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葯治不如食治好

葯治不如食治好

中藥的絕大部分是天然藥物,而且植物葯占多數。植物中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種非常多。這些食物同時具有滋補、調養身體和治療疾病等多種作用。

早在周代,王宮裡就有「食醫」這樣的專職人員,他們負責最高統治者的飲食調配和烹飪。由於這方面的知識日積月累,有人便把它們記載下來,形成了不少講食物治病和補養身體的書籍——《食經》。最早的一部食經,名叫《神農食禁》,一共有七卷。可惜這部書早就失傳了。後來出現了幾十部這方面的書,但到了今天,也幾乎全部散失了。

葯治不如食治好

葯治不如食治好

孟詵的老師孫思邈曾經說過,人生病應先用食治,當食物治療效果不好時,再用藥治。孟詵從老師那裡,學到了不少食物治病和養生的經驗。

孟詵是汝州梁(今河南梁縣)人,生於唐武德四年(621),在開元元年(713)去世,活了93歲。他的高壽與講究食物養生是分不開的。

他是進士出身,但從小喜歡醫學。唐垂拱初年,曾任「鳳閣舍人」之職。有一次,他在鳳閣侍郎劉禕之的家裡,看到武則天賜給劉禕之的一塊金。孟詵說:「這是葯金,如果放火里燒,將發出彩色的煙霧。」劉禕之不相信,放火上一試,果然像孟詵所說的,是一塊用藥物煉製的假金。這件事,傳到了武則天的耳朵里,武則天很不高興,便把孟詵貶徙到台州(今浙江臨海)當司馬(郡的副職)去了。

後來,他又被提升為春官侍郎。侍郎是中書、門下二省以及尚書省下面所屬各個部的副長官,地位比較高。睿宗李旦當藩王的時候,孟詵擔任侍讀。不久,他出任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並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刺史是一個州的長官,地位也不低。

唐神龍初年(705),孟詵回到了伊陽山(今河南西部),專心致志從事醫藥和養生。這時,他年事已高,但身體很好。孟詵曾經對親屬說:「要保養身體,必須經常保持『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

睿宗即位以後,將孟詵召到京都,準備起用他。孟詵多次推辭,說自己老了,不願意再做官。景雲二年(711)皇帝特別優待他,賜給他許多綢緞,還向地方官下命令,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按時贈送給他羊、酒、粥。

葯治不如食治好

據《舊唐書》記載孟詵寫過《補養方》和《必效方》各三卷,而沒有《食療本草》這部書。但《新唐書》卻載有孟詵著《食療本草》三卷。有人推測,孟詵當初寫這部書時,書名叫《補養方》。比他稍晚的同時代人張鼎,對這部書進行補充時,因它的內容和書寫的體例,不像方書,倒與本草書有些相類似,因此便改名為《食療本草》。孟詵原書有138條,張鼎增補了89條,合計227條,每一條一般記載一種食物。 《食療本草》原書早已失傳。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竊取了敦煌石室文物300餘件,《食療本草》殘卷就是其中之一,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食療本草》殘卷是殘存捲軸的片斷,每行20個字左右,文本用黑筆書寫,中間摻雜紅字、紅點。共記載了26種食物,從石榴起到芋為止。其中有木瓜、胡桃、軟棗、甜瓜、冬瓜、蓮子、羊(楊)梅、藕等。開頭的石榴和末尾的芋,文字都已殘缺不全。殘卷背面有「長興五年」幾個字。「長興」是五代十國時後唐明宗的年號,距離孟詵去世時只有200多年。可見,這是一份十分珍貴的古代食療文獻。

日本中尾萬三博士曾經參照《證類本草》《醫心方》中收載的《食療本草》遺文,以及敦煌發現的《食療本草》殘卷,進行了考證和研究,合編成《食療本草》一書,共有241條。 孟詵的《食療本草》,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書。它不僅記載了食物的治病補養作用,對食物的加工、烹調也有扼要的說明。

選自《杏林漫步曲》

作者:趙友琴

葯治不如食治好

秋楓木 半夏 忘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變廢為寶,妙用冬瓜子
桃符屠蘇賀新春(二)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