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突厥輕視唐朝,被李靖大軍徹底消滅,李世民也贏得了天可汗稱號

東突厥輕視唐朝,被李靖大軍徹底消滅,李世民也贏得了天可汗稱號

文/傅華軒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後來由於隋朝的離間,突厥分解為西突厥和東突厥。

大唐貞觀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大唐王朝經過李世民的治理,國家安定, 國力恢復。開始緩過手來,對付周邊不安分的部落。

第一個被唐朝征服的對手,就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東突厥。

從南北朝時起,東突厥就是歷代中原王朝最強大的敵人。到隋朝後期,東突厥在始畢可汗執政時期臻於全盛。其時,中原動蕩,天下分崩,東突厥的百萬鐵騎屢屢伺機入寇,其兵鋒所到之處,生靈塗炭。隋朝境內那些亂世中的草頭王們,也紛紛依附在東突厥之下,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竇建德、王世充、高開道等人,"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通典》卷一九七)。就連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時,也不得不為了藉助東突厥的力量,與其搞好關係。

唐帝國建立之後, 最讓李世民感到恥辱的一次,就是武德九年的渭水之盟。

那一次,李世民剛剛登基,政局未穩,頡(jie)利可汗就親率十多萬鐵騎直逼長安。李世民無可奈地與之講和,被迫犧牲了府庫中的大量金帛,與頡利簽訂了城下之盟,才換取了暫時的和平。

曾經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的李世民斷然沒有想到,自己剛當上皇帝就被突厥人要挾了一把,受了一會窩囊氣。

從此,李世民每時每刻都在等待著雪洗前恥、根除外患的那一天。

這一天很快就到來了。

從貞觀元年起,曾經不可一世的東突厥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從鼎盛走向了衰落。

一方面,頡利可汗寵信佞臣,導致政局大亂,原本臣屬於東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北方諸部相率反叛;另一方面,東突厥境內又遭遇了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其國大雪,平地數尺,羊馬皆死,人大飢"(《舊唐書·突厥傳》)。如此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的巨大困境使東突厥很快露出了亡國之兆。

此外,東突厥王室又產生了嚴重的分裂,一個國家也好,一個部族也好,就怕鬧家亂。

這個致命的分裂源於頡利可汗與突利小可汗的叔侄反目,你瞧瞧,爺倆幹起來了。

叔叔頡利千方百計收拾侄子突利,突利意識到頡利這是在溫水煮青蛙,遲早會被弄死,所以他決不能坐以待斃。

危急之中,突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當年在豳州五隴阪與他"約為兄弟"的秦王、如今的大唐天子李世民。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四月,突利向李世民呈上密表,請求歸降。頡利很快就得到消息,頓時勃然大怒,立即發兵進攻突利。

突利急忙遣使向唐朝求援,李世民問策於群臣。滿朝文武都認為對付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應該立即採取行動。時任兵部尚書的杜如晦更是強烈主張,應趁突厥內亂而將其一舉蕩平,否則將後悔無及。

然而,李世民最終還是沒有大舉出兵。

因為他知道,以唐朝當時的國力,還不足以發動一場平定東突厥的大規模戰爭。

可他也知道,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削弱東突厥的機會。

所以,李世民絕不會無所作為。

他派遣秦武通率兵接應突利,然後又開始逐個收拾突厥周圍的小部落。

收拾完了突厥的周邊附屬,李世民意識到征服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遂於貞觀三年八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北伐統帥,就是北伐遠征大軍的總司令。

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遠征軍集結完畢,各路將領多為當世名將。李世民命大軍兵分六路:以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瑾為副總管,出定襄道(也就是東突厥的老巢),為一路;并州都督李世勣、右武衛將軍丘行恭出通漢道,為二路;左武衛大將軍柴紹出金河道,為三路;幽州都督衛孝節出恆安道,為四路;靈州大都督薛萬徹出暢武道,為五路;任城王李道宗出大同道,為六路。六路大軍共計十餘萬人,從各個方向大舉進攻東突厥。其中,擔任正面攻擊的主力部隊是李靖與李世勣的部隊。

六路大軍就像六支寒光閃閃的利劍同時刺向塞外。這一次,唐帝國傾盡精銳,志在必得。

十一月二十八日,任城王李道宗首戰告捷,在靈州(今寧夏靈武市)擊敗東突厥的邊境部隊。

十二月初二,突利小可汗逃離東突厥汗國,抵達長安朝見大唐天子李世民。

李世民不無自豪地對侍臣說:"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常痛心。今單于稽顙(叩首),庶幾可雪前恥。"(《資治通鑒》卷一九三)

同月下旬,東突厥的重要將領阿史那郁射也率部來降。

突利是東突厥的二號人物,阿史那郁射是頡利的心腹大將,他們的投誠意味著頡利己經眾叛親離,徹底變成了孤家寡人。

貞觀四年正月。唐帝國北部邊境,地凍天寒,朔風怒吼。一支矯健的軍隊正頂著漫天飛雪從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出發,以急行軍的速度向北飛奔。

一馬當先的人就是李靖。總司令衝鋒在前,士兵們的勇氣可想而知!

