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美劇《松樹谷》看澳大利亞在「五眼聯盟」中的別樣心態

從美劇《松樹谷》看澳大利亞在「五眼聯盟」中的別樣心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潘攻愚】

2011年,本來主打網路視頻點播服務的「網飛」 (Netflix)把手伸到了電視劇製作領域,而且處女作便出手不凡——《紙牌屋》,前兩季的總製作經費就花了一億一千萬美元,找來了大衛?芬奇作為編導,男主角啟用了之前很多年極少涉足電視劇的凱文?史派西,霎時間颳起了一股「紙牌風」,成為當時全球最受歡迎的政論類美劇,很多橋段被耶魯和斯坦福大學借去的,當成了政治法律案例分析的教材。

雖然《紙牌屋》因為男一號的線下性醜聞和編劇思路的枯竭最終爛尾,但「網飛」積累了豐富的現實政治類劇集的製作經驗和相當雄厚的人力資源,這讓他們在打磨時政類電視劇題材時有駕輕就熟之感。

從2015年開始,Netflix便在亞太地區開疆闢土,繼日本韓國之後。去年10月,他們又和澳大利亞方面合作,出品了《松樹谷》(Pine Gap),在ABC電視台播出(當年的神劇Lost《迷失》也是在這家電視台首播)。此文就圍繞《松樹谷》展開。

《松樹谷》宣傳照

從製作到播出,《松樹谷》一直顯得非常低調,沒有季前大規模的廣告宣傳,也沒有請重量級的卡司,但首播集在澳大利亞本土依然吸引了58萬人次的播放量(雖然最後跌到38萬)。第一季全6集看完,筆者認為在眾多諜戰類劇集中,該劇切入的現實反應感還是比較新穎的,契合了當下在中國南海地區大國博弈時的各個角色的自身定位。編劇和導演毫不隱晦地從「五眼聯盟」內部的合作張力著眼,而且主要以澳大利亞人的視角,審視澳洲人在中美交鋒的夾縫中不得不騰挪閃轉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糾結和焦慮感。

對「五眼聯盟」有過深度觀察或者喜歡關注諜戰新聞的讀者,或許對松樹谷這個地方並不陌生。片中對松樹谷所有的介紹都移植於現實,它建立在澳大利亞腹地的愛麗絲泉(Alice Spring)。這個地方周圍是熱帶沙漠,60年前完全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常年氣溫在29度以上,到今天也主要靠一條鐵路和阿德萊德相通。

1940年代左右,愛麗絲泉只有600左右的土著,能發展到目前的8萬常住居民(說實話人還不是很多),也是因為二戰和冷戰給它賦予的特殊戰略地位。

太平洋戰爭期間,這裡是抗擊日本海軍的大後方,是美軍重要的補給地(有點類似於40年代的延安)。二戰結束後,此地又充當了類似於中國羅布泊的作用,考慮到愛麗絲泉這個地方隱蔽性強,如果給澳大利亞這個大陸畫一個圈,這裡差不多就相當於圓心,對整個澳洲的信號輻射半徑很均勻,於是一部分美軍留了下來參與了國安局(NSA)在亞太地區的情報布點。

松樹谷(pine gap)位於澳大利亞的中心地帶

某種意義上,美國也算是收之桑榆,當年以較低的成本建造的一座不起眼的地下情報站,在冷戰時代的存在感也並不強,甚至在90年代末一度因為民眾抗議而被廢棄,但9·11反恐局勢讓此地重新煥發了生命。如果把美國的米德堡(美國國安局總部所在地)和蘭利(美國中情局)總部比喻成心臟,澳大利亞的松樹谷則可以被看做主要動脈,負責和五眼聯盟各個毛細血管監視中心和情報站勾連。

劇情中,進入大本營的主要公路旁豎著牌子「閑人免進」的牌子,給此地敷上了濃重的神秘色彩。

松樹谷基地前豎著「閑人免進」的警示牌

我們無法真正得知現實中松樹谷真正的人員架構和人士組織模式是怎麼樣的,但片子中安排的主角和配角的身份設定非常合乎邏輯:雙首長制,即澳大利亞本土員工和千里迢迢來到南太平洋工作的美國員工比例基本是一半一半,而且兩位主管的發言權的權重基本相當。但每每遇到重大戰略決策時,就會有一位老女人從美國米德堡乘飛機趕過來主持大局,這也說明,在微妙的人事資源的平衡度之下,美國仍然是潛在的處於支配地位的老大,而且劇集處處暗示,松樹谷和美國弗吉尼亞的聯繫,比松樹谷和堪培拉的聯繫還要緊密,美國總統科爾幾乎總能比澳大利亞總理得到最前沿的一手消息。

