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2018年的CPU市場是2017年那場核戰的延續,自從AMD發布Zen架構以來雙方的火拚就沒停過,不過相比2017年,2018年Intel和AMD的CPU新品數量上是少了,但CPU市場上的硝煙味卻更濃了。上半年AMD的表現比較活躍,先在2月份發布了Ryzen APU,隨後4月份推出了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接著又在8月份推出了多達32核的第二代銳龍線程撕裂者,接著在9月份推出速龍200GE之後就沒多大動作了。而Intel那邊,上半年只在4月份補充了一些第八代非K處理器,6月台北電腦展上推出了那個賣情懷的Core i7-8086K,10月的發布會上才大規模爆發,發布了第九代酷睿與酷睿X處理器,還有那個28核的Xeon W-3175X,只不過這貨到現在都沒看到有開賣的跡象。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相關閱讀:

2018年度巨獻(1):九款百元級風冷散熱器橫評

2018年度巨獻(2):中端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橫評

2018年度巨獻(3):八款RTX 2070顯卡橫評

2018年度巨獻(4):11款650W全模組80Plus金牌+電源橫評

2018年度巨獻(5):六款高性能512GB M.2 SSD橫評

現在無論Intel還是AMD都存在主流平台上兩代處理器並存的情況,Intel的第八代酷睿其實還是絕對的主力,第九代酷睿目前能買到的只有三款,還沒形成完整的產品線,其實第七代處理器還沒停產還在賣,但它們在以算不上主流了。而AMD這邊第二代銳龍處理器其實只有六款,不能說得上是一條完整的產品線,所以第一代銳龍處理器還在繼續生產繼續賣,用來填補二代銳龍留下的各個價格空缺。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隨著兩家主流平台處理器的核心數量都堆到8個,HEDT平台對於遊戲玩家來說已經沒多大意義了,高頻的LGA 1151或AM4處理器無論在成本上和遊戲性能上都比HEDT更實用,但我們應該怎麼選擇一顆遊戲處理器呢?這次我們拿出了12顆主流平台處理器,包括這第八和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再加上AMD的兩代銳龍處理器來一場大比武,HEDT平台的處理器並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之內。

不過在看測試之前先來回顧一下今年這幾款重要的CPU架構。

AMD方面:Ryzen APU與第二代銳龍

先說下Ryzen APU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第一代銳龍處理器是沒有核顯的,這個問題在高端的8核Ryzen 7和6核的Ryzen 5平台上問題並不大,然而在4核的產品上這個問題就開始浮現了,因為有不少買這些價位處理器的人其實不玩遊戲或者只是輕度的遊戲玩家,並不想花錢買張獨顯,此時核顯就顯得很有必要了,當然核顯能提供入門級顯卡那樣的性能那就再好不過了,現在擁有Zen架構CPU與Vega架構核顯的Ryzen APU就能做得到。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上面的是Ryzen APU的架構圖,圖中左邊的是Zen架構CPU的一個CCX,中間是多媒體引擎,下面的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用於連接各個模塊,右邊的是Vega GPU。Ryzen APU擁有4個內核,每個核心有64KB的指令緩存,32KB的數據緩存,512KB的二級緩存和4MB的共享三級緩存。Vega核顯方面,以Ryzen 5 2400G內部所整合的Vega 11為例,一共有11組NCU,每組擁有64個SIMD單元和4個紋理單元,而Ryzen 3 2200G的Vega 8則少了3組NCU。

Ryzen APU對AMD來說是一款相當重要的產品,填補了以往桌面級Ryzen處理器沒有核顯的空白,讓AM4平台有了高性能APU可用,讓AMD在非獨顯平台也有高性能CPU可與對手競爭,這部分市場可是相當的龐大的,畢竟現世界上大半的電腦是沒有獨顯的。

