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318 《松陰高士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程嘉燧 紙本設色 縱130.2厘米 橫31.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程嘉燧(1565—1643),字孟陽,號松圓老人、偈庵,晚年皈依佛門,釋名海能,休寧(今屬安徽)人,寓居上海嘉定。其畫善山水,師法倪瓚、黃公望。

此圖布景簡約,整個畫面意境清曠悠遠,使人想起晉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詩句:「策扶老以流憩,時嬌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人,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此圖筆法細秀,皴擦簡練,人樹形態謹嚴而不拘,敷色單純,清雅可觀,頗見元人之意。

319 《藏雲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崔子忠 絹本設色 縱189厘米 橫50.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中段畫一團雲氣繚繞,唐代大詩人李白,盤腿端坐於四輪橢圓底盤車上,緩緩行於山路中。李白仰首凝視頭頂之上的雲氣,神態閑逸瀟洒;下臨石坡,樹木遒勁而蔥鬱。上部山峰如筍,遠近分明。

這幅作品用筆蒼勁,墨氣濃郁。人物的衣紋用筆遒勁,顫筆細描,自成一格。雲朵也用顫筆描繪,益增秀潤之氣。石坡的烘染細緻,頗得質感;用濃墨點苔,墨色濃郁靈秀,設色淡雅,雲煙縹緲。

320 《高松遠澗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邵彌 紙本設色 縱144.3厘米 橫60.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邵彌(約1592—1642)明代畫家。字僧彌,號瓜疇、芬陀居士。長州(今江蘇吳縣人)。性迂癖,不諧俗。其山水畫取眾家之長為己所用,筆墨簡括,取景蕭疏,具有「清瘦枯逸,閑情冷致」的風格,畫如其人。

畫面上高松、坡石壓角,雜樹虯曲叢生,為巨松的襯托。左岸危岩突兀,其狀險絕,遠處煙嵐遠岫這幅畫運筆以皴帶染,線條運動多姿,水墨淋漓,有出塵之致。

321 《貽鶴寄書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邵彌 紙本設色 縱87.3厘米 橫5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邵彌畫贈蒼書的,蒼書即褚篆(1592—1688),字蒼書,蘇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邵彌偶吟「卻怪居山猶自淺,有人貽鶴寄書來」之句,褚氏嘆有同心,屬邵彌繪成此圖。1637年6月,褚篆往法水寺清陰堂拜訪邵彌,邵彌即吟上述詩句並為褚畫《貽鶴寄書圖》記錄他們的友誼,遂成一段藝壇佳話。

圖中畫江水浩渺,坡岸蒼松挺秀。對岸遠山如螺,清幽澹遠。構圖簡潔,筆法蒼秀,皴染明凈,人物雖小而意態生動。

322 《仿倪瓚山水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楊文驄 紙本墨筆 縱40.8厘米 橫29.8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楊文驄(1597—1646)明代畫家,字龍友。貴陽人,流寓金陵(今南京)。楊文驄博學好古,擅畫山水。

董其昌評其畫曰:「龍友生於貴族,獨破天荒,所作《台盪》等圖,有宋人之骨力而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雅而去其佻。余訝以為出入巨然、惠崇之間,觀止矣」。畫史上稱他的畫有一種士氣,人莫能到。

此畫構圖富有特色。畫面的左側是一帶連綿的山坡和斷涯,右側是大片浩淼的水域。

這幅畫上畫家運枯筆焦墨,筆墨雖枯而腴潤,頗似黃公望的畫法。

323 《仙人村塢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楊文驄 紙本墨筆 縱131.8厘米 橫51.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江岸陡壁的山水景緻,遠岸崗巒隱約,畫面左側是近岸邊陡峭而高大的山峰,其峰上山路縈迴,林木蔥鬱,山腰一淺凹處,村塢隱現。此畫構景獨特,其山峰並非布置於畫面中部,左為高遠之景,右為平遠之景,但畫家通過江水縈曲之勢、江邊孤亭人物及款識等使左右山水連貫統一。

畫中筆法疏細文秀,山石以披麻皴,多以干筆,著墨濃淡相宜,雖構景有奇崛之勢,而境界仍溫和平淡,畫風略似黃公望。

畫面右上有畫家自題:「仙人樹塢錦為屏,雞犬雲中戶自扃。煙火紅塵俱不著,長齋綉佛禮黃庭。」

324 《一梧軒屋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卞文瑜 紙本設色 縱100厘米 橫44.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的是一屋軒及其周圍的景色。畫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樹葉勾染精細,枝葉穿插自然得體。勃勃而有生機。草堂之中,一人正在撫琴,一人站在一側聆聽。屋外一隻仙鶴似乎在聞聲起舞。院落之中鮮花盛開;草堂四周,湖石環繞,皴法細密,蒼勁潤澤;左邊木橋流水,水上荷萍點點,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現技法上多用雙勾法,敷色清淡。

