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終極一戰。

猴子歡歡戴上能量環,被外星人附體。

他手持鐵棒,口吐獠牙,頭頂「金箍」,腦袋後凌空飄起的褲子如同戰袍。

像極了孫悟空。

看一眼快被「泡透」的軀體,「外星大聖」仰天嘶吼,向人類宣戰。

在他身後,是人造五指山,再往外,還有惟妙惟肖的微縮版世界八大奇蹟。

小小的世界公園裡,一場真正的「大鬧天宮」敲下第一棒。

在外星文明面前,人類毫無抵抗之力。

直到……

他們拿出了鑼鼓和香蕉。

不過片刻,鄙視鏈顛倒又顛倒。

原本耍猴的,被猴耍了一遭;原本被外星人當蟲子碾壓的中國人,反過來把外星人給同化了。

在不斷打亂重構的文化鄙視鏈中,外星人、外國人、中國人都可能成為被耍的那隻「猴」,又互為彼此的五指山。

巴普洛夫與五畜奶奶交相輝映,荒誕感撲面而來。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這是《瘋狂的外星人》最荒誕的一幕,也是最中國的一幕。

是荒腔走板的作者性表達,也是神來一筆的高光時刻。

二刷至此,才真切體會到寧浩所說的:

「我們真的做到好萊塢拍不了(《瘋狂的外星人》),只有中國才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採訪中,他身體慢慢前傾,乾脆直接趴在桌面上,眼睛裡浮上笑意。

我點點頭,的確沒有第二個把外星人拿來泡酒的國家。

短期內也沒第二個敢這麼拍的導演了。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01.「錯位」

《瘋狂的外星人》開場幾分鐘,許多觀眾以為自己走錯了影廳。

太空、飛船、外星人、建交儀式……

背景音樂是《2001太空漫遊》中經典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怎麼看怎麼像標準的好萊塢式科幻大片。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外星人飛船、防護服都是《降臨》同款

直到「自拍神器」一閃,故事走向驟變。

套路式的高大上被摁在中國小城的破敗角落裡摩擦。

C國特工變成了「耍猴的」,飛船變成了人造五指山,地球級貴賓外星人變成了「剛果騷騷猴」,地球人挫敗外星陰謀的故事變成了外星人長江流域幾日游……

笑聲頓起。

「熟悉」的寧浩來了。

但這真的是你認為的「寧浩」嗎?

不同於大眾印象中對喜劇的擅長和執著,寧浩每每強調,他拍的是「荒誕主義」

「出發點就是我看好萊塢設計的外星人,設計來設計去也就是一個靈長類,最後就是靈長類統一全宇宙,我說那要是這樣的話,外星人落我們手裡那不就是一猴嗎?不就還是個靈長類嗎?所以就從這個點開始延展這個故事。」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瘋狂的外星人》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鄉村教師》。

當然,你可能從電影里看不到一丁點原著的痕迹。

九年前買下《鄉村教師》影視改編權,寧浩就一直在做劇本。

一直寫,一直改,前後有七八個編劇參與,但時間太長,「不是所有人都能從頭到尾地堅持下來」。

最終劇本出來後,劉慈欣一看,跟他筆下的故事關係不大。

寧浩卻堅持掛上署名。

他心裡清楚,電影和小說最「核心」的精神質是相同的——

「中國的市井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衝撞出的荒誕感,這個概念是對的。我的電影是源起自這個部分。」

他打比方,就像「星球大戰遇上孩子王」。

要拍,就得拍出一個「一看就是像在中國發生的故事」,所以一直努力地找切口和本土氣質。

最後確定了,白酒、雜耍、西遊記語境……

生動細緻的本土氣息與宏大神秘的外星文明之間,擦碰出別具一格的喜感。

你見過科幻片里人類上來就把外星人一綁,教他握手、作揖、騎單車、走鋼索……的嗎?

甚至還要練金槍鎖喉你敢信?

這還是理想主義者的代表。

現實主義者更可怕——

沒有什麼是不能吃的,沒有什麼是不能盤的,沒有什麼是不能拿來泡酒的。

堂堂外星人,一手能捏爆地球的高級存在,就這樣被兩個地球人「盤」得明明白白。

忍辱負重練猴戲,卧薪嘗膽喝大酒。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這些看似不合常理的錯位,恰恰在現實中都能找到準確的印證

比如,沈騰上煙、倒酒、叫大哥的一連串表現,都是酒桌文化,而外星人竟然習慣了這種文化;

比如,雷佳音飾演的警察表示,外星人也得辦暫住證;

