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闔家團圓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元宵節的來歷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為何要吃元宵和湯圓

那麼,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呢?趙之珩進一步介紹說,根據史書記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稱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與今天的元宵相似,後來因為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乾脆就叫「元宵」了。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洒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元宵節吃的這種特定食品,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其實,不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元宵節的演變

唐朝

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節賞燈十分興盛,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挂彩燈。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皇帝還命人做了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朝

宋朝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5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元朝

到了元朝,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

明朝的燈節持續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10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

進入清朝,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的燈會仍然壯觀。雖然燈會只有3天,但也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元宵節的民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掛花燈

此習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有不少燈會燈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舞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還有一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斬殺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李世民,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祭門、祭戶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農曆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農曆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男女定情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古代,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當時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過」春節與「鬧」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春節就是過年,一個「過」字,平平和和,不張狂不浮躁,就像過日子一樣,有責任有擔當只是添了新年的喜慶。而元宵節就不同了,據說「越鬧,以後的日子越紅火」。

一個「鬧」字,給人以放肆、張揚之感,把那種男女老少齊上陣的熱鬧場面一下子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呀,無論是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還是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人們都是精神飽滿,熱情洋溢,喜氣洋洋,盡情玩樂,就連小孩子,也是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在這華燈照夜、萬戶生輝的日子裡,各種傳統節目、遊戲雜耍應有盡有。

元宵佳節,紅紅火火、快快樂樂鬧起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紅紅火火「鬧」起來!

近期熱文鏈接

逛古玩圈多為老人,這市場還有指望嗎

文物流失海外最嚴重的時期,並非民國

海外迴流已是常態,民藏信心快動搖了

元青花之謎,專家也在以訛傳訛

別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案頭雅玩—瓷雜工藝品專場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用金杯喝酒,酒香才正宗!
明代永恆經典瓷器—永樂瓷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