此圖自識:「丁丑端陽摹王叔明一梧軒圖,卞文瑜。」

325 《仿宋元山水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卞文瑜 紙本設色 縱23.7厘米 橫2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卞文瑜,生卒不詳,明末清初畫家。本姓徐,後改卞,字潤甫,號浮白。江蘇蘇州人人。他擅長山水畫,布局結構頗富巧思,對樹石的刻劃富有筆意。他曾從董其昌研求筆墨,因此他的畫風與董其昌很接近,但落墨太松,失之於弱。所作繪畫小景居多,大幅少見。

《仿宋元山水圖》是一幅摹宋元風格而作的山水畫,追求淡漠率意的宋元韻致。

326 《山樓綉佛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卞文瑜 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江南湖庄景色。在重檐的山樓中,陳設精潔雅緻,一婦人正臨窗刺繡。樓後竹林茂密瑩碧,高聳透瘦的湖石與喬松、芭蕉矗立一側。遠山如黛,輕嵐浮動。

畫家以松疏的筆觸在有限的尺幅間表現了如此繁複的構圖與內容,而在細微處亦一絲不苟,其筆法嚴謹秀雅。墨色於濃淡的變化與映帶上更講求合諧統一,匠心獨具,顯示出畫家深厚的傳統功力。

327 《雙樹樓閣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元汴 紙本墨筆 縱6.6厘米 橫33.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項元汴(1525—1590),明代收藏家、畫家。字子京,號墨林,嘉興(今屬浙江)人。家境富裕,廣搜法書名畫,甲於江南;因而熏習既久,書畫自通。

此圖描繪的是平遠的湖山景色,碧波間磯石壘壘,蘆狄迎風,雙樹高聳,左邊溪間流泉,遠山逶迤,水天空闊,意境寧靜。

整幅作品層次深遠,筆墨華滋,具有空靈浩曠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里,坐而致之」的感覺。這幅是畫家為其方外友雙樹樓閣主所作,至明萬曆十二年重加題記,記錄了此畫的流傳經過。

328 《桐陰寄傲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德新 紙本水墨 縱57.2厘米 橫27.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項德新(約1563—?),字復初,項元汴的三兒子,工山水,得荊關法,尤其擅長寫生。

此圖描繪的是夏山風景。畫面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環繞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靜之致。這幅作品筆墨簡逸,皴染結合,格調秀潤。山石樹木粗放之中不乏細膩之筆,水處多為空白,更顯虛靈之氣,野趣昂然。

畫中自題詩也耐人尋味:「重蔭覆林麓,寒聲下碧墟,繡衣高蓋者,於此意何如。」

329 《吳中十景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李流芳 金箋本墨筆 縱27.7厘米 橫34.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吳中十景圖冊》是李流芳描繪蘇州一帶景緻的系列作品。

此圖選的是十景之一《虎丘》。虎丘又名海涌山,是蘇州著名的遊覽勝地,景色宜人。古來詩人曾以「塔從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紅日隱檐底,青山藏寺中」的詩句狀貌讚美這裡的景色。

李流芳的這幅小景,以平遠構圖,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貼,畫面上充滿了清秀閑逸的韻致。畫家的風格如吳偉業所云:「長蘅學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來,蒼翠欲滴。」

330 《梧桐秋月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宋珏 紙本設色 縱82.4厘米 橫30.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宋珏(1576—1632),明代書畫家、篆刻家。字比玉,號荔枝仙。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蘇南京)。工書畫。他寫山水樹石行筆雄秀,兼有米芾、米友仁、吳鎮、黃公望之風。

這幅畫寫皓月當空之夜,梧桐高聳,樹影婆娑,梧桐掩映處有書齋樓閣,正在晤談。整幅作品構圖簡率,章法簡潔,用筆雖簡而意態豐盈,意境清雅,富於詩意。畫面上色彩清淡,表現了清幽的意境。

畫家自題五言詩一首,其詩為:「書樓高百尺,巋峙出梧桐。倚欄話秋月,忽聽雲外鍾」。

331 《山樓對雨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宋珏 紙本設色 縱82.57厘米橫 27.4厘米故宮博物藏

