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父母是最大的幫凶!

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父母是最大的幫凶!

文|CC爸媽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帶孩子打招呼的場面隨處可見:

「這是阿姨,你記不記得阿姨上次來我們家玩來著?」

「快叫姨奶奶,經常給你做小麵包吃你不記得了嗎?」

「來,大家輪流祝長輩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面對一群親戚,自來熟的小朋友,會乖乖的,逗趣的,一一仰著頭打招呼;但也有些孩子會不說話,後退兩步往媽媽身後躲。

隨後這些「表現欠佳」的孩子就會遭到各種吐槽:

「這孩子也太內向、太害羞了,還是大城市來的呢!」

「這孩子真是太膽小了,村裡的娃平時世面見得少果然是不行!」

。。。。。。

神奇的是,即便明明相悖的觀點,「評論家」也能一樣的指責,總之,就是要找理由評判一番。

有些長輩見自家娃「表現不如人意,掃了大家的興」,連忙替娃辯解:

「這孩子就這樣,就是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

「平時見了熟悉的人,也不愛說話。」

更有恨鐵不成鋼者,當著眾親戚的面一通指責:

「你怎麼不懂事呢,平時都是怎麼教你的!」

「真是的,扭扭捏捏,像什麼樣子!」

「打個招呼怎麼了?說句話又不會少塊肉!」

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父母是最大的幫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每年、甚至每天都會有相似的劇情,孩子彷彿是我們的面子,他們的表現代表著我們養育的成敗。

那些外向的孩子:積極自信、樂觀開朗、總是人群中的焦點,成了萬眾矚目的優等生;

而那些內向的孩子:不喜主動、慢熱害羞、默默淪為了襯托背景,成了次等公民。

內向不知不覺成了缺點,內向的孩子,自然也會受到來自大眾的更多挑剔。

如果說以上來自外界的評價與標籤,是劃在內向孩子心口上的刀;

那麼父母的態度,才是整個事件的重點,你可能成為灑在傷口上的鹽;你也可以成為敷在傷口上的葯。

如何把傷口上的鹽,變成療傷的葯?

第一步:就是認同

做父母,有時候是需要一些「盲目」的。

每個父母都應當認同孩子天生的氣質,如果這與你的理念相悖,那不是孩子的問題,是你應該改變你的理念。

有些爸媽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內向的人,他們會覺得有點遺憾,甚至難過。

很多外向性格的媽,都不能理解內向性格的娃,他們希望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或者大眾喜歡的樣子。

即便看過再多「內向的孩子自有它的優勢」也不能真心認同,他們還是希望孩子八面玲瓏,人見人誇。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說服自己,你以為,孩子感受不到嗎?

所以,認同內向孩子的優勢,是第一步:外向的人生神采飛揚,內向的人生別具一格!

CC幼兒園有一個小女孩文文,人如其名,長得文靜秀氣,但是她媽媽總覺得她很「內向」。

文文媽媽每次送孩子上幼兒園,都會嘮叨「我這孩子不愛說話,天天就知道靜靜的坐在那裡,真是愁死了……」

其他的家長開解她、老師寬慰她,但是文文媽媽根本聽不進去,還給文文報了一個主持人興趣班,每次上課之前,文文都很是不願意。

在某次的幼兒園家長會上,老師評價說:

「在所有的《媽媽》的繪畫作業中,文文的作品最讓我震驚!文文畫出的媽媽,竟然完美的畫出了媽媽立體的五官,只有能靜的下心來觀察事物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後來,文文媽媽終於釋然,選擇尊重孩子的選擇

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父母是最大的幫凶!

雖然外向的人更善於利用外界資源來輔助自己,但是內向的人有更持久的專註力和耐力,各有優勢,只要能夠順應自己的特點,任何一種人格特質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內向不是問題,內向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才是問題!