儘管這一年李靖已經年屆六旬,是老將了,可他躍馬揚鞭的身影卻依然和年輕人一樣雄健。

緊跟在李靖身後的,是他從北伐大軍中親自挑選出來的三千精銳騎兵。這三千鐵騎要跟隨李靖執行一項特殊任務,目標就是頡利可汗的王庭——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出其不意地突襲,擒賊先擒王!

突襲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抵惡陽嶺(和林格爾縣南),出其不意地殲滅了這裡的突厥守軍。稍事休整之後,李靖命令部隊連夜開拔,直指定襄。

誰能想到,在這大雪紛飛、月黑風高的隆冬深夜裡,大唐最精銳的一支鐵騎居然會孤軍深入,像一柄鋼刀一樣直插東突厥汗國的心臟?

此時此刻,頡利正在他那溫暖如春的可汗大帳中烤肉飲酒。儘管他早已獲悉唐朝出兵的消息,可頡利並不十分擔心。 因為邊境線上到處都有重兵布防,唐軍北上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況且時值嚴冬,越往北天氣越冷,唐軍無論是行軍作戰還是後勤補給都將遭遇重重困難,要想在短時間內打到他的突厥王庭,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周遭萬籟俱寂,除了帳外的巡邏兵踏雪而過的腳步聲,天地間什麼動靜也沒有。搖曳的燭光下,頡利醉意朦朧,睡眼惺忪。

突然,震耳欲聾的喊殺聲衝破雲霄。

俄而,頡利以為自己是在做夢。

可他馬上就清醒了。

是唐軍從天而降了。

頡利一個箭步衝出大帳的時候,看見整座王庭已經陷入了一片火海,到處都是砍殺聲和哀號聲。

不管唐軍到底來了多少人馬,此刻的頡利已無心戀戰了。

他心裡只有一個字——逃!

當夜,頡利帶著部眾逃出王庭,一路上恍如驚弓之鳥,頭也不回地朝著陰山方向拚命狂奔。

此戰,唐軍出奇制勝,一舉攻佔了東突厥老巢定襄。

這是中國戰爭史上又一個長途奔襲、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大唐名將李靖在自己輝煌的軍事生涯中又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捷報傳至長安,李世民大喜過望。當年的渭水之恥一朝冰釋。美貌不減當年的隋煬帝的皇后蕭皇后 ,也被救了回來。

定襄的陷落對於東突厥頡利可汗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此役之敗,使頡利不僅丟掉了王庭,更丟掉了突厥軍民最後的一點士氣和人心。

頡利絕對沒有料到唐軍會對定襄發動突襲。在逃往陰山的路上,他一定對此百思不解。

可他更加沒有料到的是:另一支唐軍居然又守候在他的逃亡路上。

這就是李世勣。按照李靖事先的戰略部署,在他奔襲定襄的同時,另一支唐軍主力李世勣部也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市)出發,繞道進抵頡利逃往陰山山區的必經之路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在那裡給頡利張開了一個大口袋。

二月初八,當頡利逃至白道時,鑽入了大口袋,唐軍突然從四面八方殺出,而李靖的追兵又迅速追來,對其形成了合圍之勢。突厥軍隊一日數驚,士氣降到了最低點。但是突厥人畢竟驍勇善戰,在扔下無數具屍體之後,殘部硬是擁著頡利可汗殺開一條血路,倉皇逃進了陰山。

頡利一口氣跑到了陰山以北的磧口(今內蒙古四子王旗西北),沒有力氣再往前跑,只好暫時在此設立牙帳。驚魂甫定,頡利急忙派遣心腹執失思力快馬疾馳前往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謝罪,願意舉國投降,並承諾由頡利可汗親自入朝。

李世民很清楚,這只是頡利的緩兵之計,此時如果不乘勝將東突厥一舉擊潰,頡利就會逃亡漠北,日後也必定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於是李世民一邊命鴻臚卿唐儉前去與頡利談判,實際上是穩住他,一邊密令李靖繼續進兵,不讓頡利有絲毫喘息之機。

李靖與李世勣會師之後,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作戰方案。

他們很快就得出了一致結論:"頡利雖然兵敗,但殘部仍有數萬之眾。如果他們穿越大漠,與漠北的鐵勒九姓會合,到時路途遙遠,又為大漠所阻,唐軍勢必無法深入追擊。現在唐朝特使唐儉正在磧口與頡利談判,突厥人肯定會放鬆警戒。如果我們出動一萬名精銳騎兵,攜帶二十日口糧,從白道出發,奇襲突厥牙帳,必然可以生擒頡利。"

副帥張公謹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皇上已經下詔接受了突厥人的投降,特使唐儉仍在突厥大營中,怎麼能在這個時候發動攻擊?"