此畫描畫細密,山勢敦厚,筆觸勁健俊朗,構圖奇峭多姿。

畫上鉤有「三希堂精鑒墨」、「石渠寶芨」等皇帝的祖傳印章,「石渠寶芨」著錄。

332 《書畫合璧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張瑞圖 紙本墨筆 每幅縱34.7厘米 橫2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瑞圖(1570—1644),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張瑞圖也善畫,以山水見長,他的山水效法元代的黃公望。

《書畫合璧圖》用筆頗有靈氣,畫面上山石、樹木、樓閣、村舍皆刻劃嚴謹,畫境富於古意。

該書畫冊為紙本,共11頁,書及款7頁,墨筆畫4頁。其畫皆山水,用筆秀逸,各有意境,頗得生機。每頁均有題句,其中兩頁錄《歸去來辭》句,其書分別為行書《樂志論》及「果亭山人瑞圖」款;行書「歸去來辭」。

333 《日濯清泉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惲向 紙本墨筆 縱152厘米 橫53厘米

惲向曾為周亮公畫山水,自題云:「逸品之畫,筆似近而遠愈甚,似無而有愈甚;其嫩處如金,秀處如鐵,所以可貴,未易為俗人道也。」

畫上自題:「坐茂樹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潔,摹燕文貴筆,惲向。」

在這幅畫中畫家借詩文的意境抒發了自己高潔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樂的心情。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惲向的這幅作品筆墨蒼潤,用懸腕中鋒,以草書的骨力入畫,圓勁雄健。

如評者所云有「嫩處如金,秀處如鐵」之致。

334 《秋林平遠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惲向 紙本墨筆 縱61.5厘米 橫61.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瓚主張作品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抒發畫家的主觀意興,反對刻意求工,求似。元代起畫中的所謂「逸格」被列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明代江南的畫家甚至以有無倪畫來判斷畫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濁。惲向晚年傾心於倪瓚,黃公望。

他的這幅畫純用干筆勾皴,線條秀健,以枯筆皴擦而又潤濕的感覺,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雲林筆意。

335 《幽澗鳴泉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惲向 紙本墨筆 縱214厘米 橫90.5厘米

惲向(1586—1655),是明代畫家。原名本初,字道生,號香山。武進(今屬江蘇)人。擅長山水,早年學董源、巨然,以懸肘中鋒作畫,骨力圓勁,濃墨潤濕,縱橫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斂筆於倪瓚、黃公望的風格,惜墨如金,揮灑自如,妙合自然。由於他常往來於齊魯之間,並登臨泰山,故筆下山水得自然雄渾之氣。他曾為周亮公畫山水,自題云:「逸品之畫,筆似近而遠愈甚,似無而有愈甚;其嫩處如金,秀處如鐵,所以可貴,未易為俗人道也。」

336 《松風斜照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關思 絹本設色 縱158.7厘米 橫50.5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關思,生卒年代不詳,字九思,更字仲通,號虛白。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所畫山水,蒼秀奇崛,是 「吳派」名家之一,早年的山水構圖繁密,到晚年時的作品簡筆粗疏。

此畫描繪的是夏日溪山陽光斜照,遠處高山聳峙,山間泉水淙淙;近處林木蔥蘢,掩映著草堂數間,中部湖水水平如鏡。

在表現手法上,山石用披麻皴,畫松以雙勾,其畫風近似吳門畫派,而又自己的變化。

右上角自題七絕一首:「清齊虛蔽小欄杆,六月松風灑面寒,步到西邊橋外看,一山斜照瀑長湍。」

337 《仿張僧繇山水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藍瑛 絹本設色 縱177厘米 橫91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

藍瑛(1585—1644尚在),字田叔,晚號石頭陀,又號東郭老農,所居榜額曰:「城曲茂堂」,錢塘人。一生以賣畫為生。藍瑛擅畫山水,他的繪畫氣力深厚,風格多樣。在明末山水畫中獨具一格。張僧繇是六朝時的大畫家,初唐時他的影響很大,明代「沒骨畫法」的復活,始於董其昌。董其昌沒有見過張僧繇的真跡,是憑推想作仿張僧繇的沒骨山水畫的。藍瑛師法董其昌,他們雖然是憑推想力追沒骨古法的,所作繪畫自成風範,頗為別緻。

338 《白雲紅樹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藍瑛 絹本設色 沒骨青綠

此畫畫面前景以平遠構圖,畫山間水畔的村落,水邊斜生著蒼勁的老樹,村落後倚高山,山間白雲繚繞。畫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綠,多種顏料渲染,山腳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面的向背關係。樹木的輪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樹木的枝葉工整細緻,有宋畫的風致。白雲以花青和白粉暈染而成。

