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自治區(上)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自治區(上)

果敢全稱「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果敢」是撣族語,「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果敢族」是果敢的漢人對自己的稱謂。

位於緬甸東北方,毗鄰雲南省,東漢隸屬於永昌郡,1897年前為中國領土,1897年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割讓給英屬印度。1960年中緬兩國簽訂了邊界協定,果敢被正式讓予緬甸。果敢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在籍人口約25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緬甸謂之果敢人),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首府老街市。

果敢人口約14萬人,其中漢人佔百分之九十,其餘則有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僳僳族、白族、緬族等。在果敢經商務工旅遊的中國人很多,流動人口加常住人口有30萬左右。

據果敢地區楊氏、羅氏、彭氏等地方望族的家譜及碑銘記載,果敢族先民乃中國明末清初流落緬甸境內的明朝官軍。

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清軍追擊下,被迫帶領官兵及隨從自昆明倉皇西逃,於次年2月遁入緬甸避難。

公元1662年1月,緬王莽白懾於清軍聲勢,將永曆帝拘禁後執獻給清朝將領吳三桂。追隨永曆帝的明朝官兵部分隱居於緬甸中部及撣邦一帶;部分則離開緬甸,返回至中緬邊境地區,卸甲為民,繁衍生息。曾經統治果敢近百年的楊氏家族,其祖先楊高學即為當年追隨永曆帝逃難緬甸的明朝將領。永曆帝被送交清廷後,楊高學率領部下及家眷逃至中緬邊境科乾地區(註:楊氏家譜和彭氏祖先碑銘中均有「科干」記載),見該地遠離中緬兩國中央政府,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遂在此與撣、傈僳等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其後,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兵相繼來投,迫於生計的中國流民也輾轉到此定居,還有許多馬幫商隊也往來不絕,逐漸在科乾地區形成了一個規模不斷壯大的漢人聚居區。據楊氏家譜記載,為表示居住在科乾地區的人民是果斷而勇敢的,頭領土司楊氏家族便按諧音將「科干」易名為「果敢」,並沿襲至今。

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抗清名將晉王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李定國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

1662年,漢人受滿清迫害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40年,楊國華因為捍衛中國邊防有功,被清朝正式封為世襲果敢縣令,成為中央認可的漢人土司政權,保持世襲領導權近150年。很長一段時期,果敢的楊氏土司同時向中國以及木邦進貢。1886年,英帝國吞併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中國清朝簽訂條約,界定了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一些則屬於英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割讓給英屬印度。

漢人在果敢聚居後,逐漸與撣族、傈僳族等本土民族相融合,實行土司制度,由楊氏家族世代相傳,一直沿襲至緬甸獨立後相當一段時期。期間,果敢華人遭受了英國殖民統治,抵禦了回族武裝進犯,抗擊了日本法西斯,在政治鬥爭風起雲湧的崢嶸歲月里逐步發展壯大。

1、擊退回族武裝進犯。1875年,中國杜文秀領導的回族紅白旗起義遭受清廷重創,其殘餘勢力潰退途中意欲侵佔果敢,遭到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抵抗。果敢土司楊春榮組織當地自衛隊與進犯的回族武裝展開了多次戰鬥,最後經「回子扎場」一役趕走了回族武裝。平定回族犯敵後,果敢民眾又先後擊敗了滇緬邊境來犯的多股勢力,擴張了一些地盤,其疆域曾擴延至今天中國的孟板、緬甸的滾弄等地區。

2、遭受英國殖民統治。1885年,英國佔領緬甸實施殖民統治後,授權果敢土司楊氏家族繼續管理該地區,每年僅派遣負責管理邊區的英國文官前往巡視。1897年果敢被滿清政府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漢族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1897年,英國給果敢土司楊國政頒發了一枚「好公務員勳章」(A·T·M),以表彰其治理果敢的功勞。

