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接連輸掉三場大戰,最終不堪一擊!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接連輸掉三場大戰,最終不堪一擊!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對於韓國來說,通過吞併鄭國和申不害變法,也在戰國時期短暫強盛過一段時間。不過,在戰國後期,韓國的存在感越來越低。特別是在秦滅六國中,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被秦國消滅的諸侯國。並且在抵抗秦國大軍,韓國可謂不堪一擊。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的韓國,為何這麼弱小呢?對此,在地里位置、人口、疆域等客觀條件之外,接連輸掉三場大戰,是韓國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首先,對韓國接連輸掉的三場大戰,分別是宜陽之戰、伊闕之戰、陘城之戰。一方面,就宜陽之戰來說,發生於秦武王三年(前308)至秦武王四年(前307),也即戰國中期。彼時,秦國名將甘茂率軍在韓國的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一帶同韓國的軍隊展開較量。在宜陽之戰中,韓國的防守讓秦軍損兵折將。在秦軍信心發生動搖的背景下,秦國主將甘茂將個人的錢財用來賞賜給手下,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秦國大軍因此士氣大漲,所以一鼓作氣攻破了韓國的重鎮宜陽,並且斬殺了6萬韓國大軍。

對於宜陽之戰來說,讓韓國損失慘重,被迫入秦求和,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而韓國在面對秦國的進攻上,也失去了有利地防守位置。在宜陽之戰後,韓國又在伊闕之戰遭到重創。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伊闕之戰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大將白起率領了10萬多的兵馬。與此相對應的是,韓國、魏國、東周的聯軍則達到24萬人,在兵力佔據優勢。

不過,在伊闕之戰中,韓國和魏國因為存在互相觀望,也即都願意主動出擊。對此,白起利用了這一弱點,先是用少量兵力牽制住韓國大軍,以此迅速擊敗魏國大軍。在擊敗魏軍後,白起立馬揮師進攻韓國大軍。就這樣,魏國、韓國、東周的24萬大軍,幾乎被全部殲滅了。在伊闕之戰後,白起率領的秦國大軍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對於伊闕之戰來說,直接造成韓國精銳力量損失殆盡。在這之後,面對秦國的進攻,韓國只能夠步步退讓了。

最後,在伊闕之戰後,陘城之戰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佔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9座城邑的作戰。公元前264年,在秦昭襄王的命令下,白起再一次率軍進攻韓國。此戰,白起率軍攻佔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九座城邑。除了攻城略地外,白起在陘城之戰中斬殺了5萬韓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宜陽之戰、伊闕之戰、陘城之戰後,韓國的精銳力量基本上都被秦國消滅了。所以,公元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在俯首稱臣後,秦國於公元前230年正式發兵消滅韓國,並在基礎上陸續消滅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等諸侯國。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蜀漢兩大守城名將,:一個以百破萬,一個堅不可摧!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