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中國的婚禮,目前記錄最早的、同時又最詳細的,是中國周朝時候的婚禮。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氣洋洋】

周朝時候的婚禮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婚禮,而且亦是中國正統的原生態婚禮。後世婚禮的演變,幾乎都是對於周朝婚禮的改革,總的趨勢當然是不斷的簡化,或者不斷的加入外來(文化和民族)元素,使之在不同朝代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之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周朝婚禮最重視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十分講究婚姻的禮儀!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中國傳統婚禮】

這個禮儀在一般情況是這樣發生的——

首先是所謂的「發起者行動」……

在得知了某個門當戶對的家族(家庭)有一名待字閨中的女子之後,男方必須成為主動行動的一方,當然就成為了婚姻的「發起者」所進行的「行動」。發起者必須率先找媒人去說親。這一點跟現代人所了解的近代中國人的做法完全一樣。換句話說,這是個傳統,它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了近現代,而在中國某些地區(特別是在比較落後的地區)直到現代仍然有這樣的做法。

簡單的說,男方成為主動的一方,這是締結婚姻關係的第一步,屬於傳統的做法。

這個傳統的做法被後人通俗的總結為四個字:媒人說親!

媒人說親在中國社會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近代中國,這種形式是中國最普遍的婚介形式;而在中國古代社會,這差不多算是婚姻必須具有的一個程序。這個程序只是到了當代社會才漸漸的發生了變化,演變到了當代的職業婚介所。這似乎可以算是人類的一種天然需求和消費。換句話說,舊式找媒人,新式找婚介。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中國傳統的媒人形象】

中國最早記錄婚介的文字,應該是在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之間。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首詩篇名曰《伐柯》,它雖然沒有《伐檀》的名氣大(沒進入中小學課本),但它卻記錄了中國古人的婚介情況和媒妁意識。其詩句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籩,音bian,一聲)」。這首詩的詩句譯成今天的白話,意思是:「要砍斧柄怎麼辦?沒有斧頭不成功!要娶妻子怎麼辦?沒有媒人行不通!砍斧柄呀砍斧柄,模子就在你面前。我看那位好姑娘,料理宴席挺熟練……」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浪漫美好的詩經】

顯然,這首詩是描寫一位男子看上一位姑娘,希望有媒人來成全他和她的婚事。

看到一位中意的姑娘,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媒人。這跟今天的思維方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現代的人看見中意的願意與其婚配的女孩,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是立即想到的是去「追」,絕不可能首先去想找另外一個人,即找一個中介的媒人!這說明社會環境、習慣、約束力以及思維方式等等,在中國的現代和古代已經完全的不一樣了。

周代社會,媒人說親,應該是人們生存的一種道德規範和輿論氛圍。

雖然,會有少數人破壞;但是,它約束著多數人;破壞者也會受到輿論和道德的譴責,屬於名不正、言不順。生在戰國的孟子說過:「如果不經過父母的許可和媒人的介紹,便鑽洞扒縫、互相偷看,甚至爬過牆去進行幽會,那麼父母和社會上的人都會瞧不起他。」(原文: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見《孟子﹡滕文公下》)。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亞聖孟子】

據文獻《周禮》的介紹,在周代,已經有了專門的主管婚姻的官員「媒氏」,他們的職責有點像今天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所,是「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呵呵,古人亦管得還挺細緻的,國家相關機構照樣會對人們的婚姻起到月老的作用。

所以說,男方請媒人率先去女方家說親,成為周代正統婚姻禮儀第一步!

那麼,媒人上門,有沒有什麼相應的禮儀呢?

或者說,媒人有什麼規範的言行沒有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

深問:是什麼?

深答:媒人上門說親必須持有——聘禮!

這一點規矩,在形式上從古到今基本一樣,瞧上去是繼承了傳統。

但是,周朝和後世,是有一個重大的區別!

什麼重大區別?

重大的區別就是:周朝要求的聘禮只是象徵性的!

而且,聘禮有個統一模式:由男方請媒人抱著一隻活雁去到女方家提親。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雁】

這樣的做法有個名稱,叫做「納采」(第一步)。

其意思是:納其採擇其禮。

當代,有不少人雖保留納采舊習,但已將「活雁」演變成粉紅色鈔票了!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現代納采】

周代的古人為什麼要讓媒人給女方家送活雁呢?