澳方本來才是松樹谷的東道主,但卻由於國力的強弱和在亞太地區的有求於人的心態,不得不以卑辭侍美,氤氳著一股心有不甘的怨氣,這也是劇情發展背後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從「反恐」到「制華」

2018年1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最新《國防戰略報告》顯示,特朗普政府將與中、俄的大國戰略競爭作為「首要關切」,恐怖主義不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關注點。

《松樹谷》第一集的三十分鐘就將現實維度中的這種戰略轉換做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演繹(出於基本的敘寫需要,恐怕本文無法完全避免劇透)。

此劇一開頭,就是美國總統、中國領導人和澳大利亞總理在緬甸仰光召開APEC會議,就在距離會議地點幾十公里之外的地方,一架民航客機被一個吸血鬼導彈(vampire missile)擊中,幾十名旅客全部身亡,其中包括5名美國人。

松樹谷的情報檢測和搜集小組一開始就把目標對準了緬甸和孟加拉邊境的「伊斯蘭國」分支,把他們當成了重點打擊對象,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舊有反恐慣性思維。但隨著幾個「不守紀律」的下屬深度挖掘事實真相,觀眾們才發現此次事件背後有著極為敏感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開始松樹谷工作人員仍然把目標對準活躍在東南亞的極端伊斯蘭分子

澳大利亞背著美國和中國合謀炮製了一出陰陽劇。表面上看,最後澳大利亞的計謀得逞了——既拿到了「上古人」集團的土地開發合同,也拿到了卡達的油氣進口合同,還維持了和美國較為體面的同盟合作關係,但美澳雙方最終在是否需要營救被中國擊落戰機的美軍飛行員問題上,在操作室內大打出手,意味著兩國在情報共享環節產生了難以彌補的信任裂痕。

男女主角的情感隱喻

愛麗絲泉地荒人稀,別樣的地理風貌,再加上松樹谷特殊的工作性質,讓在這裡工作的員工形成了幾個較為封閉的職業圈子,一般員工統一口徑對外戲稱是這裡的gardener(園丁),而且還要往往對親朋好友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

片中女主角一開始就有一個特別囧的相親,她對著相親對象說由於自己的工作性質特殊,涉及到婚戀問題,組織需要對另一半進行三代政治審查,結果相親以尬笑結束,於是男女朋友「內部消化」也就順理成章了。作為巴爾幹移民到澳大利亞的女一號,很快和男一號——一名幹練的美國黑人特工墜入愛河。一個澳大利亞人女情報員愛上了美國來的同行,他們的關係一開始就帶有濃重的政治隱喻。

隨著劇情的推演,我們發現這二人成為了美澳兩國員工在松樹谷的特殊情報交換渠道。理論上講,按照「五眼聯盟」內部達成的協議和原則,這五個國家應該在情報搜集、篩選和分享方面互通有無,做到基本的互信互利。但在現實執行層面,每一方都在完美地詮釋什麼叫霍布斯契約中的「愚人悖論」:出於理性計算,雙方為了利益最大化建立契約同盟,讓渡一部分權益,但是一旦計算得出的結果是,如果破壞同盟關係反而能得到更多利益,那麼工具理性反而會驅使同盟的瓦解。

所以美澳雙方的主管都有意保留一部分情報自留地,只和本國員工分享。兩國建立的這種無形的信息牆壁,隨著男女主角關係進一步的深入變得愈加微妙,愛情的力量讓雙方把內心的秘密告訴對方,最後雙方都恍然大悟,彼此的親密接觸背後都有無形的手在推動,羅曼蒂克最終遭遇到政治博弈的殘酷挑戰。

男女主角的關係迅速升溫

澳方女主管告誡女一號不可陷得太深:「美國人從來都把對國家的忠誠置於情感之上」,其實暗示的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畢竟是個「闖入者」的角色,一旦心焦力疲未必不會果斷撤出,但澳大利亞卻無法全身而退,畢竟中國南海地區的地理位置距離澳洲並不遙遠,覆巢之下無完卵。

