿態極為輕盈婉約。

中國常借石榴來象徵圓滿、豐盛與多子多孫,所以此作於展現自然生態之外,也蘊含有祝願吉祥的寓意。

8

宋 馬麟 暮雪寒禽

馬麟(1195-1264),錢塘人。為馬遠(1190-1224)之子,能秉承家學,寧宗嘉泰年間(1201-1204)曾任畫院祇侯。

本幅選自《名畫集真》冊,右下角有馬麟款印。畫寒冬暮雪,山壁間延伸出枸杞荊棘與翠竹,一對黃尾鴝棲息於荊枝上,相互依偎著取暖。

積雪處兼用留白與染粉法,映襯著紅色的果實,與黃色的鳥羽,平添暖意與活潑生意。荊枝的線條轉折處多呈銳角,儼然帶有馬遠拖枝的筆意。左上方題句則出自宋寧宗,書畫交相輝映,益覺畫中有詩。

9

宋 馬世昌 銀杏翠鳥

馬世昌為南宋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

本幅收在《歷代集繪》冊,馬世昌的名款,以小字細筆題於畫幅右方。斗方格局,畫一對叉尾太陽鳥,駐足於銀杏樹的枝梢,姿態一俯一仰,形成迴旋的律動曲線。

銀杏的果實與枝葉,殆以石綠搭配汁綠填染,益發襯托出翎毛鮮艷華麗的身形。葉片的鉤筋與轉折,用筆極見細膩生動,反映了宋代畫家審慎觀物的創作態度。

10

宋 法常 寫生

法常(13世紀),號牧谿,四川人。居天台山萬年寺,是無准師範(1179-1249)弟子。善畫龍虎、猿鶴、人物。形象簡潔,不假修飾,作品頗多流傳於日本。

本件長卷以沒骨法寫花卉、蔬果及翎毛小景。畫中禽鳥有八哥、環頸稚、珠頸斑鳩和群聚飛舞的麻雀。雖筆墨簡率,但對物象觀察深入,故能兼得自然生態靈動的趣味。款署「咸淳改元(1265)牧谿。」

拖尾並有項元汴(1525-1590)、僧圓信(16世紀)、查士標(1615-1698)題跋,及多方明清文人的收藏印,是流傳有緒的名蹟。

11

宋 無名 竹樹馴雀

本幅選自《宋人集繪》冊,無作者名款。原本為紈扇,後來改裝成冊頁形式。

畫三隻麻雀,一母二子。母鳥口中銜著剛捕獲的小蟲,將將飛至,兩隻幼雀則張口振翅,嗷嗷待哺。竹樹和荊枝的線描極見挺勁,並由於鳥兒的停駐,彷彿隨之上下擺盪。

宋代的花鳥畫家,對形象的觀察入微,不僅形象細膩逼真,尤其充滿了鮮活的情態。

就如同這幀小品,能夠傳達出竹枝的彈性,以及三隻鳥的親密互動,讓欣賞者的目光,深深為其所吸引。

12

明 吳彬 文杏雙禽圖

吳彬(16世紀中期),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萬曆間(1573-1620)以書畫擅名,所作人物、花鳥、山水,皆銳意創新,不為古人所囿。

本幅畫杏樹的老乾自右側斜出,一對鴛鴦相互依偎並立於枝上,情意俱足。樹榦雖已蝕空,枝蕊卻依舊繁茂茁壯。上方另畫細枝上挑,樹梢斷折處,吳彬的款印即暗藏於其間。

鴛鴦本為水鳥,甚少畫成棲枝之景,此作無論布局、立意均甚奇譎,加以筆墨細謹而設色古雅,凸顯了畫家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

13

清 郎世寧 花蔭雙鶴

郎世寧(1688-1766),義大利人。十九歲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並曾學習西畫和建築。

廿七歲來華後,以擅長繪事,任職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畫法能於中國傳統中,加入光影透視法,設色濃艷,加上西洋的寫實訓練,致令形象益為逼真。

本幅畫一對丹頂鶴陪伴著兩隻羽翼未豐的雛鶴,漫步於花叢間。鶴的姿態和羽翼,描繪得栩栩如生,毛色並浮現出光澤。這樣的擬真畫法,同樣運用於畫中植物,如薔薇和鳶尾花,均有極細膩的描繪。

14

民國 林玉山 雙鶉圖

林玉山(1907-2004),台灣嘉義人。曾東渡日本,師事堂本印象(1891-1975),研習遠源於唐、宋時期的工筆畫技法。日據時期即入選台展,贏得「台展三少年」之一的美譽。光復後,長期任教於美術院校,是台灣深具影響力的前輩畫家。

通幅以勾勒填彩法,畫一立一卧兩隻鵪鶉,周圍伴生著綠竹、石竹、桔梗等草花。禽鳥與植物,形象真實,鵪鶉身上的羽毛,鉤染尤其細膩生動,洋溢著宛如宋畫般典麗秀雅的風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點收藏 的精彩文章:

雅昌2019行業預測:藝術品拍賣的新機遇
古代鏤雕,妙手自天成

TAG:懂點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