原來,雁的含義在那時有兩個:一是雁是候鳥,南來北往,往來有信,象徵媒人是有信譽的;二是表示提親男子驃勇,是值得信賴的(他能夠捕捉到活雁能夠證明到這一點)。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對於後世聘禮送錢有什麼說法嗎?當然也有,據說「錢」的含義是男方補償給女方父母養育女兒的費用。所以,古今觀念,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由精神「進化」為物質的了!

媒人說親,除送活雁之外,還必須要有嚴格的、繁瑣的具體的程序禮節。

這個就跟後世和現代完全的不同了。

接下來的禮儀是——

男家提親的人有一個專用名詞,不叫「媒人」,而是被稱作「使者」。由使者獻上用雁做的禮品的時候,並不是走進門隨便交給女方的父母。必須要有正規的儀式。婚禮從提親的這一刻起,就必須遵守嚴格的規矩,這就是婚姻的禮儀。

這個時候,接受彩禮的應該是待字閨中女子的父親,由他來接受納彩之禮(如果父親不在了,就要其他的男性長輩,跟父親輩分的,或者是大哥等)。父親先是要在室(戶)的西邊設上神座。這個方位是有講究的,從敬神的角度講,西首為最尊。所以,方位上是不能夠錯的。席的右邊放著桌几,作為供神的憑依,上面的擺放也是有講究的。

順便說一句,男方派來提親的使者,衣著上得有講究,身穿入廟時穿的玄端服。

當男方的使者到達女方家門前的時候,先於女方父親迎出去的,應該是女方家搞接待工作的一個人員,被稱作「擯者」(與使者對應)。女方的擯者待男方的使者到達女方家大門外,第一個動作是必須堵在門口,不能夠立即放使者進屋,而且,還要明知故問的向對方發問道:「請問,您是為何事而來呀?」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使者與擯者】

使者在門外,態度和藹但不失莊重的、且像背台詞那樣把來由說一遍……

女方的「擯者」這才轉身往屋(院)里去通報女方家長輩。

這個時候,女方家的主人(父輩)就登場了。女方家的長輩,他身上的衣服有講究,必須是與來賓服飾一個樣的。他(她)來到門外迎接,首先得向使者(男方的來賓)拜兩拜。

此時,男方的來賓(使者)不能夠答拜,通俗的說,就是不能夠還禮!

難道說,男方的媒人(使者)他(她)難道要尊貴些么?

非也!

此時使者舉動的含義是表示:我(使者)不敢以男方主人自居的一種謙虛。

使者謙虛的意思是:我不是真正的主人,所以沒有資格還禮。

女方家的主人拜後作揖,才能夠將使者請進門。使者不還禮而進門。

進入院門走到廟門前(當時的規矩,每家都有祭拜祖宗的地方),主賓這才相互作揖,然後一起往裡走。途中,主人一方接待的人要三次作揖。當走到院子裡面正堂屋的台階下,主賓雙方因為登階,必須進行三次的互相謙讓:「您請!」「不,您請!」「還是您請!」「不,您是客人您請」……至少得有一來一往的六句話。最後,主人導引來賓登上台階,自己面向西站立;使者登上台階後,在堂內楣下的地方站立,面向東。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禮儀講究對等原則:禮尚往來】

此時,主賓雙方正好面對面的站立。

於是,使者致辭,代表男方致求婚的辭令。

主人面朝北拜兩次,然後在堂上兩楹之間,面向南接受來賓使者的辭令。

來賓致辭完畢,走下西階,出廟門。

主人走下台階,將雁交給家臣中的長者。

「納采」的議程才算全部完成。

……(這個程序只是婚禮最初的必須程序)

其次,在提親之後,就是「問名」的程序了(第二步)。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問名】10

如果誰跟咱抬杠的話,可以指責說:媒人去提親,還有不知道女方姓氏的么?所以,要特別說明,所謂問名不是真的去問名字。雖然古代女子沒有正經的名字,但閨名總是會有的;只不過,問名並不是問待嫁女子的閨名(媒人在事先應該都打聽好了的)。其實,即便媒人不知道女子的閨名,也不會在這個程序中詢問閨名。為什麼?因為這不是「問名」這個環節的內容。問名,主要內容是跟血緣有關的「姓氏」。在周代,同姓是不可以結婚的,這跟今天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按說,這個姓氏在納采前已經打聽好了的,此時的問名主要是走一個程序。

還要說明一點,這裡要說明的「姓氏」,是跟血緣相關的姓氏。比如,問清楚將要婚配的女子是否主人家的親生女,或者是收養的外姓女等等;並且,還會了解其在家族中的其他的相關信息。問名的主要目的,一是用以避免同姓結婚,二是以此更熟悉女方的家庭、家族情況,以便今後的往來、迎送符合禮節、少出或不出差錯(而且,這樣的儀式中的詢問和回答,屬於正式的,之前的打聽只能夠算的初步了解,此時有核實的意思)。

在周代即便是買妾,都是要問清楚對方姓氏,絕不能夠同血緣同族同姓結婚。

如果有人跟咱抬杠:被買的女孩不知道自己的姓氏,買家要不要?

