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孩子學畫畫,父母慎「說話」

孩子學畫畫,父母慎「說話」

你是我溫暖的手套、

冰冷的啤酒、

帶著陽光味道的襯衫和日復一日的夢想

我會一直在這裡

直到你關注並愛上這一切

標註小星星 第一時間看到小北的藝術幹活~

孩子天生喜歡畫畫,然而,不少孩子卻從愉快啟蒙開始,以索然放棄結束。表面上看,影響因素主要是學業緊張,其實父母逾越家庭美術教育邊界,才是孩子不能堅持下去的關鍵因素。

事物都是遵循規律發展的,孩子的美育成長也有其規律。父母錯誤的做法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美術發展方向,還會讓孩子學習得越久感覺越迷茫,導致他們在面臨學業壓力時選擇放棄,更令人惋惜的是,當初令孩子身心愉悅的美感體驗消磨殆盡。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畫中的「話」、呵護美術創造力、營造美的生活方面的特徵及需求,才能滋養孩子的美術自信。

畫里有「話」,別隨意評價

孩子的畫五顏六色,畫的內容五花八門。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畫得好壞沒有量化的標準,不好把握評價尺度。「爸爸媽媽,看!我剛畫的畫!」當孩子自豪地向父母舉起自己的畫時,也在期盼父母的評價。對於孩子來說,每周課堂上那短短數分鐘的集體作品點評,遠遠不如父母評價的影響力。

父母普遍低估了自己的評價對孩子的作用,經常隨意作出評價。當父母反覆用「你畫得真好!」「這手工做得亂七八糟!」「你要向獲獎的××學習!」這樣的語言評價孩子的作品時,孩子對「好」「亂」「向××學習」等過於寬泛的內容往往無所適從。父母的評價需要有邊界意識,了解孩子的「美術語言」體系,把握評價要點。

孩子的畫是孩子在「說話」。孩子的畫呈現了他們的美術感受、美術表現、對藝術的思考方式,抒發了自己的體驗、喜好。「我畫了上次去草原騎的棗紅色馬,它奔跑的樣子真帥!畫出它我特別高興,就像又騎了一次馬!」孩子陶醉在自己的回憶和想像中,畫面效果並不是他關心的重點。當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情感,關注並欣賞作品中孩子的活力,就能感知孩子個性化的藝術魅力。

孩子的美術表現展示出其個人興趣和能力差異,同時,會用屬於他的美術符號和生活世界建立聯繫。「這兩根長線畫的是爸爸的肩膀,他的肩膀像大山一樣寬!」畫面中的長線表現了孩子對父親肩膀「大山一樣寬」的想像力。當父母不是指出畫得幼稚和想像不合理,而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水平,少些規定、多些包容,孩子的美術表現才會更自由,隨之人也會更自信。

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經歷的孩子對藝術的思考方式不同。一個對昆蟲很感興趣的孩子說:「我一直喜歡畫昆蟲。小時候,我只是覺得昆蟲的樣子很有趣、顏色鮮艷,畫出來好看。後來我研究了昆蟲的習性,就對展現昆蟲世界的秘密感興趣了,再畫昆蟲,我的想法又不一樣了。」

如果父母能多創造機會讓孩子探究事物、賞析藝術作品,就能促進孩子認識藝術與生活的差異、聯繫,深化對藝術的認識和思考。父母多聆聽孩子的想法,多欣賞孩子作品的獨特價值,就會合理地作出評價,激發孩子的創作慾望。

創造力非一日之功

莫急於求成

爾德所說:「兒童需要時間,生命需要時間,而學習需要的是成熟。」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是美術創造力的核心,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經歷「會看」「愛看」「敢想」「能做」4個階段,持續培養孩子豐富的視覺聯想力、敏銳的審美感知力、獨特的美術個性、靈活的美術實踐能力,勇於追求創新才能逐漸形成美術創造能力。