接著是用Zen+核心的第二代銳龍

第二代銳龍處理器架構從「Zen」進化到「Zen+」,製程則從14nm進化到更為先進的12nm工藝,使得處理器能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處理器內部也進行了優化,緩存與內存延遲得以降低,總體來說性能較上一代提升了大概10%,對用戶來說,能得到更佳的體驗。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採用更先進的12nm製程使得第二代銳龍處理器的最高工作頻率可達4.35GHz,而一代銳龍最高只能達到4.1GHz,工作頻率提升了250MHz;工藝更先進了電壓更低這幾乎是必然的,在同一頻率下第二代銳龍的Vcore比第一代的降低了50mV,超頻能力也有所提升,AMD官方表示手動超頻時全核頻率能到4.2GHz。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第二代精準頻率提升技術允許更多線程同時提升到更高的頻率,不同線程的負載可以把頻率提升到不同水平,不像第一代那樣一刀切只能提升兩個線程。自適應動態擴頻技術XFR也進化到第二代,這技術能讓CPU的頻率最大值能隨散熱方案進行自動調整,散熱方案越好最大值最高,以前XFR只能提升兩個核的頻率,現在已經升級為可提升處理器全核頻率,使用好的散熱器的時候可讓CPU性能提升7%。

在第一代銳龍發布13個月之後,AMD發布第二代銳龍,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意味著每一年AMD都會有新的CPU面世,我們也將有更多優秀的產品能選擇。

Intel方面:LGA 1151平台迎來八核時代

第九代酷睿處理器發布的時間剛好離上第八代酷睿發布一年,是正常的更新周期,不再像上一代酷睿發布時那麼倉促它的核心代號是Coffee Lake,與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相同,工藝也是14nm++,不過Intel表示這應該是最後一代14nm處理器了,它將是Intel 14nm工藝的謝幕表演,當然這裡也可以看出Intel的無奈,10nm工藝咕咕咕了這麼多年,自己在製程工藝上的優勢都快沒了,然而10nm的Ice Lake處理器也得等到2019年年底才能出來,在這之前,14nm++工藝的Coffee Lake依然是Intel的中流砥柱。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與上一代處理器相比,第九代酷睿主要是再次增加了兩個物理核心,是Intel首次把八核十六線程的產品放到主流市場,同時也把Core i9的品牌帶入主流的LGA 1151平台,此外CPU內部的硅脂終於要說拜拜了,第九代酷睿處理器的內部導熱材料全部換成了無釺劑焊,散熱能力會有大幅提升。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此外第九代酷睿處理器在內存控制器上也有所改動,Intel表示新的內存控制器可以支持16Gb核心容量的DDR4內存,在每個內存通道使用2條內存(2DPC)時,處理器可以支持高達128GB的系統內存容量。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其實從第六代酷睿開始Intel的主流處理器的核心架構就沒怎麼變過,改的是14nm的製程工藝,而且第八代和第九代處理器的核心數量都有所增加。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Intel第九代酷睿的睿頻設置也比較高,Core i9-9900K的單核和雙核睿頻都能到5GHz,而六核八核睿頻也有4.7GHz,這可是之前Core i7-8700K的最大睿頻頻率啊。Core i7-9700K單核睿頻能到4.9GHz,而八核睿頻也有4.6GHz,而Core i5-9600K的頻率設置其實要低不少,不過也比上代同類產品要高,單核睿頻能到4.6GHz,而六核睿頻則能到4.3GHz。

測試平台與說明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這次測試一共包含12款處理器,包括Intel第九代酷睿Core i9-9900K、Core i7-9700K和Core i5-9600K,第八代酷睿處理器Core i7-8700K、Core i5-8600K、Core i5-8400和Core i3-8100,AMD這邊則則包括四款第二代銳龍處理器Ryzen 7 2700X、Ryzen 7 2700、Ryzen 5 2600X和Ryzen 5 2600,四核處理器則選取了第一代銳龍的Ryzen 5 1500X,其實也曾經考慮過Ryzen 5 2400G,然而這次測試是要和獨顯搭檔的,Ryzen APU只有PCI-E 3.0 x8就顯得不太適合,而且它本質上還Zen架構不是Zen+,所以搭配獨顯使用的話還是Ryzen 5 1500X更為適合。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測試平台Intel處理器用的是華碩ROG MAXIMUS XI EXTREME,AMD平台則使用華碩ROG CROSSHAIR VII HERO主板,內存採用兩條8GB的芝奇FLARE X DDR4-3200,為了避免顯卡上的瓶頸,採用了華碩ROG STRIX RTX 2080 Ti O11G GAMING,散熱器使用ID-COOLING ZOOMFLOW 240,顯示器是華碩的ZenScreen Go MB16AP,由於這個顯示器是直接從顯卡那裡取電的,所以這次的功耗測出來會比以往的高一點。

