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知網不斷漲價,源自學術機構不作為

知網不斷漲價,源自學術機構不作為

知網連年漲價、涉嫌壟斷 學術與商業該如何平衡?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2月18日)有媒體報道說,學術文章的集納和整合網站——知網因連年漲價且涉嫌壟斷的行為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介紹,知網始建於1999年,目前已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是人們使用頻次最高的檢索和下載學術資源的網站。

正是依仗這個地位,知網確定了自己的收費標準及其方式。幾天前,江蘇省蘇州市姑蘇法院判處了一起案件,判決知網設置的最低充值額限制規定於法無據,是無效的。判決顯示,2018年5月,蘇州大學一學生在知網下載一篇價格為7元的文獻,但購買程序中的多種充值方式都設置了最低充值金額(50元),購買單篇文章後餘額卻不便退還,只能繼續購買或付手續費才能退款。這就相當於變相強迫消費者繼續購買其他文章。姑蘇法院最終認定,知網設置的最低充值規定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應認定為無效。

上述報道還稱,中國各高校圖書館基本都是知網的客戶,因此,知網在學術資源市場上的佔有率排位居首。憑藉此,知網一直保持著60%左右的毛利率,並且據此而連年漲價,以致近年來已發生數起中國高校因不滿其不斷漲價行為而暫停續訂知網資源的事件,據說停止續訂的用戶中不乏北京大學等學術產品生產大家。

對此,有媒體發問,究竟是誰給了知網不斷上漲價格而不懼訂戶退訂和暫停續訂的底氣?毫無疑問,由上述知網在學術資源市場上的佔有率來看,其不斷上漲資源價格的底氣正是來自於其市場壟斷地位。那麼,又是什麼因素造成了知網的市場壟斷地位呢?這個答案,恐怕就要在對知網不斷上漲價格不滿的學術產品生產機構的身上找了。

學術資源的分享和共享,是現代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起碼機制之一。在現代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學術產品生產的基本架構和整合機制早已建設完成,並且根據現實變化而不斷調整和跟進。在這些地方,同一區域內具備相應條件的高校間,學生選課、圖書借閱、學術活動早已打破了校際限制,並且已經制度化。同樣,學術產品及其資源的分享和共享,則早已成為所有學術研究及其產品生產機構的共同目標以及實際作為。在這樣的機制下,由一家學術資源整合單位壟斷學術產品資源市場,進而依據這個市場壟斷地位隨意定價、漲價的行為實可謂天方夜譚。

從這個角度看,在學術研究及其產品生產單位在知識產品和資源的分享、共享和整合無所作為的情況下,知網整合學術資源的行為實際上是迎合了市場之需,對學術發展和學術產品繁榮也可謂善莫大焉。因此,致知網不僅壟斷而且壟斷地位益隆者,非知網一己之力所能為,而是眾多學術研究及其產品生產機構集體不作為所致。顯然,如果各高校間,尤其是如北京大學等學術產品生產大家聯起手來,在整合各自資源的基礎上,將學術產品及其相關資源互通共享,則將很快出現學術資源市場競爭的新態勢,將學術產品的壟斷價格向市場均衡價格迫近。

做到這一點,依現有條件已並非難事。實際上,在學術研究及其產品生產方面,一些基礎性的架構早應著手。比如,在一些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各高校間的網路互通早已實現。任何一個高校學生、教師或其他工作人員,只要擁有本校的網路用戶名及其登錄許可權,就可以在其他任一高校校區網路免費自動接入。中國高校的學術資源分享和共享,不妨由此做起。(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研究為2080年的北美城市尋找相似氣候
英媒:NASA局長宣布「殖民」月球計劃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