3、抗擊日本法西斯。1942年日本法西斯佔領緬甸後,果敢漢人與緬甸其它各族人民一道,積極配合中英盟軍,與日本法西斯展開了英勇頑強的鬥爭。1942年6月,果敢土司楊文炳組織了抗日地方自衛隊,挑選了20多名青年到中國大理「滇西戰干團」受訓,以充實抗日武裝力量。同時,土司楊文炳還積極爭取中英兩國支持果敢民眾的抗日鬥爭,分別於1942年8月和1943年5月到昆明拜見英國駐昆領事和中國官員,請求給予支持。抗戰期間,果敢自衛隊與日軍進行了數次激烈戰鬥,無數的果敢自衛隊成員及民眾在抗戰中犧牲。1947年,英王給土司楊文炳頒發了「大英帝國勳章」(O·B·E),以表彰其抗日功勞。

1959年緬甸政府廢除果敢土司,數年後將原土司楊振材逮捕。土司家族成員楊振聲起兵反抗,緬族政府軍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策動羅星漢擊潰果敢的反緬甸部隊,土司家族的軍隊敗逃。楊振聲部隊退入泰國,彭家聲則退入中國。政府軍進佔果敢,指派親緬族的羅星漢管理果敢,經營毒品生意。果敢始被異族統治,華校被收歸國有,果敢漢人被迫更名為果敢族,漢文改稱果敢文。1960年代緬甸共產黨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在中國的支持下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彭家聲率領緬共軍隊重新佔領果敢,敗退的羅星漢採行堅壁清野策略,將市街燒毀,居民遷出,果敢人民四處流亡。

1980年代國際情勢改變,緬甸共產黨內部嚴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數民族的當地武裝勢力遂脫離緬共,將緬共的領導人遣送中國,與緬甸政府軍停戰展開和平談判。

1989年,果敢正式宣布脫離緬共,率先與緬甸政府簽署和平協議,被政府劃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和平建設時期。

1、退出緬共。緬共初入果敢時,許多果敢幹部是開路先鋒,為緬共建立果敢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革命形勢處於大好時期,緬共高層的「大緬族主義」開始抬頭,許多緬族幹部和學生被委以重任,果敢等少數民族幹部則被撤職削權,致使緬共內部緬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隔閡日趨嚴重。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入低谷,緬共在國際上失去了有力支持。內外交困使緬共生存面臨嚴峻挑戰。果敢幹部認為緬共漸失人心,必定失敗,遂暗中策劃脫離緬共。1989年3月11日,以彭家聲為首的果敢領導人正式宣布脫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並率先與緬甸政府簽署和平協議,接受中央政府領導。

2、組建特區政府。緬甸政府與果敢同盟軍簽署和平協議後,將果敢同盟軍轄區(果敢及薩爾溫江西岸地區)劃定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別行政區,任命彭加聲為特區主席。同時,將第一特區軍政人員納入緬甸內政部編製,按級授予專員、副專員、警察總監、副總監、警察上校、中校、少校等官銜,按月劃撥1200人的補給。緬甸政府雖然對果敢特區政府的機構設置做了上述規定,但該規定至今在特區未被正式啟用過。

3、平息內訌。1992年初,果敢內部發生分裂,以果敢同盟軍副參謀長楊茂良為首的「楊派」和以同盟軍司令彭加聲為首的「彭派」發生內訌,並於11月爆發內戰。「楊派」擊敗「彭派」後接替果敢政權。1995年11月,敗退緬甸勐拉的「彭派」捲土重來,迅速控制了局勢。「楊派」倉皇中向緬甸政府投降,政府軍遂乘機進駐果敢,與「彭派」武裝形成對峙局面。後經雙方調解,緬甸政府恢復了以彭家聲為首的第一特區政府和果敢同盟軍,一直延續至2009年。

留言您的看法!幫小編轉發讓更多人看見~!謝謝您~!歡迎關注小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人生 的精彩文章: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大千世界真的存在!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自治區(下)

TAG:風水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