基準性能測試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Sandra 2017 SP1的處理器計算測試可以測試出處理器的運算能力, 一般來說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多會更佔優勢,當然實際結果也得看處理器的頻率,8核16線程的Ryzen 7 2700就因為頻率較低的關係整數性能比Core i7-9700K和Core i7-8700K都低,有SMT多線程的Ryzen 5 2600X和Ryzen 5 2600表現也不如Core i5-8600K。

然而浮點性能方面就不一樣了,明顯就是線程數越多越好,比如12線程的Core i7-8700K比8線程的Core i7-9700K更強,當然4核8線程的Ryzen 5 1500X還是不夠6核6線程的Core i5強的。

處理器多媒體測試Intel處理器明顯在指令集方面有優勢,而且Core i9-9900K比其他處理器強太多了,Core i7-8700K在這個測試裡面都比Core i7-9700K強一點。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SuperPi是一個完全比拼CPU頻率的測試,由於是單線程的測試,所以沒有超線程的Core i7-9700K比Core i9-9900K還好一點點。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wPrime單線程和SuperPi區別不算很大,多線程完全就是核心數和線程數的較量,三個8核16線程的佔領了前三位,6核12線程的Core i7-8700K和Ryzen 5 2600X都比8核8線程的Core i7-9700K更好。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國際象棋這測試對核心線程數和頻率都敏感得很,頻率更高的Intel處理器在這裡明顯佔優。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AMD Ryzen處理器的內存延時偏大,而WinRAR測試整好對內存相當敏感,所以造成了現在這樣的結果, 而且WinRAR軟體對CPU的負載並不算很高,所以線程數更多優勢會更大。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7-Zip壓縮測試和WinRAR的結果差不了多少,不過解壓縮就是另一回事,Ryzen處理器的表現極佳,Ryzen 7 2700X都快要追平Core i9-9900K了。

創作能力測試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X264 FHD Benchmark這個視頻壓縮測試大多數情況下是物理核心越多優勢越大, 超線程和SMT多線程也有一定的作用,不過有一個反例就是Ryzen 7 2700,它的表現甚至還不如Ryzen 5 2600X,原因嘛,無非就是它的全核頻率比較低咯。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X265 HD Benchmark的結果也差不多,唯一區別就是Ryzen 7 2700這裡的表現比Ryzen 5 2600X要好。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Corona Renderers是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照片級高真實感渲染器,可以用於3DS Max以及Maxon Cinema 4D等軟體中使用,有很高的代表性,這裡使用的是它的獨立Benchmark,線程數在這個測試中比較重要,然而頻率也很重要,Ryzen處理器在這項測試中表現相當好,Ryzen 5 2600X再一次贏了Ryzen 7 2700,而且比Core i7-9700K和Core i7-8700K都要好。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POV-Ray是由Persistence OF Vision Devlopmentteam開發小組編寫的一款使用光線跟蹤繪製三維圖像的渲染軟體,其主要作用是利用處理器生成含有光線追蹤效果的圖像幀,軟體內置了Benchmark程序,單線程測試可以看出Core i7-9700K其實要比Core i9-9900K要好一點的,超線程對於單線程負載來說其實是負優化,多線程方面Ryzen處理器 的表現比預期要好。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Blender是一個開源的多平台輕量級全能三維動畫製作軟體,提供從建模,雕刻,綁定,粒子,動力學,動畫,交互,材質,渲染,音頻處理,視頻剪輯以及運動跟蹤,後期合成等等的一系列動畫短片製作解決方案,此軟體對多核多線程優化得相當好,多線程的測試結果明顯就是線程數越多越好,當然了4核8線程是打不過6核6線程的。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CINEBench使用MAXON公司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體的引擎 ,該軟體被全球工作室和製作公司廣泛用於3D內容創作,而CINEBench經常被用來測試對象在進行三維設計時的性能 ,這測試單線程測試在斗頻率,而多線程測試則是多核心多線程的更強。

