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元宵節,新一年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因為時節的特別,而有著特別的意義,尤其得厚重而深刻。歸結起來,便是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此日,正宜喜慶於心,通透在心。

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忘初心

正月為元月,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緊扣著一個「元」字。什麼是元?元者,初也。元月是一年之初,元宵是節慶之初;人生,同樣有一個分量極重的「初」,這便是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何為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是一種堅守。《詩經》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凡事都會有開始,而堅守下去的卻並不多。有人說,如果人生有「如果」,那麼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會成為偉人。人生有了「如果」,我們就會重新審視「初心」,堅守「初心」,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人生,總有不該忘卻的東西,不然人就不成為人的樣子。

「不忘初心」也是一種抵制。《朱子語類》載:「若事事貪,要這個,又要那個……便將本心都紛雜了。」本初之心是簡單之心,在行進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被路邊的風景所吸引,甚至是引誘,結果偏離了本有的正道,這是一種貪婪,是自亂其心。所以,「不忘初心」也意味著我們要注意察覺和抵制自己的貪婪。

「不忘初心」是一種果決。我們所熟知的「三思而後行」,最初並非孔夫子所提倡。夫子認為,很多時候思考兩次就足夠了,再三思考就會湧起私意反而迷惑了。有些事情前思後想得太多,就會畏首畏尾邁不出步子。「道行之而成」,朱子所謂「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為尚」,要以果決之行來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也是一種開放。「心底無私天地寬」。韓愈《師說》有云:「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雖然「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但孔子堅信並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開放理念,不斷吸收,不斷回饋,「學而不厭」甚至「不恥下問」,才成就了偉大的人格。

喬布斯的名言「創造的秘密就在於初學者的心態」,可謂深得聖人心法。

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圓融處事

元宵是「元」,更是「圓」——正是月圓之時,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處事也須通曉圓融之道,方能如朗月當空。

怎樣才是圓融處事?

圓融不是圓滑,二者的區別在於發心。「圓融」出自《楞嚴經》:「 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換作今天的話說就是「破除偏執,圓滿融通」。發心不正、居心不良的話,善巧就成了圓滑;發心純正,學會觀察因緣而應機方便利益周圍人等,則是圓融。

圓融是高境界,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迎門看到的那個大牌坊兩邊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圓融是遇事思慮周詳,拿捏有度,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結果總是皆大歡喜。這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自身修養的最高境界。

圓融方能處世、做人必須厚道的道理,乾隆年間的大才子紀曉嵐已經做過很好的解釋。他說做人要「處事圓融、內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為人謙和」,告誡人們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要適當掌握尺度,依情況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但是內心一定要誠實忠厚,為人要保持謙和。

從古至今,在人們眼裡,圓融之士多厚道君子,而圓滑之流俱利己小人。

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行走中道

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是「道」,什麼是道?南宋張三丰說:「夫道,中而已矣」。其實道就是一個中字。儒曰致中,道曰守中,釋曰空中,儒釋道都講一個中。

元宵是正月十五,十五是一月之中,正蘊含中道之義。人行中道,方能得中正、中和、中庸。

中正做人。《孟子》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做人首先要立身中正,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中國的太極拳理也講究立身中正,一定要正。身形正了,氣也正。氣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如果立身不正,勁力就不能順達,圓轉變化就不會靈活。

中和養生。中和表現在人的身體上就是陰陽協調的狀態,是最健康的狀態。中醫認為人所有的病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陰陽不調,打破了身體的中和狀態。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思傷神……要想身體健康,必須懂得勞逸結合,動靜相宜。

中庸處世。首先是不偏不倚,凡事把握一個度,話不能說滿,事不能做絕,凡事留有餘地,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然後是剛柔並濟,深諳此道的曾國藩曾說,「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最後是通達靜定,《中庸》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由絢爛而歸於平淡,由高明而歸於平凡,這才是真正的境界。

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始終如一

正月是農曆的一月,元宵是農曆新年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一天蘊含著「一」之真諦。一就是道,莊子所謂「道通為一」。落到人生,則貴在「如一」。

言行如一,為情操。《論語》載,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做到,再去說,也就是言行如一。如果不先做到而只會說,就是夸夸其談,這樣的人孔夫子說是「巧言令色」,所以「鮮矣仁」,必定不仁。

心口如一,為良知。這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的人太多;話從口出後即使無人監督,心卻一如既往遵從己言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心口不一,就是虧心;心口如一,才是畢生致良知的心學宗師王陽明,臨終時所講出的最後四個字——此心光明。

始終如一,為坦蕩。中國人做事貴在一個「恆」字,而「恆」要的就是始終如一與不忘初心。它的背後是一個人處事的坦蕩之志,講求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說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努力於如一,就是悟道,便是修道。

元宵有四德:不忘初心,圓融處事,行走中道,始終如一

元宵有四德,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忘初心才可能處事圓融,否則最易圓滑;能夠圓融,恰恰就是中道;行走中道才能恆久,而成就一份始終如一。

這是一條真正的修行之路,也是一條最好的成長之途。能夠完整地走下來,便是圓滿。如同這元宵佳節,天上是明月郎朗,心中是清風明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施恩而後忘,是最高級的善良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