中國人的存在

若僅僅焦距在松樹谷這一隅的劇情展開,觀眾可以感覺到主要是美澳在鬥法,中國旁觀。但旁觀不代表不參與。劇中的周先生也是主要配角之一,他是「上古人」集團的老闆,在愛麗絲泉「攻城略地」,和當地的土著洽談土地開發和油氣項目,而且「上古人」集團的地盤和松樹谷距離不到20公里。

對歐美劇來說,也許是為了特意突出中國人「亦商亦諜」的政治正確身份,周先生貌似是在松樹谷安裝惡意軟體的幕後總指揮。而且本劇還有一大亮點,就是出現了中國男性勾引歐美女性的橋段,周敏銳地發現松樹谷美國人主管忙於工作,冷落了妻子。她拖家帶口,辭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職太太,背井離鄉人生地不熟,倍感孤獨,於是周向她發動了攻勢,並且很快得手。

松樹谷美國高管的老婆和周偷情

周身強力壯,英語流利,而且在偷情期間,在南海仲裁問題上駁得美高管老婆啞口無言,可以說是個加強版的「傅滿洲」。他突破了美劇原有的那種中國人「有節制的可惡」形象設定,周既搞經濟開發(劇中說他給澳大利亞人帶來了3000多工作崗位),又搞情報,還搞女人,樣樣不落,影射的是中國實力的全面崛起。

在本季的最後一集,劇終的一幕是周露出狡黠的笑容,暗含著中國才是中美澳三方博弈的最大贏家。

第一季結束時的最後一個鏡頭

為了加強劇情衝突,劇中把故事線推向了中美在南海要打一場全面戰爭的境地:美國炸毀了中國在南海的一座人工島礁,中國方面出於報復擊落了美軍的一架F16,並且試圖活捉跳傘逃生的美軍飛行員。

雙方劍拔弩張,眼看著大規模的熱戰一觸即發,澳大利亞人的恐懼感極度上升,松樹谷信息調度指揮室內美澳雙方肉搏相向,澳方最終通過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美國方面讓戰爭升級的企圖。

劇中人言: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僅僅可以通過經濟封鎖便可以讓澳大利亞全國陷入癱瘓。此語可能略顯誇張,但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澳大利亞「一仆二主」的矛盾心態,他們可以犧牲部分國家尊嚴,在情報站線上以低姿態示人,但若有真正的戰爭到來,他們也不會傻到充當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忠實鷹犬和馬前卒。「美澳聯盟是珍貴且無價的」——美方對澳的種種誓言和承諾,在無情的地緣政治面也屢屢成為類似於一種情人心理出軌前的例行遁詞。

美澳雙方在控制室大打出手

餘論 澳大利亞——畢竟還只是「眼」

如果我們在各種搜索引擎中以「five eyes」作為關鍵詞搜索,便會有趣地發現這個概念和澳大利亞媒體有著強烈的相關性。在現實中,這個概念的渲染者也主要是澳媒,是他們在不斷強化公眾對這個本該屬於地下黑話的語詞的接受度,個中緣由頗堪玩味。

五國除去美國這個霸主,英國偏安西歐,按照戴高樂對英國的經典嘲諷,他們自甘扮演美國在歐洲的看門狗(watchdog);而加拿大作為美國的北鄰,經濟政治方面對美依附性極強,前不久在華為問題上他們踐行了「妾婦之道」,並怡然自得;紐西蘭在五眼中無疑是個醬油角色,欣然接受美澳的雙重庇護;而澳大利亞,相對來說卻有著最嚴重的地緣劣勢。

這個盛產袋鼠、鴨嘴獸等奇形怪狀生物的地方,幾千年來本是孤懸四大洲外的「荒島」,卻因時勢變遷,今天成了大國地緣政治軍事抗衡的准核心區域。

五眼聯盟

中國的強勢崛起,取代蘇聯成為美國最佳的假想敵,中國南海時緊時松的態勢無不牽動著澳大利亞人的心。在劇中,類似於「whether there will be a war 」等問句無不出自澳大利亞人之口,糾結與焦慮溢於言表。畢竟一旦真的有什麼馬高蹬短,打碎的還是自家的瓶瓶罐罐。

所以,「松樹谷」中澳大利亞人的共識是,美國人將中國踩在腳下完全不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這無法成為他們與美國結盟的基石。所以,在相對均衡的中美在西太平洋軍事、政治競爭的大環境下,他們可以接受作為美國人之「眼」的角色,但絕非手臂,亦非口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聯合阿拉伯國家對抗伊朗 以色列總理:歷史轉折點
中資「催產」下,格陵蘭終迎二戰後首個機場項目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