有了對生態循環系統的觀察、了解後,孩子可能這樣解釋他的作品:「這是動畫片《雲的舞蹈》,隨著風力強弱,雲的舞蹈節奏也不停地變化,雲跳著舞,揮灑各種雨,點亮了人們不同的心情,它們擁抱了大地,又回到雲夥伴的懷抱。」這個時候父母要有定力,避免急於求成。即便孩子的畫有欠缺,也要這樣說:「你這個想法很特別,我覺得很不錯。你可以多試一試,想辦法達成你想要的效果。」鼓勵孩子表達自我,鼓勵對創作內容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鼓勵從試錯中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方案,長此以往,孩子的美術創造能力會逐步提高。

許多父母說:「孩子學美術可以提高綜合素質,不是為了當藝術家。」他們並未考慮將從事美術工作作為孩子未來的職業,而重視美術素養中創造力的培養,期望孩子能以美術為手段,創造性地解決學習問題,養成學習遷移能力。

孩子的創造性思維體現在3個方面:思維的發散性,即思維活躍、敏捷,思考問題的角度新穎;思維的逆向性,即敢於突破傳統思維模式;思維的側向性,即從其他領域獲得解決問題的啟發。

當孩子將美術運用於繪製思維導圖、旅行圖畫日記、形象聯想記憶等其他學科的學習時,父母會高度認同美術學習的價值。但是,如果學習了一段時間,作品進步不大,或與學業成績關係不密切,有些父母就會認為美術學習沒什麼效果,開始質疑孩子的美術學習效率。他們忽視美術學習的發展規律,驅使孩子追求表面效果。孩子一旦喪失自由創作的動力,便會感到沮喪、無奈,也就失去了繼續學習的信心。

孩子的美術創造力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需要長期循序漸進地培養。如挪威學者讓·羅爾·布約克沃。

生活處處皆有美

忌學用分離

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一種自然的接受天性,能夠「吸收」環境所呈現的一切。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美的生活意識,他會自然而然將美術應用於表達生活體驗,獲得心靈與藝術精神的共鳴,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生活是美術教育的基礎,很多孩子卻是將美術學習的學和用分離開來,表現為課堂學習與生活應用兩張皮,學習體驗與生活經驗互不相關。為克服這一不足,父母可以在真實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情境中營造美的生活氛圍,促使孩子知行合一。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積极參与社會美術活動,比如博物館、社區、慈善機構等組織的人文、環保、愛心接力等主題美術活動,還可以多讓孩子參與並主導家庭環境布置,如「請你為妹妹的生日聚會布置一下家吧。」「秋天的落葉真美,我們設計些樹葉張貼畫裝飾家好嗎?」父母和孩子合作,運用材質多樣、易於更換的裝飾品設計布置房間,不但享受了親子互動的樂趣,也增強了孩子參與家庭建設的成就感,為生活增添了美。孩子通過美術學習豐富家庭生活的能力帶來的自信,將為他進一步融入社會生活的美術體驗奠定良好的基礎。

父母要重視色彩對人的影響,營造美的家庭生活環境。當父母創設適合的視覺環境,就能使孩子的視覺處於較佳喚醒水平,孩子對色彩、光線變化更敏感。父母要依據孩子不同的需求而布置家庭環境,玩具區窗帘色彩明快,讓孩子感覺放鬆;書房窗帘的色彩淡雅柔和,適合孩子靜心學習。如果家庭環境中的色彩較為多樣,父母就要考慮色彩之間的影響,與孩子探討他的感受。

父母需釐清家庭美育邊界,融匯生活智慧,倡導美的精神品格,培養孩子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責任感,促進孩子在參與活動時勤動腦、動手、動嘴、動腿,在體驗中不斷深入地認識自我和世界,鼓勵孩子運用美術與生活對話,讓孩子與美同行。

— 完 —

小北是優秀作品的分享傳播者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作者聯繫小北刪除

如果你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

歡迎點贊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有太多和藝術相關的故事

我們可以訴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出發 的精彩文章:

88張特棒的水彩花卉,透亮輕盈
《流浪地球》火了,一天收割4億,裡面竟有這麼多教育觀!

TAG:極客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