比如,黃渤和沈騰在片中吃的火鍋——任何食材都可以扔進去一鍋煮,且只要煮得久,都會變成一個味。中國特有的「染缸文化」,同化力和消融性之強悍無法言喻。

所有獨屬於中國社會的文化一層層將外星人「包裹起來」,形成深刻的魔幻現實主義荒誕色彩。最終,荒誕消解了意義。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02.「站著」

鄙視鏈是逃不開的話題。

外星人——人類——猴子。

甚至,人類之間也是階級分化的。

C國人——中國人。

文化歧視無處不在,這是寧浩唯一想批判的。

在《瘋狂的外星人》里,馴化和被馴化、歧視和被歧視的關係被一個能量環顛覆。

高傲的外星人不得不臣服於人類的香蕉與鞭子;手握高精尖武器的C國特工,最後帶著銅鑼去剛果。

最妙的還是處於鄙視鏈最末端的猴子歡歡,戴上能量環一秒變身,反過來狂虐人類。

而下一刻,這「山寨孫悟空」又被香蕉制服了。

表面上是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際上,無意間拯救地球的黃渤,每晚拜的還是五畜奶奶。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好萊塢科幻片里,不會出現這樣的主角——

沒什麼文化,沒什麼本事,一門心思鑽在「過氣」營生里,滿腦子焦慮。

寧浩說,他喜歡寫這種「落伍的人」

「《瘋狂的石頭》里的包世宏(郭濤 飾),哪有保衛科長,早就淘汰了,上一個時代的餘暉了。」

「被淘汰的焦慮,被淘汰的危機感,就是每個人都在拚命地追趕這個時代,都害怕被這個時代甩掉。」

黃渤飾演的耿浩,在「寧浩宇宙」里已經經歷了三輪被淘汰的焦慮。

《瘋狂的賽車》里,耿浩是一名過氣職業車手,靠開車運送水產為生。

《心花路放》里,耿浩是一名沒紅過的小歌手,自顧自拋棄夢想養活愛情後又遭愛情拋棄。

到了《瘋狂的外星人》,耿浩是一名生活在城市邊緣的手藝人,想要延續猴戲祖師爺的香火,卻沒錢沒地位,瀕臨被社會淘汰。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焦慮是紮根土地的,甚至,是與生俱來的。

「中國在用一百年的時間在干西方要干四百年的活兒,所以我們發展速度是極快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我們是經歷了一個從什麼都沒有,從0到什麼都有了,萬花筒的一個時代。我們小時候街上連飯館都沒有,你想想。天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新事物在進入我,每天,所以其實總有一種被淘汰的焦慮。」

寧浩舉了個最近令他「心驚膽戰」的例子。

「我記得我小時候聽到什麼CEO這種詞,就覺得自己落伍了,我怎麼不知道這個詞啥意思呢,後來知道叫總經理,哦,我就安全了。前兩天又聽說什麼比特幣,我就又緊張了……卧槽這完了,又被淘汰了。你就不停地被這種新事物刺激,就老害怕被淘汰,你覺得這個也得學,那個也得學,這個太可怕了。」

「《瘋狂》系列」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奔跑戲。

在寧浩看來,他的主人公必須奔跑。在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中,一旦停下就有可能被淘汰。

個體被時代裹挾,焦慮已經不是一種選擇,而近乎於宿命。

宿命之下,信念成為區分人與人的介質。

「我喜歡那種無論怎樣都要堅韌地活下去的人,哪怕被淘汰,哪怕並沒有跟這個世界與時俱進。但他的信念是對的,就值得獲得勝利,就有可能改變世界。」

正如黃渤在影片中跟外星人強調的「人人平等」,和他最後吼的那句「我就是個耍猴的」,都是在堅持他的信念,並為此討回一份尊嚴。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價值,要尊重每一個不論什麼階層的人,干好本職工作,他就有價值。」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寧浩尊重他們的堅持和價值。

他願意讓他們贏到最後,哪怕看起來笨拙又不合時宜,

電影尾聲,黃渤構想的新猴戲意外成真。

外星人騎車上天,作為中國圖騰的龍在後追逐。

這處首尾呼應的神來之筆,被解釋為「寧浩對不合時宜的小人物的柔軟,也是兩個文明的角逐。」

我倒覺得,它還象徵著這部根植於中國土壤、體現市井文化的寧浩作品與大眾認知中的科幻概念的一個正面對峙。

寧浩對這部作品最自豪的地方在於,「它存在著真的創新的部分,存在著真的好萊塢幹不了的活兒。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切地了解到民族獨特的文化性。」

借著科幻喜劇的殼,寧浩深入逼真地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風貌;借耿浩那句「活人還能被尿憋死」的口頭禪,寧浩又點明中國人的堅韌特質和文化自信。