李靖斬釘截鐵地答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機不可失。當年韓信大破齊國,便是抓住了戰機。如果能以此一戰擊破突厥,犧牲一個唐儉,也是無奈之舉。"

這就是名將之所以是名將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不但要比普通將領更有謀略、更有膽識、更有決斷力,而且絕對要比普通將領更為冷酷無情。

在李靖看來,犧牲一顆唐儉的人頭,換取對突戰爭的最終勝利,這絕對值得。

是日深夜,李靖率部先行,李世勣隨後跟進。大軍進入陰山,遇到東突厥的殿後部隊一千餘帳,唐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其悉數擒獲。李靖命這些人當嚮導,大軍繼續向縱深挺進。

他再次犯了麻痹輕敵的大錯。

當唐朝特使唐儉一行來到磧口時,頡利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

他一陣竊喜,同時暗暗打定了主意,權且跟唐朝虛與委蛇,詐降稱臣,伺機返回漠北,養精蓄銳,等到來年秋高馬肥之時,再南下報仇。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頡利的如意算盤打得嘩嘩響。

可令人遺憾的是,他這輩子再也沒這機會了。此時,唐軍前鋒蘇定方率領的兩百輕騎,已經在大霧的掩護下悄悄逼近了突厥大營。

直到唐軍摸到了距離頡利大帳只有幾里地的時候,突厥哨兵才偵察到敵情,慌忙發出了警報。

可是,一切都太遲了。

頡利根本來不及組織有效的抵抗,只好再一次腳底抹油,騎上早已準備好的一匹千里馬,帶著騎兵一萬餘人繼續向漠北逃亡。

李靖大軍殺入突厥軍營,因為頡利一溜,突厥部眾徹底喪失鬥志,人人爭相逃命,只能任唐軍宰割。

片刻之間,一萬多顆突厥人的腦袋就被砍了下來,剩下的十幾萬男女全部投降。唐軍擒獲各種牲畜數十萬頭。

特使唐儉趁亂逃出,保住了一條命。

就在李靖進攻突厥大營之際,李世勣故伎重施,火速北進截斷了頡利向北逃竄的退路。頡利麾下的幾大酋長紛紛率部向李世勣投降,唐軍前後共俘獲五萬餘人。

面對唐軍給他布下的天羅地網,頡利可汗傻眼了。

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數十萬部眾死的死、降的降。短短几天之間,他就從一個堂堂的可汗變成了一無所有的喪家之犬。

流亡漠北、重整旗鼓已經變得不可能了,頡利現在唯一焦慮的只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

近乎絕望之下,頡利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他的叔叔蘇尼失。

蘇尼失是啟民可汗的弟弟,管轄部落五萬家,牙帳位於靈州(今寧夏寧武市)西北。在頡利國勢日衰、眾叛親離的這幾年,蘇尼失是少數忠於他的人之一。突利亡奔唐朝後,頡利就把小可汗的位子給了蘇尼失,算是對他一腔忠誠的報答。此時此刻,頡利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只有他了。

思慮及此,頡利迅速掉轉馬頭,帶著少數親兵往靈州方向奔去。

莽莽的黃塵中,頡利落荒而去的背影彷彿一隻斷翅的蒼鷹,充滿了孤獨、恐懼和無望。

此次出征,唐朝大獲全勝,斬殺突厥騎兵數萬人,收降部眾數十萬人。北起陰山、南抵大漠的廣袤土地,全部落入大唐帝國的掌控之中。

二月十八日,李靖大破東突厥的捷報傳至長安,李世民大喜,當即下詔大赦天下。

經過四年的忍辱負重和養精蓄銳,唐帝國終於一舉平定了東突厥的主力部分,洗雪了當年的稱臣之辱和渭水之恥。自北朝以來數百年間一直對中原王朝構成強大威脅的邊患,至此也宣告終結。

貞觀四年三月初三,大唐帝國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

四方各部族的酋長和首領紛紛來到長安,齊集在太極宮前,共同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獻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尊號——天可汗。

李世民說:"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資治通鑒》卷一九三)這一刻,文武百官和四夷君長皆山呼萬歲。自此,唐太宗李世民對四夷君長頒發詔書時,一律自稱"天可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抗日英雄周志開想當明星,國難當頭成為空軍先驅,立志殺敵報國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