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戈登·威利斯:他是「陰影王子」,也是品味大師

戈登·威利斯:他是「陰影王子」,也是品味大師

科波拉的《教父》和伍迪·艾倫的《曼哈頓》有什麼共通處?

除了均是70年代氛圍極佳的影史經典外,另一個共同點在於它們背後站著同一位攝影師:

戈登·威利斯

儘管戈登·威利斯已於2014年過世,更是在1997年後便不再擔任攝影師一職。但他本人及其創作所展現出的才華,仍被行業內津津樂道。

前不久,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A.S.C)成立100周年的慶祝活動,由其協會成員票選出20世紀最偉大的100部攝影里程碑影片。

戈登·威利斯憑藉五部作品上榜,成為作品被提及最多的攝影師之一。

(戈登·威利斯入選榜單的五部作品)

曾為戈登·威利斯扛過四年攝影機的邁克爾·查普曼(《憤怒的公牛》攝影)言,「美國電影攝影分為兩個階段,威利斯前與威利斯後。」

可就是這樣一號影響好萊塢電影攝影美學的人物,常年被學院忽視,個人終其一生未拿到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如同美國分東西海岸一樣,久居東海岸的戈登·威利斯也從未有主動迎合西海岸好萊塢的打算。

面對製片廠的不滿與跳腳,威利斯常一笑置之。因為影片上了大銀幕後,通常票房大賣,總能證明他是對的。

破壞規則的東岸人

60年代末,新好萊塢時代到來。

新好萊塢怎麼個新法?

除了受歐洲新電影的影響實景拍攝、解放攝影機外,一批從東岸紐約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投身好萊塢,給老牌製片廠帶來不小衝擊。

同樣來自東岸的戈登·威利斯擔任主攝影時,已不是個小年輕。

朝鮮戰爭期間,他為美國空軍服務,加入電影部門用四年時間學習製作。隨後他經由朋友介紹進入紐約的東海岸聯盟,從助理攝影做起直到13年後成為主攝影。無數的廣告和紀錄片從業經歷,確立了戈登最中心的創作原則:做減法。

戈登是一個極簡主義者。

他慣用最簡單的方式思索畫面。這種思索方式或許也叫抓重點,抓住畫面敘事和氛圍的重心後,其他均讓位於此。1969年,帶著這個思路,戈登成為了一名電影攝影師。

然後,他的影像變為衝擊波,沖刷著電影法則。

1971年拍《教父》時,戈登用大量的陰影處理人物面部,90%的畫面里觀眾是看不到馬龍·白蘭度眼睛的。派拉蒙幾乎要崩潰。

早年的經典好萊塢時期,製片廠覺得觀眾是來看明星的,明星的臉是賣錢的保證,用亮光點亮,用柔光強調是基本配置。

可就是這樣一部黑乎乎的片子首輪上映票房高達8150萬美元,是其拍攝和宣傳投入的14倍。

威利斯好的藝術直覺,令伍迪·艾倫也稱讚不已。

拍《安妮·霍爾》時,他教伍迪·艾倫演員在鏡頭外的超好效果。人物進出畫面,聲音一直停留在畫面內,反而營造出一種浪漫的氛圍。威利斯其實是把伍迪·艾倫許多相當做作的想法,用鏡頭做了適宜的表達。

威利斯是注重整體性的攝影師,他用鏡頭作畫。這邊多幾點星光,那裡少幾個灰度,他所做的事情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沒什麼兩樣。

深邃的陰影與優雅的黑白

戈登·威利斯決定了1970年代電影的樣貌,也決定了觀眾的觀看方式。這話聽來誇張,其實不然。

他的許多拍攝方式被後輩攝影師視為範例,常被沿用。

拍《教父》系列時,威利斯基於對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維托·柯里昂本身陰鷙、複雜的性格以及妝容的考量,使用了頂光造成其面部眼窩深陷的效果,凸顯了人物謎一般的精神氣質。

(父親維托的葬禮上,陰影漸浮邁克爾的臉)

如此對一個人物的必然選擇被推廣至整個影片的人物攝影思路當中。但凡細緻看過影片便會發覺,維托的兒子邁克爾從開始亮度較高的一張量,到常陷入半面陰影乃至最後成為新教父後整個人處於陰影的思路,外化了角色心路的轉變歷程。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同樣如此。

這種陰影氛圍的形成是基於威利斯使用了低影調、大光比的攝影手段。這是一個非常難以把控的技術活。因為影調的黑不是單純的黑而已,還要黑的有層次。一個畫面里包羅了明暗層次、虛實對比以及色彩的色相明暗關係等。

如果不深諳其中門道,選用低照度攝影和曝光不足的膠片拍攝,是死路一條。

威利斯將曝光不足上升為藝術,也被同行冠上了「陰影王子」的稱號。

但威利斯本人不這麼認為。

他是對「視覺相對性」感興趣,從暗到明的過程。他不會只給你看陰影里壓迫人心的勾當,同時他會讓你感受柯里昂家族辦婚禮的明媚光亮。

(《教父2》里Magic Hour)

《教父2》里,講述維托年輕故事時為了做出懷舊質感,威利斯選擇在太陽低垂髮出金色光芒的黃昏前拍攝,為畫面帶來一種溫暖的琥珀色。

此後,這個「Magic Hour」泛濫成災。但凡故事發生在二戰前,相似的影調無所不在。但威利斯本人是不相信有什麼方程、公式可以套用的。

沒有一個片子是因為視覺角度做到了就能贏了的。美術指導、服裝、鏡頭結構、燈光配合、濾鏡都必須正確,才會有一個鏡頭的正確。

所以,當他在《曼哈頓》用黑白拍出紐約的繁華與孤單,美麗與優雅時,你就會明白是沒有一個詞能簡單概括威利斯的攝影風格的。

一個簡單的全景式構圖和人物開燈的動作便延展了縱向空間的深度,甚至暗示了男主人與小女友截然不同的性格。

(《曼哈頓》)

一場天文館戲裡,簡約的黑白,乾淨的布景將兩個人之間的曖昧情愫傳達出來,特別地浪漫。

看不到反而比看到了更讓觀眾心潮澎湃。羅傑·艾伯特盛讚這種浪漫似「他們在群星間、月亮上漫步」。

(《曼哈頓》)

而下圖則是電影史上最浪漫的鏡頭之一。威利斯和伍迪·艾倫全劇組在曼哈頓橋等到早上五點鐘,等到路燈漸熄,天光將至的時刻,拍出了黑白影像中被忽視的優雅。

(《曼哈頓》)

結語

戈登·威利斯說,他的工作不是重塑現實,而是呈現現實。

從1971年至1977年,戈登·威利斯作為攝影師參與的7部影片累計提名了39項奧斯卡獎,其中19座拿下獎盃。但他自己卻沒有提名一尊攝影類的奧斯卡獎。直到《西力傳》、《教父3》才提名,不過依舊落空。2009年的一尊終身成就獎頒給戈登·威利斯算是遲來的認可。

這一生,戈登·威利斯共拍攝了長片34部,與科波拉、伍迪·艾倫、艾倫·J·帕庫拉有著長期的合作。

攝影簡約,細節細膩並有著油畫般的質感,以及他超強的藝術直覺,繼延續了古典美學又對其做出了超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阿涅斯·瓦爾達:走進電影的同時,走向自我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