呵呵,這個難不倒古人,他們自有解決的辦法——占卜,由神說了算!

問名之後,由男方的主人請巫師占卜來判斷這件婚事在神那裡算什麼級別。吉,還是大吉、小吉。或者是不吉?只有獲得了吉兆,才能夠由男方派出的媒人再一次的帶上活雁,到女方家去,通告獲得吉兆的佳音。沒有獲得吉兆的,想來婚姻就不會成功了。

這道程序也有個專用名詞,稱為「納吉」(第三步)。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納吉(示意圖)】11

記載這個程序的,仍然是《詩經》。詩中寫到確定了良媒之後,姑娘的心思是「龜甲蓍草你去占,卦沒凶兆求神幫。拉著你的車子來,把我嫁妝往上裝」。(原文: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見《詩經·氓》)

到了這個程序上,就要有「物質」出現了:送定婚禮到女方家去!

不過,禮物有相對固定模式:1、兩種顏色的帛各5匹,2、鹿皮兩張。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在《詩經·野有死麇》(麇,jun,一聲)中,有這樣的詩句:「林中砍下樸樕(su,四聲)燒,打死小鹿在荒郊。白茅捆紮當禮物,如玉姑娘接受了」(原文: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詩句之中,為什麼要強調打死的鹿呢,古人並不認為不吉利,而是暗指那是用著婚姻的禮物,是非常喜慶的。這可能就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與現代人不一致的表現吧。

婚姻中的這一程序禮節的名稱,叫做「納徵」(第四步)。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納徵】

納徵之後是「請期」(第五步)。

【請期(示意圖)】13

請期之後是「親迎」(第六步)。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中國周代的婚禮,即中國最早的婚禮,整個婚娶過程就是「六大程序」。必須一個程序一個程序的完成,才算是遵守了婚禮的禮法。而每個程序都有十分繁瑣的禮節儀式,跟前面細說到得「納采」的內容有異有同,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細說了。

最後的迎親(實際上叫「親迎」,後世人給修改了),就由新郎官出面親自前往女家迎接了。之前都沒他什麼事兒。親迎的程序這跟後世沒有什麼大的區別,跟現代也差不多是一模一樣的了,只是具體的禮儀過程完全不同,非常的繁瑣,所以,後來被修改得簡化了。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現代的迎親跟周代相比,還有一點區別非常的大,那就是時間節點!

周代選擇的結婚的婚禮舉行的時間,不似現代。現代的北京人結婚(有不少地方的人亦如此),據說非常忌諱下午或者晚上舉行婚禮,想當然的認為婚禮必須安排在中午(12點)以前才吉利;所以,拜堂前的酒席都是訂中午的,沒有訂晚上酒席的(如果有,據說也是二婚的酒席)。

不知道這個規矩在歷史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要說最講究禮儀的周代的婚禮,它舉行的時間其實都不在上午和中午。

那是在什麼時辰?

正確答案是——黃昏!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黃昏】

為什麼?

古人認為,黃昏為陰陽交接之時,此時結婚方才大吉大利!

中國古代婚禮起源於哪個朝代,古人舉行婚禮時辰是上午還是傍晚?

【拜堂時辰】17

所以,古人娶妻稱「昏」(後來才發展成「婚」)。這個「昏」,就是「黃昏結婚」的意思。現代人將它完全顛倒,還自以為是的將結婚儀式舉行的時辰選在了中午之前的「良辰」呢!(呵呵,怪不得現在離婚的多,原來是時辰不對,擅移古人大吉大利的時間節點了?哈哈,說笑了……)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懸疑大師/文(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狼文史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魏晉十大名士的人生結局,不管如何放蕩終究還是需食人間煙火
《西遊記》中被黑化佛家大神,縱容坐騎兩次下界作惡且氣量狹小

TAG:夜狼文史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