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8年中國勞動就業形勢全面分析:勞動人口連續7年下降 失業率保持低位

2018年中國勞動就業形勢全面分析:勞動人口連續7年下降 失業率保持低位

2018年,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以及各項穩就業、促就業政策持續發力的大背景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中有進。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變化,我國穩就業、促就業政策持續發力,實現了就業預期目標。一是新增就業大幅增加。全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比上年增加10萬人,已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二是失業率保持低位。1-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除3月份和7月份受春節和畢業季影響稍高外,其他月份都在5.0%及以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0%,為近年來低位。

勞動年齡人口數和比重連續7年「雙降」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處於重大轉折期,隨著年齡結構的變化,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了2600餘萬人。受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影響,勞動力供給總量下降,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也首次出現下降,預計今後幾年還將繼續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給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挑戰。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16-59歲勞動力人口總數達8.97億人,佔總人口比重64.3%。與2017年末相比,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70萬人,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整體看來,我國勞動力人數持續減少,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1年的時候達到峰值9.25億人,2012年比2011年減少345萬,這是勞動年齡人口的首次下降。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2013年減少244萬,2014年減少371萬,2015年減少487萬,2016年減少349萬人。到2017年勞動力人口已經比上年減少548萬人,2018年勞動人口減少470萬人,佔總人口比重也逐年下降至64.3%。

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到2030年以後將會出現大幅下降的過程,平均以每年760萬人的速度減少。到2050年,人社部預測勞動年齡人口會由2030年的8.3億降到7億左右。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就業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

數據顯示,2013-2017年全國就業人員整體呈增長狀態。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4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7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24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34萬人。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27.0%;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佔28.1%;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44.9%。2017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

而到2018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繼續減少,就業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近9億人,就業人口總量仍達7.8億人,勞動力資源仍然豐富,通過提高勞動參與率,擴大和保障就業等方式,發揮好現有勞動年齡人口和就業人口的作用,進而通過優化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結構,提高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素質,發揮人力資源、人才資源的作用,潛力很大。

數據來源:統計年鑒、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服務業就業進一步擴大 中西部地區成就業增長新支撐

2018年我國服務業、民營經濟和中西部地區就業人數繼續增加,對穩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存在著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後再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這一發現揭示了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即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的支配地位逐步讓位於第二產業,然後再讓位於第三產業。

數據顯示,2013-2017年全國就業人員整體呈增長狀態。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4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7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24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34萬人。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27.0%;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佔28.1%;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44.9%。2017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85萬人。

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初步核算,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2.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與第二產業相比,服務業勞動密集程度高,吸納就業能力更強,從而使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這意味著吸納同樣數量的就業,不再需要過去那樣的高增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變得更為重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民營經濟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各項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落實,民營經濟活力增強,在擴大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12月份,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7%和6.7%,增速分別高於城鎮就業人員3.4和4.4個百分點。

中西部地區成為就業增長的新支撐: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2018年,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發展後勁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就業增長。2018年,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為15808萬人,比上年減少185萬人。而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數為12044萬人,比上年增加378萬人,增長3.2%,增速快於全國2.6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新增就業大幅增加 人數達歷史新高

2018年就業形勢穩中有進,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55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181萬人。重點群體就業平穩有序。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基層成長計劃,「三支一扶」計劃選派2.8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

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整體情況趨好發展,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了1361萬人,同比增加了10萬人。2018年末城鎮就業人員為43419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957萬人,城鎮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這是一個歷史的新高。1-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除3月份和7月份受春節和畢業季影響稍高外,其他月份都在5.0%及以下。201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0%,為近年來低位。

縱觀2013-2018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統計情況,六年來全國新增就業人數穩中有長。從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310萬人,到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相比2013年增加了51萬人,已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

數據來源:人社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我國就業壓力稍緩的同時,也應時刻注意到全國失業情況。最近幾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增速放緩,但就業不降反增。具體而言,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都處於下降的態勢。整體來看,近幾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所下降,但仍需進一步改善。截至2018年底,全國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1萬人,與去年同期558萬人相比略有下降。自2013年以來,全國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基本維持穩定狀態。

數據來源:人社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初步統計,2018年全國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81萬人,比2017年177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數增加了4萬人。

數據來源:人社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城鎮失業人數壓力有所緩解 失業率保持低位

整體來看,近幾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所下降,具體而言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都處於下降的態勢,但仍需進一步改善。與此同時,城鎮新增失業人數也在增加。2010-2016年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不斷增加,到2016年全國共有982萬城鎮失業人口,比2010年增長了65萬人。2017年失業人數開始下降,全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9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0%,達到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0%,為近年來低位。1-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除3月份和7月份受春節和畢業季影響稍高外,其他月份都在5.0%及以下。

數據來源:統計局、人社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目前,中國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並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時出現,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相互交織。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擴大就業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經濟發展。

隨著轉型升級的推進,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第二,部分高校畢業生和低技能勞動者就業更加困難,化解過剩產能、殭屍企業出清等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也將對就業帶來新的影響和新的挑戰。

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表示在國際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條件下,2018年我國就業保持總體平穩,實屬來之不易。下一步要繼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完善和落實各項穩就業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運用「互聯網 」發展新就業形態,促進多渠道就業,進一步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確保就業形勢穩定向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商情報網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山西省汽車產量為10.81萬輛 同比增長8.32%
2019年1月5A級景區品牌100強排行榜

TAG:中商情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