不冒尖又不服氣,只要還喘口氣,總能找到辦法。

「我就奔著一個方向去的,我就必須把這事兒完成。他(耿浩)有一種打不死的小強精神,那種頑強,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種精神。」

存在於現實語境的強大的生命力,支撐著一個人。

即使落伍,他始終是站著的。

拍電影亦該如此。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03.「孤島」

寧浩喜歡「耿」這個姓——

它代表剛直、明亮。

而我在結束與他的對談後才發現,這個字也有不安、悲傷的意思。

多矛盾的美。

「一切都是矛盾。」寧浩發現,中國人自相矛盾的事兒太多了,但大家又都特別能明白。

甚至於他自己的思考,他作品中人物的選擇,也都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他頌揚小人物的掙扎;另一方面,他又明晰這種掙扎沒有結果。

「荒誕主義或者是結構主義,就是人不勝天嘛,你戰勝不了命運,都是命運在擺弄你。在命運面前每個人都是渺小而卑微的。你以為按照你的努力你就能把它實現了?不是,那只是某一個命運的某一刻奇奇怪怪實現了。你以為是你戰勝外星人了?最後你拿香蕉戰勝他了?其實也不是,到最後他就是喝斷片走了,你可以自己雄起你可以自己嗨,但是你也就是自嗨。這個世界上的矛盾都是稀里糊塗的解決了,沒有什麼誰靠誰的努力把它給辦了。」

哪怕是「猴在前面飛,龍在後面追」的一幕,也意味著「夢想的實現也是荒謬的,根本不以你認為的形式出現」。

而結尾外星人回歸自己的星球,黃渤和沈騰的日子重新上了軌道,在寧浩看來,依然是「無序,混亂,被命運不停在擺弄」。

「只不過就是好人得到了一種自信,似乎就是那麼一點安慰而已,對吧,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外星人也沒有轉變,外星人就是愛上喝酒了。」

劉慈欣很喜歡這個結局。

他告訴寧浩,這是「他看到外星人最特別也是最好的告別」。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在籌備《瘋狂的外星人》的九年中,寧浩拍了《心花路放》。

那是過氣歌手耿浩(黃渤 飾)和好哥們郝義(徐崢 飾)一路艷遇一路療傷的故事。

片尾,兄弟倆似乎都找到了新的幸福。

但回過頭再想,你會發現,這結局其實很絕望。

它告訴人們,當你視為信仰的「愛」消失了,除了讓自己「放下」,別無他法。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瘋狂的外星人》的結局看起來更絕望——

人人皆孤島,從未達成所謂的溝通。

「每個人都最終走在他自己那條線上,這電影裡頭也是,都以為自己理解了,然後每個人都還固執地走在自己的路上。電影結束了沒有任何人改變。」

一個悲觀主義者,用荒誕消解意義,用狂歡闡釋孤獨。

你能從文本中讀出悲憫,也能體味他的嚴肅和痛苦。

大約在創作中,孤島的孤獨更為嵌入骨髓。

我訝異於《瘋狂的外星人》的視聽語言相比前兩部「瘋狂」更為克制。

寧浩主動換了個詞,「講究」

「鏡頭語言實際上不是亂給,一定要有它的章法,為什麼這麼拍是有道理的。」

他不給出過多分析,因為「這種東西都是會拍電影的人才注意的事情,其實幾乎甚至是拍電影的人當中少數人才注意的事情。」

之前王家衛看完了,跟他說了句,「會拍」。

「觀眾肯定是不care這事兒。」寧浩似笑非笑,「這是對自己的要求。你之所以是導演,而不是一個隨便什麼人都來做的事兒,要對自己有要求。」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除了劇本,拍這片最大的痛苦還在於特效

正式開拍的五年中,寧浩說,每天都在崩潰。

他點點自己髮際線不算高的額頭:

「你看我這頭髮全白了。拍這部戲之前沒有白頭髮。」

「每天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天天在琢磨我為什麼要拍這戲,我幹個輕鬆的活兒不好嗎。」

全片一千多個鏡頭,有九百多個鏡頭有特效參與。

其中,製作外星人的生物特效是屬於難度最高的A類特效。需要採用面部捕捉技術,抓取徐崢的表情。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技術沒什麼,難在「情緒完全不一樣」。

電影中的外星人,被寧浩賦予了許多只有中國人能理解的情緒和表演。

比如「喝酒的時候面帶威脅」、「笑裡藏刀」、「含沙射影」。

「外國人沒有經過我們那種儒家文化的訓練,儒家文化就是教你如何隱藏情緒,永遠要在你的(情緒)外頭包裹一層東西,外國人哪懂這個,就得無數次的跟他們交流,模擬示範,一點點地摳這個表情,眼睛多大,頭低多少……說完之後,他說『好,明白了,導演你回家吧,十五天以後我給你交這個答案。』然後我就去干另外的事兒,十五天以後發現不對,再來。就這麼反反覆復幾十次,哎呦……」

