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毅冒雪巡查「共和國1號碑」,親為「中國」描紅

王毅冒雪巡查「共和國1號碑」,親為「中國」描紅

據外交部官網消息,2019年2月17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徒步沿邊界線踏勘中緬邊界,查看新中國第一塊界碑。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16日,王毅剛剛在清邁與泰國外長敦舉行了戰略磋商,第二天就出現在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查看這塊被稱為「共和國1號碑」的中緬1號界樁。

王毅一行徒步從石城埡口出發,冒著漫天風雪,踏查位於海拔2900米以上山脊峽谷的中緬邊界線,直至抵達海拔3214米的尖高山主峰中緬1號界樁。

王毅仔細勘查這塊新中國第一塊界碑保存情況,親自為界樁上略已斑駁的「中國」兩字描紅添色,並向當地的界務員了解邊界日常維護情況,向基層邊界工作者致以問候,表示感謝。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發現,去年11月8日,雲南省外辦曾組織邊界工作黨員幹部,在這塊「共和國1號碑」前上黨課,並重溫入黨誓詞。


800斤的界碑硬扛上山

我國的邊境地區地形險要複雜,氣候條件惡劣,很多界線遠離村寨,往來道路極為困難。劃界、勘界、豎立界碑等工作的背後,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介紹,界碑一般由一塊完整的花崗石刻成,預計使用壽命至少100年。我國所立的界碑一般分成大、中、小3種類型。確定立哪一種型號的界碑,需要雙方協商。在交通通道、口岸等邊境來往頻繁的地區,一般會設立大型界碑。為了美觀莊嚴,這種界碑還要鑲嵌上兩國的國徽。中型界碑立在邊界上比較普通的地方,小型界碑則往往立在人跡罕至的偏僻地方。

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原司長寧賦魁曾介紹,有一位外交官在中越邊界工作時遇上過地雷。

「那地方根本沒有路,野草沒到大腿,工作時在那個地方來來回回地走了多次,還動用儀器進行測量。第二天挖土豎立界碑的時候,一鐵鍬下去就挖到一枚地雷,趕緊叫來邊防官兵給引爆了。幸虧這顆雷有點發銹,要不然一腳踏下去早給爆掉了。」當地群眾唏噓,「真是撿回來一條命。」可在這位外交官的臉上卻看不到半點恐懼。

中國與尼泊爾、塔吉克等國的邊界多是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在這種地方豎立界碑可是個「體力活」,花崗岩的界碑有的重達800斤。

扛著800斤的重量,外交官們與測繪人員、施工人員齊聲喊著「加油」的號子,一步步往前邁。對他們而言,豎立起來的每一道界碑都彷彿是自己的孩子。

2009年2月,時任國務委員戴秉國和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家謙為中越陸地邊界1116號界碑揭幕。

每一次勘界談判或者實地調研都是一次打拚和考驗。工作起來經常要連軸轉,可謂「黑白顛倒」。一位年輕外交官回憶說,有一次勘界會談,從當天上午9點半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下午3點,其間中方沒有一人休息,只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專家趴在談判桌上打了個盹。

「野外風餐露宿,談判據理力爭。外交官作為文裝解放軍的特點在邊界人身上體現得更加突出。」 寧賦魁這樣總結。


第一個與中國劃定邊界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時,繼承的是一條與很多鄰國都有爭議的邊界。當時情況十分複雜:有的邊界從未劃定,僅依靠傳統習慣線或實際控制線進行管轄。有的邊界雖有舊界約規定,但由於條約文字、附圖和實地情況存在矛盾,形成了眾多爭議地區。

率先解決爭議、第一個與我國劃定邊界的就是緬甸。

1954年12月12日,中緬兩國總理在會談公報中提出「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中緬未定界問題。

然而就在1955年11月,正當中緬雙方為邊界問題的商談分別進行積極準備的時候,雙方的前哨部隊在兩國的邊境上由於誤會發生了衝突。經過中緬雙方的努力,這次事件得到了妥善處理,同時也使兩國政府體會到及早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必要。

1956年初起,中緬兩國政府就邊界問題開始頻繁接觸。同年11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吳努主席應邀來京商談。我國政府根據和平外交政策和對中緬邊界問題調查研究的結果,向緬甸政府提出了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原則性建議。

經過幾年的友好協商,所有爭議問題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雙方於1960年10月1日簽署了《中緬邊界條約》。

中緬邊界是新中國成立後與鄰國劃定的第一條邊界。1960年劃定的中緬邊界開闢了新中國與鄰國和平友好解決邊界問題的先河,鞏固深化了中緬兩國人民的傳統「胞波」情誼。

近60年來,「共和國1號碑」歷經風雨、守望祖國邊疆。如今,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王毅親手「添彩」,令人深感祖國強大來之不易,更需我們竭盡所能去捍衛維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街知事 的精彩文章:

怒髮衝冠!特朗普啟動緊急狀態被罵慘,跛腳惡果才剛剛開始

TAG:長安街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