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欣逢天官聖誕,盤一下歷史上硬核的三官信仰

欣逢天官聖誕,盤一下歷史上硬核的三官信仰

正月十五上元節,恭賀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聖誕。

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是道教三官大帝中的天官。三官大帝也稱「三元大帝」「三官帝君」,民間則親切地稱之為三官老爺、三界公等。他們是掌管天、地、水三界的神靈,分別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也稱天官、地官和水官。而正月十五正是天官大帝的聖誕。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甚為古老,它承接了遠古先民對於天、地、水等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事物的敬畏與崇拜。道教認為天地水三界有天仙地仙和水府三官,三官大帝分工掌管三界生靈,人類自然也在三官大帝的管轄之內。所以人在三界的所作所為,三官大帝都看在眼裡,是非善惡都是心底門兒清,轉換成硬核的說法就是:

「北極玄穹,紫微帝庭。太(泰)山岱嶽,水國清冷。綱維三界,統御萬靈。三元校籍,善惡攸分。」

道教向來貴重生命,所以三官大帝既善惡分明,又十分地慈悲;既給惡人懺悔補過的機會,也為生靈普降福祉、免除苦難。於是,人們總結了三官信仰的關鍵詞:天官賜福、地官敕罪、水官解厄,簡明扼要地指明了三尊神明的分工重點。而正月十五,正是天官賜福的好日子。

三官信仰在道教組織初創時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史書記載,祖天師張道陵之孫——系師張魯雄據漢中,正是通過病人向三官大帝懺悔禱告的方式來為信眾治病祈福,從而勸導民眾去惡向善、淳化世風,同時也以此有效地凝聚民心。下面說下具體的操作方式:

「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三官手書是道眾呈送三官大帝的書面懺悔,通過著山上、埋地下、沉水中的特定宗教方式將手書呈遞到三官大帝的尊前,祈望收到陳情的三官大帝能夠免除病人的災厄並赦罪賜福。

道教認為三官大帝會在三元日降臨人間檢校人的是非功過,所以在三元日上書三官,祈福懺罪最容易獲得感應、治好久治難愈的疾病。這裡說的三元日就是三元節,分別是天官大帝的聖誕正月十五、地官大帝的聖誕七月十五和水官大帝的聖誕十月十五。

魏晉南北朝之後,道教信仰向上流社會延伸,三官信仰也出現了新的華麗形式。生活在劉宋時期的陸修靜天師說:「用金龍、金鈕各三枚,投山、水、土,為學仙之信。不投此三官,拘人命籍,求乞不達。」意思是說要學仙先要投放金龍、金鈕等信物來跟三官大帝「簽約」,不然是入不了「仙籍」的。

金光閃閃的金龍、金鈕似乎和樸素的「手書」距離略大,但需要看到的是,這裡面關鍵的告盟三官的內核是一脈相承的。到了唐代,李唐皇室以老君後裔自居而崇奉道教,在三元日投龍成了唐代帝王們熱愛的道教儀式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唐高宗至代宗的百餘年間,就舉行了近三十次投龍活動。

作為國家儀式的投龍活動,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為國家社稷祈福,二是傳統的以個人為對象的懺罪祈福,不過這裡的個人級別升高成了皇帝。

皇帝投龍的主要信物是金簡,御用投龍的簡可是非常地講究,據介紹,投龍簡長為一尺二寸,象徵十二時辰;寬二寸四分,象徵二十四時辰;厚二分,象徵乾坤兩儀……投簡時用金絲將金鈕、玉璧、金龍纏附到簡上。金龍是用黃金做成的龍形,因為龍可以乘雲氣、御陰陽,升天入地,儀式中用金龍驛騎象徵負載著簡文上達於天府。

事實上,不僅是唐帝熱衷投龍活動,該儀式的跨度時長達千年:自南北朝一直綿延到了明代;其中道教的三官信仰還體現在以崇佛著稱、取代李唐稱帝的女皇帝武則天身上,這才生動反應了道教三官大帝的「硬核」信仰。1982年一件國寶級的「物證」在嵩山的峻極峰現世,正是武則天皇帝的投龍金簡,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與她本人相關的可移動文物。這支金簡上鐫刻的內容和原初三官手書的寫作目的不無二致: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昭稽首再拜謹奏。」

中國古代三官大帝的信仰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有十分深厚的群眾基礎,清代的皇帝不搞投龍儀式了,但根據清人的見聞記述,每逢三元佳節,不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前往供奉三官大帝的宮觀焚香祈福,場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廣成先生杜光庭說:「主張罪福,即天地水三官,實司於三元也。人之生死壽夭,罪善吉凶,莫不系焉。」道教的三官信仰綿延了千年,在信眾們的眼中,掌握三界生死吉凶的三官大帝不僅是正義的使者,更是為人們賜下幸福的親切福神,正如經中所吟唱的那樣:

「三官大帝,延壽真仙,乘鸞跨鶴赴經筵,賜福赦罪愆;赤腳大仙,降福在人間!」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出家修道後,還要孝順父母嗎?親,你對道教的誤解有多大!
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不要抱怨世態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