從緊皺的眉頭能看出來,文化隔閡和溝通成本把寧浩「傷」著了。

問他還想不想拍科幻片或者碰特效。

他否定三連:

「不想碰了。不拍電影了都。累死我了,幹嘛還要拍戲啊。」

表情很像在說,「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04.「壞東西」

《瘋狂的外星人》有首同名主題曲,出現在黃渤和沈騰追趕外星人那段,由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龍創作兼演唱。

旋律你說不定熟——

改編的是二手玫瑰2006年的一首歌《命運》。

據梁龍說,寧浩當初為這段戲試了一百多首歌,一聽到《命運》,就覺得對了。

寧浩則覺得自己的電影和二手玫瑰的音樂屬於「一個色兒的」。

「大紅大綠,嘻嘻哈哈,不太認真但是有點態度。」

說得更具體一點,這種態度是糙的、奔放的、能碰撞出生命力的。

「像一輛特別破的車走在一條破馬路上,顛顛簸簸的。車上樂隊正在演奏,馬跑起來,丁零噹啷,荒腔走板……」

他這樣形容,音樂立刻有了畫面感。

而畫面中馬奔跑的節奏,與影片本身氣質如出一轍。

煙火繚繞,絕不工整精緻,但也不下流污糟。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兩個男主的配置也是如此。

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現實主義者,很像「沒頭腦」和「不高興」。

都不聰明,幹不了大事,但各有各的頑強和可愛。

影片中有個橋段,致敬了《喜劇之王》最經典的那句「我養你啊」

台詞一出,影廳笑倒一片。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這種對大男人之間的兄弟情的戲謔,在寧浩作品中最為常見。

他歸結為「小男孩的情感」。

「沒有那麼世俗,沒有那麼功利,還有一點純潔的感情。」

越是真哥們兒,越爭著給對方做「爹」。

就像電影里,沈騰和黃渤一開口,「這麼長時間想你爹不……」

「我養你啊」的粉紅泡泡還沒冒完,就招來劈頭蓋臉一頓罵。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糙話是一種表達。

沉默是一種表達。

推動別人表達也是一種表達。

2016年創立「壞猴子」之後,寧浩開始擔任監製,越來越多地站到文牧野、路陽等青年導演身後。

這讓「壞猴子」成為他的表達載體之一。

寧浩青睞的創作者屬性鮮明:

「本土當代有個性,這三點都是特別重要的。要有個人價值。」

至於商業考量,寧浩連說「搞不懂」。

「但是我相信你只要很認真,你把作者電影做到非常好的話,仍然是有很大的市場。」

他以《瘋狂的外星人》為例,「同樣是個作者電影,我覺得賣到20億沒有問題吧。」

截至發稿,《瘋狂的外星人》上映15天,票房已突破20億。按照增速趨勢,落點應在23億左右。

又一次,寧浩對新的電影類型的探索宣告成功。

但票房永遠不是他衡量成功的第一標準。

他打趣自己的「處女座性格」——

「一直在搞平衡。一會兒你在搞藝術,一會兒你還得給老闆把這錢給掙回來,啥事你都想把它做完美了,後來發現做完美這概率也不高。但是藝術個性這個事兒得是第一位,就必須得探索,必須得弄點新的。」

這是為什麼他給公司取名叫「壞猴子」

要打破既定規律,又要忠於自我,才能在創作的路上走得遠一點。

那年寧浩32歲,他決定拍科幻了

壞猴子廠牌總票房突破60億+

05.「星星」

在採訪中,寧浩明確告訴我:

「《瘋狂》系列我也不想拍了,就拍到這就結束了。」

我:「……到這就是終結了?」

寧浩把頭一歪,笑得狡黠:

「差不多了。《瘋狂》系列應該就可以了。李修文(《瘋狂的外星人》監製)說,隨著時代的變化,從現實中尋取這種荒誕的創作會越來越艱難,越來越不容易找到源泉吧,我現在都已經扯到全宇宙去了。所以就到頭了。」

他前幾年說過一句話——

「在每個人都低頭撿錢的時代,去仰望星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兒。」

所以現在已經到了「仰望星空」的時候?我追問。

寧浩斟酌辭藻,停頓了一下:

「錢不那麼好掙了,仰望會兒星空吧。地上沒錢了,抬頭看看星星。」

我突然想到他說的落伍的人。

在集體恐慌性的狂奔中,落伍的人們又在看向哪裡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