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詩詞中的桃花有多美,讀讀這八首就知道了,最美一句還是詩仙的

古詩詞中的桃花有多美,讀讀這八首就知道了,最美一句還是詩仙的

文/張家公子名無忌

又到了桃花盛開的的季節,但要論及桃花之美,唯有古人的詩詞中才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古代寫桃花的詩篇很多,別的不說,光是唐朝的詩仙、詩聖、詩魔、詩佛、詩豪都大展身手,還有宋朝全才蘇軾,明朝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都留下了絕美的吟詠桃花的詩篇。我們就一起跟著詩詞的腳步,來領略桃花的美吧。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魔白居易的這首《大林寺桃花》是千古傳頌的名篇,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們必背的一篇吟詠桃花的詩詞,這首詩詞其實不光是吟詠桃花之美,還有很深的人生哲理甚至物理與氣象知識在裡面。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詩魔白居易之後,詩聖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對杜甫的另外一首江畔獨步尋花比較熟悉(「黃四娘家花滿蹊」那首,因為這首也是小學課本中就出現並要求背誦的)。其實杜甫《江畔獨步尋花》是一組詩,這首是第五首,這首詩中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也是久經傳唱的名句。另外,大家一定記著了,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尋找的可是桃花噢,可別尋錯了,這可是中國詩詞大會考的知識點,當時這題許多人還答錯了。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 【朝代】唐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魔詩聖出來了,這首就請出詩仙李白的,對於李白筆下的桃花,大家耳熟能詳可能是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可是我覺得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桃花是李白筆下最美的桃花,甚至是所有寫桃花的詩詞中最美的一句。「桃花帶雨濃」,大家想想這幅畫面,多美!

田園樂七首·其六 / 閑居

【作者】王維 【朝代】唐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大唐最偉大的三名詩人之後,我們請出詩佛王維,王維的這句「桃紅復含宿雨」和李白的「桃花帶雨濃」有著異曲同工之秒,但李白用的一個「濃」字,比王維的這句意境更高一籌。雖然如此,王維的這句也是一副絕美的田園山水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

作者:劉禹錫 【朝代】唐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詩豪劉禹錫也不甘示弱,他的這首描寫桃花的詩,把桃花流水完美的和愛戀結合起來。這首詩以熱戀少女的角度,寫出了愛戀雖然給人帶來了無比的幸福,也帶了不少憂愁。這種少女的細膩而複雜的感情,被劉禹錫用這首詩詞中的桃花與流水刻畫的淋漓盡致。

題都城南庄

【作者】崔護 【朝代】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相對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偉劉禹錫而言,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慶幸的是,就是這麼一個小詩人,寫了一首詩,讓他的名字和前面幾位一樣,得以流傳千古。桃花美,人也美,桃花映人,人映桃花,那就是一副絕美的畫面。可惜的是,桃花依舊在,人面何處尋,讓人讀罷多些遺憾與惆悵。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蘇軾 【朝代】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唐朝詩人之後,我們請出宋朝最重量級的選手蘇軾蘇東坡。蘇東坡的這首詩也是淺顯易懂,是義務教育階段少兒必背誦的名篇之一。這首詩本來就是一首題畫詩,桃花,春江,蔞蒿、蘆芽,還有水中游弋的鴨子和河豚,多美美的一副春江晚景圖!

桃花庵歌

【作者】唐寅 【朝代】明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提起桃花,就不能不說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唐伯虎的這首桃花仙人歌,對桃花的直接描寫不多,但整首詩中桃花反覆出現,此詩摒棄華麗的詞藻,通俗易懂,全篇通俗如白話,讀起來朗朗上口,是不可多得的歌行佳篇。詩中詩人以桃花仙人自喻,表達了作者淡泊功名、歸隱山林、不受世俗所絆,追求閑適生活的人生哲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家公子名無忌 的精彩文章:

李白去尋找這個仙人不遇,卻寫下首絕美的詩:桃花帶露,泉水掛流

TAG:張家公子名無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