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這五種人學佛,問題很大,其中有你嗎?

這五種人學佛,問題很大,其中有你嗎?

真正學佛,確實很不容易,尤其是對於初發心學佛的人來說,障礙就更多。

既然學佛了,就要聽從佛陀的教導,就要嚴持戒律,很多事都不會像以前那麼隨便了。但是我們畢竟生活在這個社會中,肯定要和人打交道,佛法和生活之間很容易產生一些矛盾。所以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就很容易拘謹,變得比較呆板,不自然。就好像剛開始學開車一樣,雖然小心謹慎,全神貫注,但還是顧手不顧腳,總是容易出錯。在外人看起來,就感覺這人學佛後變得孤僻了,不合群了。

其實不是佛法和生活有矛盾,佛法就在生活之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我們自己沒學好,學佛並不是為了逃避社會,而是要更積極的入世。但在現實生活中,既要守住底線,又要恆順眾生,有時候確實難以衡量判斷,所以這就需要不斷的修行,不斷的磨合了。如果學佛很久,卻變得性格孤僻,讓每個人都覺得這人「不合群」,那就事與願違了。

世尊曾在《增一阿含經》中,稱五種人為非人,就是不像人的樣子,這幾點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

一,應笑而不笑。在大眾場合上,氣氛很融洽,可能某人講了一個笑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而我卻緊繃著臉,一本正經的樣子,認為這笑話太俗了,我怎麼能跟他們一樣俗氣呢?所以故作「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因為不能和大眾相處,所以佛說這種人不像人。

二,應喜而不喜。大家有了開心事,生兒子了,或者升官發財了,或者升學了,大家都很開心,都很高興。唯獨我不歡喜,認為他們的趣味太低級,這有什麼好開心的?又不是成佛了?這種人不僅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會招人討厭,不合做人之道。

三,應慈而不慈。平日里講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又講佛經又講慈悲的。可是真正遇到有人需要幫忙、需要救濟的時候,他卻患得患失,見死不救,袖手旁觀,沒有一點同情心。比如我們在馬路上看到老人摔倒,會不會馬上過去把他扶起來呢?

四,聞惡而不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有些人不但不知道改過,還礙於面子,死活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會找出千百種理由為自己辯解。這種人沒人喜歡,更談不上修行了。

五,聞善而不樂。佛教里講「隨喜功德」,就是為了破除我們的嫉妒心。但我們看到別人做了善事,做了功德,往往高興不起來,不但不會讚歎隨喜,心裡還會嫉妒,甚至說一些譏諷嘲笑的風涼話。比如看別人去布施,就會嘲笑說,自己的都過得那麼窮了,還去布施別人?或者說就那麼點錢,還好意布施?反正總是想著給人家挑出毛病來。

佛說這五種人是非人,就是和人不一樣。要想改變這五種心態,就要好好學佛,認真修行,不但要有慈悲心,還要懂得隨喜、稱讚他人的功德,做到恆順眾生,一切隨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參加各種聚會,還是陪伴家人?
五福臨門才是完美人生,看看你有幾福?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