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做人,用對「兩顆心」,方能「出人頭地」

做人,用對「兩顆心」,方能「出人頭地」

大多數人都不希望自己淪為平庸,淪為綠葉,淪為可有可無之人。誰不想當紅花?誰又那麼甘心當綠葉?誰從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個最普通的凡人?可現實就是那麼殘酷,就像李清照的名句:綠肥紅瘦。

畢竟「紅花」是少的,「綠葉」是多的。我們這些「綠葉」怎樣才能「活得精彩、活出自我」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出人頭地」呢?喜哥覺得未必只能用錢、用權去衡量;只要是你在某方面、某行業具備超出同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或者你的修養和學識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均可稱之為「出人頭地」。

那麼,「出人頭地」之前,應該具備哪些品質呢?也可以說應該具備哪些對人對己的態度呢?喜哥讀《圍爐夜話》,讀到第159則,王永彬先生所言回答了以上兩個問題。喜哥把這則內容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做人,用對「兩顆心」,方能「出人頭地」。

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


一、做人要有一顆「求備之心」,一意用在對己修身,一意不可用在對待他人。

所謂「求備之心」,就是求全責備,盡量完善某事、某人,要做就儘可能地做到最好。

對待自己修身養性,當然是要求全責備,儘可能地完善自我,盡量使自己的修養和處世達到最好的水平。如此,方能心思豁達,深謀遠慮,堅韌不拔;在社會競爭中擁有相對的優勢,達到「出人頭地」自然也就是順水行舟的事。

對待他人,不可求全責備,也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人與人的修養、知識水平、追求目標、所處環境不同,別人不可能和你的思路一致。如果對別人要求過高、過多、過嚴,不僅不能達到你的目的,反而會激起別人的逆反心理,落下你吹毛求疵、不可接近的形象。待人寬厚一點,才是建立你有效人脈的王道。


二、做人要有一顆「知足之心」,一意用在對己適應環境,一意不可用在自己對知識之追求。

所謂「知足之心」,就是對待所處的狀態,經常有一個滿足的心理。

對待自己適應環境,要保持一顆知足之心。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好,內心當然是不知足的,也不應該知足;但畢竟改變所處的環境是需要時間的,所以保持一個好心態、保持暫時的知足,才能更為有效地改變所處的環境。所謂「知足常樂」,強調的是心態要好,而不是滿足現狀、裹足不前。

對待知識的追求和技能的學習上,不可有滿足的心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哪天你停止了學習,你必定不會進步,甚至有可能後退。達爾文老先生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就是一種學習,不適應、不學習,就要被大浪淘沙。

今天喜哥所說的「用對兩顆心」,其實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詳細闡釋,只是更形象點罷了。道理雖說簡單,以人的劣根性、惰性來說,做到「用對兩顆心」卻不是那麼容易。如果你能堅持、強迫自己做到,「出人頭地」相信也不是什麼難事。做人就得對自己狠點,要不生活就會狠狠地對你,您說呢?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文多見 的精彩文章:

做人,吃得下兩個「虧」,方能得一身「福」

TAG:喜文多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