遊戲性能測試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3DMark的測試裡面有個物理測試,這個就是用來考驗CPU的,我們跑了Fire Strike和TimeSpy的物理測試,雖然說這個測試里多核多線程核很重要,不過兩個測試還是有一點區別的,DX11的Fire Strike對CPU負載相對來說要輕一點,所以超線程和SMT多線程所帶來的提升會比較大,然而DX12的TimeSpy的負載就大得多了,物理多核明顯更為重要,當然核心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有多線程技術也會獲得更好的成績,當然Ryzen 7 2700的頻率太低就沒辦法了。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文明6的AI性能測試,這個是測試每回合的所耗時間,出來的結果明顯和處理器的單核性能掛鉤,而且有超線程的Core i9-9900K甚至還不如沒有超線程的Core i5-8600K/9600K和Core i7-9700K這些,至於AMD的CPU全部都在下面。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遊戲性能測試 ,實際上玩遊戲基本上就是Intel的天下,明顯對於大多數遊戲來說高頻和低內存延時才是最重要的,多線程技術對於大多數遊戲來說作用不大,所以銳龍處理器的遊戲表現不算好,另外實際上有幾款遊戲Core i7-9700K的表現比Core i9-9900K還要好。

溫度與功耗測試

這個測試是在默認頻率與電壓環境下進行的,即不手動解鎖Intel處理器的功耗保護,這設置下Intel高端處理器會因為功耗限制出現兩種不同的 溫度功耗,測試時都會將其記錄下來,所有平台統一使用ID-COOLING ZOOMFLOW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會測試桌面待機與使用AIDA 64 Stress FPU負載兩種情況下的溫度與功耗。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各個CPU的待機溫度其實沒太大差別,功耗的話AMD的銳龍處理器由於它們的待機頻率比Intel的酷睿高不少,所以待機功耗會高一點點,不過也沒高多少。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AMD那幾顆65W的CPU和Intel的Core i5/i3系列CPU的功耗表現都是不錯的,AMD這邊就Ryzen 5 2600X和Ryzen 7 2700X這兩個的功耗略微高一些,畢竟它們在高頻時電壓還是很高的,Intel這邊有三個U是明顯在高負載時會受到TDP功耗保護,分別是Core i7-8700K、Core i7-9700K和Core i9-9900K,它們都會出現一小段的高頻時間,大概10到30秒,此時CPU的功耗限制應該是放得比較寬的,過了這段時間TDP保護就會生效CPU的頻率會明顯下降,功耗和溫度也會隨之降到一個較低水平。不過台系主板廠基本默認就把這個設置給你解了,這樣CPU可以發揮出更好的性能。

主流CPU選購建議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好了數據這麼多,大家都看暈了吧,下面來總結一下,我們把CPU的各種測試匯總為下面的表格: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當然拋開價格談性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請結合下面的CPU價格表一起看:

英特爾大戰AMD,12款主流處理器對比評測

想要有最好的性能當然是直接買Core i9-9900K,然而如果只是想要最好的遊戲性能的話Core i7-9700K才是正確的選擇,畢竟現在許多遊戲的多核優化最多也就8個線程,擁有超線程的Core i9-9900K在這次測試中不少遊戲表現其實還不如Core i7-9700K的,何必多花這1000塊錢呢?

而性價比最好的遊戲處理器其實是Core i5-8400,它與Core i7-9700K的遊戲性差了17%,但價格只有後者的一半,想要組裝高性價比遊戲主機的話Core i5-8400是個非常好選擇。

然而要論綜合性價比的話Ryzen 5 2600X才是比較好的,雖然他的遊戲性能比Core i5-8400差一些,但是他擁有SMT多線程技術,在可以充分利用多線程的多媒體內容創造應用中表現比Core i5-8400好得多,而且這次測試的遊戲中它很多時候都可以超過100fps,實際遊戲體驗不會差很遠。

如果想要比較強的多媒體並行運算能力,也想要較好的遊戲性能,但又不想花Core i9-9900K那麼多錢的話,Ryzen 7 2700X是個比較適合的選擇,它在多媒體應用測試中所發揮出來的並行計算能力僅次於Core i9-9900K,遊戲性能也不差,然而他的價格甚至比Core i7-8700K還便宜,性價比還是相當不錯的。

至於千元以下搭配獨顯使用的話,其實還是Core i3-8100好一些,Ryzen 5 1500X作為第一代銳龍處理器它的單線程效能較低和內存延時還是偏大的,遊戲中表現不算很好,當然如果說你要用核顯的話Ryzen 3 2200G歡迎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