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滲透所有學段和教育類型的理念、行動

滲透所有學段和教育類型的理念、行動

編者按:

當前,無論哪個領域,最耀眼的詞都是「創新」。錢穎一曾在其著作《大學的改革》中說:「中國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國經濟的明天」。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只有培養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才能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然而,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長期存在的「奧數熱」「競賽熱」等現象,過度的功利化追求不僅觸發了家長的集體焦慮,更直接和嚴重的後果還在於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性。我們究竟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護和保持孩子們的創造性?我國教育究竟該如何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與京領共同設立的「國際化創新性人才培養機制與國際比較研究」專項課題,一直致力於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本期,我們圍繞國內外創新性人才培養現狀,約請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和歸國留學生共同探討。

錢穎一曾在其著作《大學的改革》中說:「中國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國經濟的明天。」教育對於經濟發展具有引領作用,今天的受教育者數量大幅降低,未來經濟就會陷入有質量的勞動力缺乏的困境;今天的學生接受的教育是刻板和守舊的,未來經濟就會缺乏有活力和創新思維的拔尖人才。教育總是要面向未來布局當下的,但沒有人能夠準確預言未來,所以教育的任務是盡量讓學生為未知的未來做好能力上的準備。

創新教育包括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術、創新人格的培養

並不是只有偉大的發明才是創新,也並不是只有偉大的科學家才有能力創新。創新包括了一切原初的發明和創造性運用,從思想到技術,從構想到行為,創新貫穿於新事物的萌發、迭代、接納等各方面。從教育的目標來看,朱永新曾經提到,創新教育包括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術、創新人格的培養。

創新源自探索,而探索源自不解和好奇。很多學者都談到了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尊重他們的興趣。創新教育在學校中也不應該是一門綜合課,而是滲透到各個學科和課程中的理念以及理念的實踐。很多知識在被提煉的時候,都經過了抽象,抽象的知識在傳遞過程中其實損失了很多可以被質疑、探究的點。所以創新教育實踐的一個表現就是給予學生「做中學」的機會,在行動中、體驗中探索和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

創新教育應滲透到各學段、各類型教育中

回顧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許多重大的社會進步都來自於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從高度依賴經驗傳承和技術改良的農耕社會,到依靠科學實驗和發明創造的工業社會;在工業社會,從以生產商品為主、加工自然資源的工業社會到以服務為基礎、依賴信息技術的後工業時代,每一步演進都與創新密切相關。在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創新也將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將是一個創新驅動的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發布的《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表明,2017年中國創新指數比2016年增長6.8%,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指數包括了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等,而人才學歷結構和勞動力素質就是創新環境的重要指標。

我國一向重視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獲得有兩個重要途徑:引進和培養。

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同於引進,可以通過一定的標準一次性篩選,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長效的過程。創新教育不是一種新的教育類型,也不是一個專業方向,而是滲透到所有學段、所有類型教育中的理念和行動。

當前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機構,有很多教育形式、教育產品、教育服務的創新,其宗旨都是服務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應成為創新教育與社會創新發展的連接點

創新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不僅內部存在很多形式和嘗試,它在外部也與其他教育形式和方面相互關聯,這裡僅從學校教育、國際教育和實踐教育三個角度探討。

學校教育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是多重的,不僅通過組織師資和教學資源,通過課程學習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還通過特別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學校還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包容的空間和氛圍,通過設計容錯機制減少學生探索和試錯的心理成本,通過鼓勵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養成學生的創新意識。學校教育是一個場,包含了輔助學生創新的教師,欣賞和協同創新的同伴,創新實驗的設備和環境,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學風。學校更應該是創新教育與社會創新發展的一個連接點,學校為更多可以運用於社會發展的創新成果提供了土壤,學校還為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提供了窗口。

創新教育需要國際視野,任何封閉的環境都很難實現創新,也難以造就創新性人才。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更是如此。創新首先需要接納新鮮的事物、思想,需要學習、借鑒。我們的很多發明創造都來自於其他文明甚至其他物種給我們的啟發。所以國際化在創新教育之中不是目的,也不是方向,而是工具。國際化能夠為創新教育提供一個多元理解的環境,一個接觸不同文明、科技的路徑。很多社會的發展都有相似性,這是不同文明、國家可以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基礎。

創新教育需要強調實踐導向。創新最強調的特徵之一就是回到真實的複雜情境之下。教育都應該鼓勵學生回到真實世界的問題中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近國外中學生的歷史考題,曾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如果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現實的情景往往更加複雜,基於運用的學習,重視的不只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背後的邏輯。筆者認為,只有在真實情境下的嘗試才能檢驗已有知識在遇到新問題時的不足,以及可能進行的創新。

(作者:范皚皚,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副編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給你40道題目練練手!答出20個就是高手
一片「生長」美麗教師的土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