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現實生活中,睡覺大都講究怎麼舒服怎麼來,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睡姿不良會對身體器官帶來損害呢?

如果經常向左側睡,就比較不容易胃痛。而相反向右側睡覺,容易導致胃酸往食管回沖,嚴重時還會導致喉嚨酸痛、咳嗽、氣喘、胸部緊壓等問題。長期如此,還會導致食管癌。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側睡會影響食管與胃部的位置。當側睡右邊的時候胃部比食管還高,胃酸就容易迴流到食管。而側睡左邊時就不容易。除食管癌外,很多疾病都是由於睡眠姿勢不當而誘發或加重的。對於患有某種疾病的人而言,講究一下睡眠姿勢就很有必要。

心臟病:心臟代償功能尚好者,可向右側卧。若已出現心衰,可採用半卧位,以減輕呼吸困難,切忌左側卧或俯卧。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腦血栓:動脈硬化若採取側卧位睡姿,勢必加重血流障礙,宜改為仰卧睡姿。

肺部疾患:兩邊肺部都有病的人,最好是仰睡。如果左肺有病,適宜左側睡;右肺有病,則宜右側睡。

高血壓:高血壓患者特別是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睡姿應為半卧位或側卧位,可使用15厘米高的長方形寬大枕頭,使頭和肩部都枕上。

腰背痛:宜側卧睡,這樣可以使肌肉完全鬆弛,避免肌肉牽拉緊張、刺激或壓迫神經,引起或加重腰背痛。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中耳炎:膿液會灌滿患側耳道,為使膿液引流通暢,可採取患側卧位,以促使膿液排出。

膽石症:對於膽結石來說,膽絞疼是其中一種十分常見的癥狀。許多膽結石患者我相信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出現腹疼,或呈陣發性或成間斷性,讓人難以忍受。這就是膽絞疼在作怪。上海新科結石病專家馬磊主任介紹說。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膽結石患者不宜左側卧。因為膽囊位於上腹部,形如一隻小酒瓶。當人體向左側卧時,膽囊「瓶口」朝下方,「瓶底」朝上方。這樣,膽囊結石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落入「瓶頸部」而發生嵌頓,引起膽絞痛發作。因此應儘可能平卧或向右側睡。


保膽取石手術不可取

隨著生活水平改善、飲食結構調整、體檢逐漸普及等,膽囊結石在我國患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目前患病率為10%以上,成為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由於膽囊結石可引起腹脹、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癥狀,嚴重者誘發膽絞痛,並發膽管感染、梗阻性黃疸、胰腺炎等,且與膽管腫瘤亦密切相關,因此對其治療需要給予足夠重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有患者來信諮詢說:「我現在患膽結石,想做保膽取石手術,但聽人說膽囊有切口後,結石更容易複發,而且容易得膽囊息肉。請問真的是這樣嗎?還會不會有別的後遺症?」

專家答疑:膽結石分兩大類。一類是膽囊結石,另一類是膽管結石。從你的來信看,你患的應該是膽囊結石。

保膽取石手術可不可取?膽石症患者睡姿不當易引起膽絞痛發作!

一般的膽囊結石如沒有癥狀無須治療,但應觀察和隨診。如結石充滿膽囊,雖無明顯臨床癥狀,也應視為手術適應證。如果有膽絞痛等臨床癥狀和(或)存在併發症,就應及時考慮手術治療。首選方法是膽囊切除術,效果確切。另外,近年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廣泛開展,有傳統開腹手術所不具備的創口小、時程短、恢復快等優點。對於膽囊結石的治療,保膽取石術是一種基本已被淘汰的手術,不屬於根治性手術。理由是病人術後生活習慣依舊,內環境變化不大,膽囊生成結石的基礎仍舊存在,故膽石容易在膽囊內複發,且往往會造成再次手術的粘連,增加手術的難度。臨床上對暫不適宜接受膽囊切除術的高危人群可選用膽囊造口術作為減壓引流,待病情穩定後,仍然主張再行膽囊切除術。

主流的學術觀點是反對保膽取石的。保膽取石術後複發率很高,複發後再膽囊切除後就更為困難。因此保膽取石手術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大部分患有膽囊結石或息肉患者可以選擇保膽取石術,除非膽囊已經萎縮、已經沒有了功能、或者有惡變可能時只能選擇切除。

總之,建議首選膽囊切除術以作根治。結合術後適當的飲食控制、少量的膽結石用藥,可以有效避免複發。

請大家點擊右邊+關注我們,學習更多健康知識促健康

@頭條健康@頭條養生@頭條健康聯盟@湖南醫聊@藥師方健@護脾養胃林教授#健康過大年# #真相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康復之路 的精彩文章:

逆轉青春的長生不老葯?哈佛大學辛克萊宣傳自己生理年齡減少20歲
好消息:血液檢測可提前預防測出老年痴呆症!這樣活動減緩腦退化

TAG:糖尿病康復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