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明末農民大起義,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時間長、規模大、意義深遠的一次重要起義,也是大明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而引發這次起義的根源離不開朝廷向農民加征的賦稅,即所謂的「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明末的這三大餉和土地問題一樣,是引起農民起義爆發和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為此,清代入關後,鑒於明朝的教訓,很快下旨蠲免三餉。不過需要提出的是,清代統治者下達蠲免三餉的詔書從它頒布之日起,就沒有認真實行過,也是大清入主北京給天下百姓的第一張空頭支票。

清軍於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進入北京,七月初八日,攝政王多爾袞在他的令旨中明確表示,要蠲免三餉,他說:「至於前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至盜起複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者二十餘年,近者十餘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因此,清政府詔告天下,「自順治元年為始,進行蠲免三餉」。並且要「各該撫按,即行所屬各道、府、州、縣、軍衛衙門,大張榜示,曉諭通知。如有官員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同年十月,清遷都北京,順治皇帝在登基儀式上頒發的諭詔中,又布告天下:「凡加派遼餉、新餉、練餉、召買等項,悉行蠲免。」此後,清軍在追剿農民軍和消滅南明福王政權而下的各種恩詔,都一再重申要蠲免三餉。

清政府之所以這麼快便要蠲免三餉,主要還是聽從了降清舊明官員的建議,因為這些人都親身領略了明末農民起義的聲威,深知三餉加派為廣大農民所痛恨,是造成人心背離、加速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蠲免三餉不但可以幫助清朝統治者改善入關後鎮壓農民起義、殺掠人民的劊子手形象,同時也是實現建都北京、統一中原宏圖大業的重要步驟。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二十九日,各大學士等官員向多爾袞陳言時,就十分讚賞蠲免錢糧之舉。

但是,蠲免詔書的發布不等於蠲免政策的實施。順治元年九月,山東道監察御史寧承勛在上疏中就提到,蠲免三餉等事,雖然朝廷已經通行各省衙門,「然報命遲遲,則全免量免,小民未知也。」不僅如此,當時的州縣一級,還常常以三餉中的「剿、練等稅為草豆等名色,加征如故」。而且此種情況,各省普遍存在。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朝廷對各省的蠲免三餉的實施情況也心知肚明,從順治元年一直到順治三年,有不少官員都上奏地方陽奉陰違,請求朝廷派員赴各省糾察。蠲免三餉雷聲大雨點小,根本沒有在全國通行,是否是地方上的官員明知故犯,私行加派呢?

當然不是,我們知道,自清軍入關以後,統治者全力以赴的是追剿農民起義軍和消滅南明政權,這就需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維持這支軍隊的糧餉供應。清朝統治者不可能從關外帶來軍需供應,必須就地向各州縣進行派征,而明末的三餉本來都是軍事加派,這就讓地方官員有機可乘了。

當時,北方各省由於長期戰亂,特別是明、清統治階級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的殘酷殺戮,民逃地荒,生產凋零,賦稅缺額的現象十分嚴重。這樣,清政府為了保證前線的軍需需要,只好不斷地派征。這個情況直接造成了蠲免三餉的詔令無法順利推行。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當然,除了軍事原因,地方上政局不穩定,以及很多州縣的徵稅冊籍毀於戰火,使官員失去課稅的依據,這也是造成私派濫征的原因之一。總而言之,清定都北京後,下的這道蠲免三餉的詔書是實實在在地欺騙了天下百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過年講究多:老鼠洞前放餃子,初六之前不能用剪刀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