藍瑛的沒骨重彩,色彩明麗,色彩對比明快,具有一種裝飾美感。

339 《江皋話古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藍瑛 紙本設色 縱169.4厘米 橫5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藍瑛的山水面貌有兩類:一種是水墨淺絳,一種是青綠設色,濃麗奪目。張僧繇沒有真跡傳世,對他的沒骨畫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藍瑛受到董其昌的啟發,憑藉推想創造出自成風範的沒骨山水畫。董其昌的「沒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純色暈染」;藍瑛則主要繼承了宋人的青綠山水畫法並較多地運用皴法,因此藍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稱是仿張僧繇之筆的沒骨的畫法,實際上是藍瑛的創造。

此畫筆墨蒼秀,設色淡雅,畫風清疏,是藍瑛晚年的代表作

340 《鄭州景物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文從簡 紙本墨筆 縱98.2厘米 橫38.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從簡(1574—1648)明代畫家,字彥可,號枕煙老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文徵明的曾孫。山水畫得文徵明之家法,也學王蒙、倪瓚,愛用枯筆皴斫,稍有變化。

《鄭州景物圖》的構圖極為疏簡,坡岸僅以干筆勾勒,幾無皴染,整個畫面由於有大片空白而顯得十分空闊,但雖空闊而不空洞,空白處觀者憑藉想像似乎可見雲氣茫茫,水天一片,元氣淋漓,氣韻豐盈。這幅畫的筆墨極為精簡,筆墨師法元人,又得文氏家傳,具家法而有變化,是一幅筆簡意豐的佳構。

341 《懷古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楊補 紙本墨筆 縱26.7厘米 橫3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楊補(1598—1657)明代畫家。字無補,號古農,祖籍臨江(今江西清江),生於吳,後為長洲(今江蘇吳縣)布衣。

這幅畫構圖豐滿,正中一座山巒迫塞畫面,給人以棄絕棄絕塵俗之感。楊補山水學黃公望,但這幅畫上兼有吳鎮風格影響。畫上勾皴點染並用,落墨大膽沉著,濃墨醒目,墨色層次豐富,構成了畫面的空間感。山石坡地以長披麻皴寫出,筆力勁爽,表現出了山岩的獨特結構。

342 《山水花卉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倪元璐 綾本墨筆 縱39.3厘米 橫65.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倪元璐喜歡用水墨生暈之法,蒼潤古雅,繞有風致。

此圖冊共八開,這裡選的是其中的兩開。第一開描繪的是一老翁停舟垂釣,但見江水浩淼,筆簡意遠,耐人尋味。第二開表現的山村欲雨的景色。

雖為米家山水,但筆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響,以濃淡不同的墨點和墨色,渲染坡坨層林,留白處宛如浸漫於嶺間的雲靄。用簡略的線條勾出村屋數幢,筆墨具備。

343 《山水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謨 紙本水墨 縱56.5厘米 橫31.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項聖謨(1597—1658),明末清初畫家,字孔彰,號易庵、胥山樵,別號松濤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興)人。他的祖父是項元汴,是明末著名的書畫收藏家和畫家。伯父項德新也善畫。此圖畫松石林泉,仿沈石田筆意,畫面近處,孤松高聳,枝幹遒勁盤曲,筆致勁秀,用墨雄渾。遠處山石疏簡空靈,用墨蒼勁。整幅作品氣韻天成,風格清雋。

畫的左上角有五言詩一首:「林下兩高士,清談銷日長,不知塵外客,逐逐自多忙。仿石田先生筆,項聖謨。」

344 《放鶴洲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漠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此畫是一幅紀實之作,畫中湖田頃頃,碧波蕩漾雲靄飄沙,村舍漁船掩映在此山石樹影中,層次井然,意境清幽,構圖繁複中富有變化,筆墨則細密外蘊涵嫵媚,是一幅士氣與作家兼具的山水結構。

345 《剪越江秋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謨 絹本設色 縱34.5厘米 橫68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剪越江秋圖》是一幅紀游之作。明崇禎七年春,項聖謨與友人相約游黃山未遂,當年八月與表弟遊歷富春江,一面盡享山川美景,一面寫生創作,得以完成此畫。

畫卷按其旅行足跡而畫,起於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經富陽、桐廬到建德,然後入新安江,到淳安縣,轉入武強溪,達遂安,共約五百華里。雨霽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風急浪高、江波滾滾的氣象和名勝古迹、險要山水等,在畫家的筆下盡得以寫照,而且富於變化,多方位地表現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風光。