孩子最早的自我評價其實都是來源於父母,如果你總是要求他擰巴的活,那他也會變成一個擰巴的人,自卑、衝突、心理障礙,一切都會發生的自然而然。

第二步: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

在家跟我媽聊天的時候聽說過,有一個小女孩梅梅是我遠方表姐家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成了大家口中所說的「留守兒童」。

熱情好客的奶奶每次家裡來了客人,都會把她推到前面讓她喊叔叔好,阿姨好,但是梅梅總是不愛說話。

每到這時,奶奶總會著急的推她的手臂,不停地說:「說話呀,你這孩子怎麼這麼內向呢?太沒禮貌了!」

奶奶一直持續重複同樣的舉動和指責,見人就逼她打招呼,奶奶說她膽小,別人也說她膽小。

後來更是發展到一看到陌生人,她就往奶奶身後藏,看到街上的人都覺得害怕,想躲起來。

每一次被貼上「內向膽小」的標籤,梅梅的心裡都很羞愧和挫敗。

連她自己內心深處都在否認自己的社交能力,所以才導致每次遇到人就會躲起來。

逼著孩子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在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的時候當眾說孩子不禮貌,不懂事,膽小,甚至貼上內向的標籤,這種場景時時處處都在上演。

所以,作為看護人,我們首先要保護自己的孩子,拒絕給孩子貼標籤,當收到來自外界的標籤時,還要學會幫孩子摘標籤。

比如:

今天那位叔叔說你太害羞,但媽媽知道你只是跟他不熟,對不熟悉的人,不太想說話是正常的。

今天飯桌上其他小朋友祝大人們新年快樂了,你不想說,不是那個爺爺說的「因為膽小」,也許你只是有點緊張,媽媽在很多人面前講話也會有點緊張,不過如果多試幾次,就會好一些,下次我們可以再試試,不成功也沒關係,我們還有很多機會。

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父母是最大的幫凶!

從思維特點上來看,內向型和外向型根本是完全不同的腦迴路,內向型的人腦神經迴路通常比較長。

內向型人的自我對話其實非常多,他們腦中有很多想法——但是他們不會說出來。

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父母是最大的幫凶!

而且拋開性格問題,說到孩子不願跟別人打招呼的原因,有太多種了。

可能是他到了「認生期」,即心理學上提到的陌生人焦慮,一般1-3歲之間。

這個時期的孩子看到陌生人時,會意識到這個人和家人是不同的,於是會不自覺地害怕陌生人給自己帶來傷害,會通過躲閃或哭鬧的方式來尋求家人的保護。

強行讓處於認生期的孩子跟陌生人接觸,反而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中。

有些孩子不和陌生人說話,其實是在下意識的規避風險。

《拜託了媽媽》針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採訪。

很多孩子說:「我又不認識他,幹嘛要和他說話……」

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父母是最大的幫凶!

第三步:鼓勵孩子向前一步

內向性格的孩子有很多優點,但在面對社交問題的時候,雖然不需要強迫孩子打招呼,但是作為父母,也有責任幫助孩子掌握見面問好基本的社交禮儀。

☆如果他見人不打招呼,請別發火,也別教訓他。

如果孩子不願意主動,爸爸媽媽也可以起表率作用。

跟孩子站在一條線上,以孩子的口吻幫他完成他不敢或不願獨立完成的事。

比如:

  • 我們一起跟舅爺爺打招呼好不好?
  • 跟媽媽一起謝謝鄰居阿姨送你的禮物吧!
  • 我們一起說,祝爺爺奶奶們身體健康吧!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去體會和嘗試,一旦他做到,就提醒他去發現他做到了一開始覺得害怕的事情,讓孩子對這一變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自我激勵的情緒。

☆如果他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請彆強迫他。

對於內心的寶寶,新的朋友和環境更容易讓他焦慮,所以不要期待孩子在某個活動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地打成一片。

應當循序漸進地向孩子介紹新朋友和新環境。或者允許孩子先觀察,然後鼓勵他嘗試,另外,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講,固定的玩伴也很重要。

☆如果他不願意跟您說話,請別傷心。

內向的孩子通常不喜歡索取,也不願意主動求助,所以需要父母更細心的去觀察孩子的需求,適當的時候給予幫助。

其他時候,就請安靜地陪在他身邊,溫柔的等待吧,他會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和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談錢的時候,別跟我談感情」
媽媽們,其實你不必那麼逞強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