346 《大樹風號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謨 紙本設色 縱111.4厘米 橫50.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的主題是大樹和老人,背景為一抹蒼茫空濛的遠山,山巒逶迤跌宕,荊棘雜草叢生。畫家用濃重的筆墨刻畫大樹,畫中大樹參天而立,主幹粗壯挺直,有剛強不屈之勢,枝條繁密橫生,蟠曲虯勁,雖樹葉盡脫,卻顯得氣勢非凡。樹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遙望遠山和餘暉,徘徊沉吟,似有滿腔心事。傳達出一種沉穆、凝重、悲憤、孤寂和蒼涼的氣氛。

全畫構圖別緻,在視覺上故意營造一種既蒼勁又獨立不移的穩定感。

本幅有畫家自題:風號大樹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隨時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

347 《山水蘭竹圖冊》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謨 紙本墨筆12開 每開縱25.2厘米 橫24.6厘米

由於家富收藏,有機會遍學宋元古人,項聖謨的山水畫融會了宋人用筆的周密與嚴謹,又有元人的格調韻致,筆法秀逸,布局大開大合,富於變化。他喜畫松樹,有「項松之名滿東南」的美譽。

董其昌認為他的畫有時「士氣」和「作家氣」。

這裡所選為第六開墨筆山水,鈐印「項聖謨印」、「大酉山人」.

348 《王維詩意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謨 紙本墨筆 每開縱28.1厘米 橫29.4厘米

此冊為項聖謨、吳必榮等諸家合繪王維詩意圖,共十六開,內項聖謨所繪為兩開。

第一開,本幅自題:「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崇禎二年二月晦日,項聖謨補圖。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畫中人察其聲色。」

鈐印:「項聖謨印」、「孔彰父」。本幅有鑒藏印記「張絎私印」,裱邊有鷦題記並藏印二方。

349 《仿黃公望山水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謨 紙本墨筆 縱43.7厘米 橫31厘米

此畫為仿古山水畫,有黃公望遺風。

本幅上自題:「曾見痴翁半張紙,不多數筆山與水。自然蒼潤有雲煙,聊復從翁畫如此。此為會嘉兄臨黃子久半張紙,是畫即藏李氏秘笈中。崇禎壬申二月晦日題於鶴夢軒,項聖謨。」

鈐印「項聖謨詩畫」、「拙勝」等。

350 《雨滿山齋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項聖謨 紙本墨筆 縱121.1厘米 橫32.4厘米

畫中山雨籠罩的場景描繪得恰到好處。

本幅左上自題:「雨滿山齋九月秋,翠煙常傍硯池流。朝朝睡起研些墨,寫幅林泉寄短謳。乙亥秋,項聖謨作。」

鈐引首章:「蘭馨堂」,有鈐有「林泉肆志」,「別號易庵」。乙亥為明崇禎八年,時項氏三十九歲。

351 《雜畫冊》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陳洪綬 絹本設色 共八開 每開縱30.2厘米 橫25.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一圖冊作山水、人物、花卉,畫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開分別是:1.山圖2.黃河巨津3.湖山深遠山水4.遠浦歸帆5.石泉雲樹6.羅漢7.夔龍補袞圖8.玉堂柱石。

此選二幅作品,一幅是設色泉石雲樹。畫面上雲樹如帶,意境迷離,用筆工整,設色典雅,富有裝飾感。另一作品,設色溪水山澗石橋,二人坐橋上對語。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結合,樹木用橫筆層層點出,墨色濕潤。

352 《閉戶著書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沈顥 紙本設色 縱96.2厘米 橫40.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顥(公元1586—1661),明代畫家。一作灝,字朗倩,號石天,江蘇蘇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聞。 沈顥書法真、行、篆、隸無所不能。更精繪畫,深研畫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創見。他臨習諸家, 位置嚴整,小景淡遠清曠,畫風近於沈周。晚年筆意挺秀,點染清妍。寫畫山水,筆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時。

353 《山水圖》

中國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十):明代 (五)

李永昌 紙本設色 縱125.7厘米 橫58.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永昌(生卒年不詳),字周生,安徽修寧人(有認為是安徽欷縣人)。善書法,畫風學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筆意,畫風清秀圓潤,清逸疏簡,為汪之瑞師,開新安派之先聲。主要活動於萬曆、崇禎年間。《山水圖》是最能體現其風格的代表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美國女畫家Abigail Guttong油畫馬對比徐悲鴻國畫馬
肖像畫「情史」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